从习俗开始与祖先对话系列分享(6)

从习俗开始与祖先对话系列分享(6)

00:00
31:06
从习俗开始与祖先风俗对话系列分享6
端午 | 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原创 道德经学用 道德经学用 2022-12-04
主播:笑口常开好运来A
DRAGON BOAT
FESTIVAL
【节气来历】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起源习俗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丶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古人有一种习俗,是在五月五日以兰草沐浴,所以端午节又有“浴兰节之节”之称。因五月五日午时为“阳辰”,唐宋时称端午节为“端阳节”。明清时代代,北京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
提起端午节,海峡两岸同胞都会想起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对他产生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屈原生长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楚怀王起初对他很信任,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并封他为三闾大夫。后来受到奸臣的诽谤,被楚怀王渐渐疏远,最后竟遭放逐,满怀悲愤,写了一首《怀沙赋》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撑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有个渔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抛到江里去,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体。一个老医师还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果然,过了不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晕着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把这条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让孩子们用雄黄酒抹七窍窍,说是这样一来,毒蛇、毒虫就不敢伤害这些小孩子了。据说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江的。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屈原。
也有另一种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是春秋时代楚国人,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他怒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完成霸业,并攻陷楚国,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了出来,鞭打了三百下,以报杀父之仇。但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十分专横,不但不听伍子胥“联齐抗越”之计,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还在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钱塘江中。从此,江浙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各种祭祀伍子胥的活动,这也就成为后来端午节种种风俗的起源。
这些故事,世世代代在两岸民间广泛流传传,使端午节带上了一种悲壮的文化内涵涵。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古人有一种习俗,是在五月五日以兰草沐浴,所以端午节又有浴有“浴兰节”之称。因五月五日午时阳辰为“阳辰”,唐宋时称端午节为“端阳节节”。明清时代,北京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
提起端午节,海峡两岸同胞都会想起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对他产生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屈原生长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楚怀王起初对他很信任,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并封他为三闾大夫。后来受到奸臣的诽谤,被楚怀王渐渐疏远,最后竟遭放逐,满怀悲愤,写了一首《怀沙赋》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撑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有个渔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抛到江里去,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体。一个老医师还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果然,过了不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晕着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把这条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让孩子们用雄黄酒抹七窍,说是这样一来,毒蛇、毒虫就不敢伤害这些小孩子了。据说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江的。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屈原。
也有另一种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是春秋时代楚国人,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他怒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完成霸业,并攻陷楚国,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了出来,鞭打了三百下,以报杀父之仇。但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十分专横,不但不听伍子胥“联齐抗越”之计,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还在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钱塘江中中。从此,江浙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各种祭祀伍子胥的活动,这也就成为后来端午节种种风俗的起源。这些故事事,世世代代在两岸民间广泛流传,使端午节带上了一种悲壮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有什么?
1、扒龙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2、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3、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4、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5、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
7、浸龙舟水
龙舟水,发生在小满至夏至期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雨与龙是联系在一起的,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上,行云布雨。
8、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9、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10、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11、挑端午担
宁波旧俗,毛脚女婿要在端午节挑“端午担”送到女方家。“端午担”,少者四色色,多者八色,黄鱼要成双 按礼节,丈人丈母要把部分“节货”作“回礼货”送还女婿家。
12、采药、制凉茶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13、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药,人多病;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
14、跳钟馗
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据悉,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1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
15、斗草
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
16、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鞠。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在
在宗教没有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很多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说文》:“端,物初生之题也。”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端午节又称龙节,有诸多习俗,如赛龙舟、采草药、挂艾草、吃粽子、放纸鸢等等,这是一个和“龙”息息相关的节日。
【端午节的民族力量】
中国是这一代地球文明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传承的古老文明。古老节日是传承古老文化的载体,古老节日的出现与古老文化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古老的节日文化,正是反映了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敬天爱人人、祗敬感德的思想根源与文化内涵所在在。
端午节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蕴含的民族力量——龙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龙文化!龙,代表的是神性性;代表着自强不息、无我利他的精神。中国自古以来,以“龙的传人”自称,这就是告诉自己、也告诉后世子孙,中国文化就是自证自强的神文化;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已”的内求文化。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神就是人,人也是神——神是人的高维状态,人是神的终端学习状态。我们的神性品质蕴含在自身的大道基因之中,我们的生命力量隐藏在自身的神性品质之内。一旦我们在报效祖国国、报效父母、报效社会大众、报效天地众生中,担起自己的责任,磨亮自己的品质,那我们就将发现自己的人生开始闪闪发光,此生的地球生命之旅将不再碌碌无为。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具有伟大的神性品质,都可以创造自己圆满的生命之旅,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秘密!但“麒麟因潜水,不成龙,便成虫。”至于成龙还是成虫,终须我们自己说了算!
【龙的精神——中正】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端午日龙星既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象。龙的精神就是中正,什么是中正呢?就是阴阳平衡,当阳过旺或阴过盛时,不平衡即为不正;只有阴阳彼此势均力敌、互相协调,才是中正。例如,现代人都很重视养生,可大多数人都是在养身,这个身,是身体的身,而不是生命的生。大家都注重有形的身体的保养,吃保健品,运动等等,可身与心也是一对阴阳,若只关注身体层面,而忽略了无形的心灵修持,那就是失衡了,又怎么会健康呢?守住一颗如如不动的中正之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
飞龙在天,是人人羡慕的生命状态,可是在这辉煌的背后,还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潜龙勿用”: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潜龙勿用就是在条件尚未成熟时,一边完善自己、积蓄力量,一边等待时机;
第二阶段是“见龙在田”:就是说,当有机会崭露头角时,切忌不可张扬、急躁,依旧不断开拓进取;
第三阶段是“终日乾乾”:也就是能真修实干、勤奋不辍,同时能冷静总结反思自己;
第四阶段是:“或跃在渊”:就是要步步为营,因时就势,善于取舍,知进退,能上下。
当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后我们才能够达到飞到“飞龙在天”的境界,这是我们将自己的天赋、使命发挥到极致、最佳的状态。但,这不是生命的终点。我们的天命是龙的传人,是大道行世、天下为公;可我们这一生不仅仅是来展现自我的,当我们个人能力得以最佳展现后,更重要的是突破原有格局,从“有我”进入“无我”更高境界。
【中正是大智慧,否则过犹不及,就是亢龙有悔】
中国人的智慧在天人合一中,从自然的角度来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地回归线上,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所以,阳气极甚。但端午以后,阳气也就慢慢下沉沉、收敛到地下。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凡事都不可能永葆强盛,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原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所以在《易经》中,飞龙在天之后,还有一个阶段就是“亢龙有悔”。什么是“亢龙有悔”呢?亢,是指盛极之过。所谓盛极必衰,从生命的角度来说,到此境界,唯有功成身退,把空间、舞台让给后来者者,才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那句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就是老子讲的“不欲盈”的大智慧!
不欲盈,其实是成就圆满人生的宇宙根本规律。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宇宙不盈,天地不盈,这就是天地亘古长存之道。自然的道理是月盈则亏,水盈则溢,物满则损,故说盈不可久久。如果我们觉知了天地之道,在生活中放下荣誉得失,就可以按照天性来复归于自然了。
人和神是一条线上的两端,这一条线就是神性品质。龙的精神,就是神性!当我们真的能够在为人处世中做到不偏不倚的中正,在挑战磨砺中保持百折不挠的蓬勃生机,我们就是在亮化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也就真正成为了龙的传人——我们才有这个力量,去亲手缔造自己生命的辉煌!
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重要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与天地、祖先连接的重要时刻!中国文化就是龙文化,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当您坚定这一份文化自信,将这一份信念升华为信仰,担当起“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责任,并在生活中落地践行之时,相信您的生命会与众不同!欢迎新老朋友,明天继续收听和关注留言,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