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二十四史》答疑1 历代官方为何要修史?

毛佩琦《二十四史》答疑1 历代官方为何要修史?

00:00
05:59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毛佩琦,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1

问:为何古代官方都要修纂历史?有什么原则?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修史,为什么?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可以以史为鉴。所以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重视修史,是从统治者的需要出发的。

比如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各个国家就设置了史官,著名的什么崔史、南史,什么左史记言、右史记动等等。

大家知道,司马迁也是史官。到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惯例,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朝要为前朝修史。谁来进行修史?实际上是很多叫作翰林、叫作兰台这样的机构来修史,他们修史首先是修本国史。本国史怎么修?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实录。当然,实录也是一个老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要给他的父亲或者祖父修史,这叫国史。给前一代修史,也是这个机构来干,所以有专职的史官,称作兰台。

我们看到《明史》前面编纂人就一大批,张廷玉在下边率领一大批班子,来办这事。

翰林院当中,詹事府当中,其实很多人一辈子就修史了。我们都熟知的,清朝出版的殿本《二十四史》,它就持续了四十五年时间。所以很多人倾其一辈子的精力修史。

中国修史有个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在《史记》当中经常看到,叫做秉笔直书。理论上说,皇帝的善要书、恶要书,甚至对于本朝的统治者,这都是非常敏感的。要敢说本朝统治者的坏话,就面临杀头的危险,但是很多人不怕杀头,秉笔直书。

2

问: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二十四史》的传记篇?

如果从了解一个人本身来说,那我们读他的传是最基本的。如果我们要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是不是我们需要读跟他同时期的很多人的传,他的朋友,他的同僚,乃至他家庭的传。有些父子都入了传,有些这个祖孙都在历史里头,是不是我们这样读的话,他就成为立体的了。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事功对他的了解,再深入认识这个人。所谓事功,比如说,他在传记当中说:某年某月他参加了治水。那你就看《河渠志》、看《水利志》里头某年某月,有没有他去治水。那里头治水说怎么治的,这河流怎么走向,哪安闸口,河道怎么样疏通,就有了。肯定他在自己的传记当中不清楚,但是在其他传、其他里头有了。

比如说他是个军事家,也许在他的传记里头说:某年某月打仗,怎么样得胜了,很简单。但是如果你要在其他的大事当中,也许本纪当中,就记载了这场战争。也许在和某一个作战对象的关系当中,记载了这个东西。比如说他出征蒙古,曾经去打了胜仗,你看他本人传记也不多,可是你要看《明史》《蒙古传》就很详细。这样的话,就叫做互相补充了。

所以书读多了就通了,你读得片面狭窄,可能就比较局限。

3

问:“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和“二十六史”,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其实二十几史是人为规定的,你把几部书搁在一块,说这叫几史,它们就成为一组了,而且这一组还是逐渐扩大的。比如说,原来就有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叫前四史。后来又什么十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不断扩大。朝代不断扩大,史书不断地编修,所以这个史记的队伍就越来越大。

二十四史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么响亮呢?这是因为清代乾隆帝,他组织人来刻印了一部《二十四史》,把历朝历代的正史以他的名义钦定了,说这就是定本,大家以后读书读历史就读这个二十四部,成《二十四史》,是乾隆年间花了45年的时间来刊刻的,所以它影响很大,这成为固定的思维。那么后来虽然政府、官府也说,《新元史》可以列二十五史,一会又说《新元史》不成,到了民国说《清史稿》也出来了,把《清史稿》搁里头,二十五史。

但是仍然不能够动摇二十四史的地位。二十四史就摆在那了,一部大书,人家就叫《二十四史》,你什么时候出过《二十五史》。过去有《二十五史》,还有《二十五史补编》等等。但是以官府的名义,兴师动众花了四十几年,来刊刻一部殿本的,精致印刷,刊刻都是非常讲究的,影响很大,它的地位还是不可以动摇的。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71069509

    漲知识了

  • 雨后初晴_8m

    崇贤馆吧?字幕错误太多了

  • 有声的东北人儿

    谢谢分享,涨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