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义到忠义,一字之差,为何差出了两种境界?看忠与义的价值大小

从聚义到忠义,一字之差,为何差出了两种境界?看忠与义的价值大小

00:00
09:38

对于宋江,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是深恶痛绝的,认为宋江凭一己之力毁了梁山;但明人文学家李贽却对宋江赞赏有加,认为他有大家风范。

两位古人对宋江给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实际源于宋江对梁山的一次改革,即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从“聚义”到“忠义”,不就是一字之差吗?怎么会差出两种境界呢?其中变化还真挺大。

“结义”实为弱势群体的生存之道

人们喜欢读水浒看水浒,感兴趣的点皆在于其中的“义”,而非“忠”。在小说中,梁山好汉们十分热衷于结义,并且为了“义”,甚至不顾自身安危,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是有些反常的。

好汉们之所以热衷于结义,都是迫于无奈,所谓的“逼”上梁山,实际都源于他们的生存境遇。

先看一下好汉们的职业身份,有文武官吏,如宋江为小吏,林冲为教头;有大小财主,如晁盖是小财主,柴进是大财主;有当过道士的,如公孙胜;还有做过和尚的,如鲁智深;还有无业游民,如李逵,等等。

从他们的身份来看,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属于小生产者,与权势二字搭不上干系。就拿柴进来说,名头不小,后周皇族后裔,手握“丹书铁券”,但那又怎样,关键时刻,一文不值,该下大狱还是得下大狱,连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妻舅殷天锡都不如。

但是,好汉们与普通的底层民众又有些区别,他们既想要生存,又有享受“快活”的愿望,此外,还不那么安分守己。

如何实现这种朴素的愿望,就是通过结义。比如晁盖、吴用等七人劫取生辰纲,干这事儿一人无法完成,必须是团体“作案”才有成功的机会。

这七个人如何聚集起来呢?就是通过“义”字实现的。在小说中,提到“仗义疏财”,只有三人最出名,即晁盖、宋江和柴进。

那为什么公孙胜、吴用等人不找宋江和柴进,而找上了晁盖呢?因为晁盖还有一个外在的特点,那就是胆儿大。

晁盖的绰号是“托塔天王”,这名号怎么来的呢?郓城县东门外有东溪、西溪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溪。传说西溪村经常闹鬼,于是西溪村请了个僧人来弄了座青石宝塔镇在溪边,说是这样就把鬼都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听说后,愤怒异常,一人去把青石宝塔扔回了东溪村,因此,当地人都称他为“托塔天王”,这胆子够大了吧。

七个人一结义,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分工明确,一下子就把大事办成了。从此,实现了财务自由,可以过上躺平的生活。可见,结义对于底层人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

再如,让人又爱又恨的林冲同志,工作不得志,生活也不如意,老婆让人戏耍,自己不但不敢言语,而且还不断地被陷害,到最后家破人亡,就连他自己也是性命难保。

怎么破这个局?也是通过结义实现的。在野猪林差点被杀,结果鲁智深出现了。鲁智深之所以要救他,就是因为他们是结义兄弟,兄弟有难,自当出手,此谓该出手时就出手。

后来他又受到了高衙内的追杀,虽然自己杀了个痛快,但生存又成了问题,怎么破局?还是通过结义。

到了梁山,王伦一看他那么有本事,不愿与他结义,自此他虽然留下了,但他们之间的“义”并没有结成,关系相当脆弱。

后来晁盖一来,林冲同样是为了生存,选择与晁盖结义,于是才火并了王伦。可以说,林冲在不利于他的环境中能生存下来,都是通过“义”实现的。

再者还有如李逵,他为什么死活要跟着宋江,因为他视宋江为“义”的圣人,他叫我生则生,叫我死则死。

在李逵眼中,宋江不能犯任何错。他一听说宋江要强抢民女作压寨夫人,回去不仅砍倒了杏黄旗,还要把宋江也要杀了。在他粗略的理解中,有“义”之人是不能干这种事的。

此外,还有诸多小人物身上都体现了这种“结义”的好处,因为结义,梁山好汉三五成群地走到了一起,又因为结更多的“义”,他们一起聚集到了梁山,完成了以晁盖为首的“聚义”创举,有了“聚义厅”。

所谓“聚义”的目的也就出来了,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有酒喝有肉吃,心情舒畅,好不痛快!通过这样的“聚义”,好汉们完成了他们既想要生存,又可以享受“快活”的愿望。

由此可见,“结义”实为弱势群体的生存之道,那么宋江所提倡的“忠义”有什么不好呢?

“忠”和“义”不能捆绑理解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因为在他身上既体现出了“忠”,又体现了“义”。他对刘备忠诚,即使身在曹营心还是在汉,不管曹操如何诱惑他,他始终没有背叛刘备。但是在华容道为何又私放曹操,恰恰是出于江湖道义,因为曹操待他也不薄啊!

所以,“忠”与“义”并不能完全捆绑在一起来理解,而应分开来解释。在封建社会,儒家提倡忠孝观念。“孝”是立家之本,“忠”是立国之本;“孝”撑起家,由此建立一种家庭秩序,以长为尊;“忠”则撑起国,由此树立一种社会责任,保家为国。

古人喜欢把“忠”和“孝”放在一个对立面,如“忠孝难两全”,很明显地体现了“忠”和“孝”不同的服务对象,而且当这两者产生冲突时,人们往往更赞同取“忠”舍“孝”。

由此可见,“忠”所蕴含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远胜于“孝”。

同样,如果把“忠”和“义”放在一起,人们同样会认为应取“忠”舍“义”,最好的例子,比如岳飞,就是典型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人们虽然为他叹息,但依旧把他视为民族之魂一样的人物,为什么,因为在他身上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忠”的社会价值。

对于宋江来说,他要把“忠”与“义”放在一起,也同样要面对一个两难的问题,你是要选择“忠”还是要“义”?选择“忠”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梁山好汉们的社会价值;选择“义”,顶多就是让好汉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这种生活很可能还是一时的,梁山能抵住官兵一次两次的进攻,但抵不住官府的不断进攻,其结局也是难料的。

在两种选择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宋江毫不犹豫地倒向了“忠”。他的本意是想为好汉们谋一个好的结局,但实际上,不论选择哪种,表面结局都是一样的,但社会价值却是不同的。

为什么说表面结局会一样?如果选择继续“聚义”,那么意味着或迟或早会玩完;如果选择“忠”,其结局我们也看到了,也是玩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环境所迫,“忠”于保家卫国的理念没有错,错的是好汉们生于一个黑暗政治体制统治之下,此时的“忠”即沦为“愚忠”,奸佞当道,朝廷腐败,宋江想要的“忠”是不可能实现的。

到小说的大结局时,好汉们死得死,走得走,残得残,他们之间的“义”已经没有了,而想要的“忠”又无法实现,所以到最后他们还是散。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小说的大结局处,我们看到了梁山好汉们的社会价值,“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义两全,建立祠堂,四时享祭。里人祈祷,无不感应。”

综上所述,梁山好汉从“聚义”到“忠义”,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境界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义”字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而一个“忠”字,则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从结局来看,虽然悲壮,但却死的光荣,也算是一种集体安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4915luiq

    念的干巴巴,一点意思都没有

    吃货小金子 回复 @1374915luiq: AI语音

  • 厚道小游资

    又是特么死人AI真恶心

  • B麻婆嫩豆腐B

    冲着专辑名字来的,听了两句感觉音色太干巴了,拜拜了您嘞!

  • 听友451871288

    投降派宋江。为了自己当官,把整个英雄好汉都害死了。装着一副好人的样子。一切都是为了他当官。最不是玩意了。

  • 1894401kevl

    这音乐配得好烦人!

  • 西门大官人0404

    Bgm是啥?挺好听的

  • 耳怡心悦

    听第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