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下)|时间是什么?
一.引子和抛出问题:
我们在上一次的课程中介绍了《忏悔录》的成书背景和奥古斯丁这个人物的大致生平。
我们看到,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信仰成为了人们的头等大事。信仰既是个人行为准则、道德基础的来源,又是整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的保障。
当时的罗马帝国境内,基督教正在四处传播,它不仅成为了帝国的官方宗教,而且还在不少周边地区征服人心。也可以说,当时整个罗马帝国境内,在奥古斯丁的时代正在发生基督教化的过程。奥古斯丁本人的转变,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的写照。
有的人说,信仰就是信仰。中国人常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很多人经常去寺庙烧香拜佛,却不求甚解,不了解信仰的内容,也不阅读宗教典籍。信仰难道真的那么简单吗?信仰和理性虽然不同,但它们是截然分开的嘛?
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信仰都不可能摆脱某种形而上学。换句话说,信仰得到需要哲学的支撑,从而来建立坚实的世界观。有的时候,哲学的基础决定了一种信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这种变化是如何在奥古斯丁身上发生的。
今天的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奥古斯丁的摩尼教背景;
然后来看一下,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之后的转变。
接着,进入文本来谈谈奥古斯丁对时间问题的探讨。
最后,我们来补充介绍一下基督宗教的一些常识。
二.摩尼教背景
在奥古斯丁的时代,北非受到罗马的影响,所以奥古斯丁全家都说拉丁语,并以此为荣。
奥古斯丁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拉丁语教育。他的母亲莫妮卡对他的信仰影响很大。她母亲原本是一个摩尼教徒,后来皈依基督教。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先知摩尼所创立。那么,摩尼教信仰什么呢?摩尼教认为,在世界本源时,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力量,即光明与黑暗。摩尼教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光明与黑暗对峙,互不侵犯。在第二个阶段,黑暗侵入光明,二者发生大战,人类世界因此产生。到第三个阶段,世界恢复到初际时相互对立的状态,但黑暗已被永远囚禁。物质是黑暗的产物,精神则是光明的产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质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
不过在这种二元对立中,很难解释恶的来源问题。以及为什么善一定会战胜恶,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更为重要的是,摩尼教认为世界的诞生,不是某个神的创造。世界是光明和黑暗混合的结果。光明使者为了解脱被污染的光明力量,从而创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人类的则干脆就是恶神。
摩尼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本土化的“明教”。有人说,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日月神教,可能就取材于明教。
奥古斯丁的青年时代,受到摩尼教的影响,而且经常和摩尼教的人物交流。上一次课程,我们曾经讲到过奥古斯丁的一个观点,恶是善的缺乏。黑暗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光明的缺乏。这一点明显受到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据说,奥古斯丁本人也曾经大量阅读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蒂诺的作品。正是新柏拉图主义帮助奥古斯丁克服了摩尼教的二元对立。
在忏悔录第13卷中,奥古斯丁还直接驳斥了摩尼教的观点。他认为,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很美好。319
三.希波主教奥古斯丁
我们上一次对奥古斯丁这个人的描绘,主要集中在他皈依基督教的那一段和他之前的青少年时期,那个时候奥古斯丁就是一个浪子。
奥古斯丁自己在《忏悔录》第四卷中说,从19到28岁,他陷入了一种自欺欺人之中。在这段时间里,他追求两样东西,一个是名誉,另一个是情欲。
29岁时,奥古斯丁告别的家乡,来到了罗马学习。他刚到那里,就得了一场重病,差点死掉。然后,他开始教授雄辩术,教人如何打官司。
奥古斯丁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作为一个外邦人,他在384年秋天,在米兰获得了一份教授修辞的职位。当时他只有30岁。这个职位是当时在罗马学术界的荣誉,并可以有机会从政。
公元385年,奥古斯丁结束了和这个妇人的关系。就是在米兰,奥古斯丁遇到了他的引路人,当时的米兰主教安博罗西(又称盎博罗削)。
奥古斯丁自己说,安博罗西对他如父亲一般。奥古斯丁说,听安博罗西讲话,好像吮吸“流向永生的泉水”。92
在听了安博罗西的一段对圣经的讲解之后,奥古斯丁感到绝望,因为他以往对基督教的理解都是错的,对摩尼教的观点在安博罗西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安博罗西经常引用哥林多后书的一句话:“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奥古斯丁逐渐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
在安博罗西的带领下,奥古斯丁最终皈依基督教,接受了洗礼。在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后,他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一个人原本是一艘随波逐流的小舟,现在突然明确了自己的航向,开始扬帆远航。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六卷一开头,就引用圣经诗篇里的经文说“自少就仰望上帝”。从此之后,奥古斯丁确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信仰先于理性。
他认为,先拥有信仰,然后才有可能理解。换句话说,信仰是理解的前提条件。所以,在他看来,信仰和理解并不矛盾。只是信仰优先于也高于理解。
34岁时,奥古斯丁离开米兰,回到了非洲。公元395年,奥古斯丁42岁的时候,为任命为希波主教。所以以后,他一般被称为希波主教奥古斯丁。一直到430年逝世。
公元410年,罗马城被日耳曼人攻陷。这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罗马的陷落意味着中世纪的开端。奥古斯丁的另一本名著《上帝之城》就是对这个事件的回应。
公元430年,一个日耳曼部落入侵了北非,并包围了奥古斯丁所在的希波。奥古斯丁在这一年的8月28日病逝。他死后不久,这群日耳曼人就攻克了城市,并烧毁了一切。幸运的是,奥古斯丁的主教府没有被毁坏,所以他的著作都保留了下来。
四.时间是什么?
我们接下来来谈谈,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研究的一个问题,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以很好地说明信仰和理性的相互推动作用。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天地万物乃至宇宙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换言之,时间也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既然如此,上帝就不可能是在时间之内的,也是就是超越时间的。上帝是永恒的。
为了理解上帝创世的问题,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讨论了时间。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11章里说,人们不能问在上帝创造万物之前之前,他究竟在干什么。由于上帝造物之前,没有时间,所以也没有年代。这些基本上都是按照教义可以推理出来的内容。但是随后的问题就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了。一个神学问题引出了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奥古斯丁问,时间究竟是什么?242他说:“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很多哲学问题不恰恰就是这样的嘛?
奥古斯丁经过思考,认为现在是没有丝毫长度的。244其实,人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度量时间的。换言之,奥古斯丁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时间观,时间是主观和直觉性的。
一般认为,时间可以分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三部分。但是奥古斯丁认为,将来尚未来到,尚未存在就是不存在;将来和过去都不存在。更准确地说,存在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247过去的现在就是记忆;现在的现在就是感觉,而将来的现在就是期望。
还有,奥古斯丁又问,我如何来度量时间?一般人当然会回答说,我们用钟表来度量时间啊。即便是在奥古斯丁的时代,还没有钟表,依然有斗转星移,日出日落。但是,奥古斯丁认为,这些都是在用物理运动来代替时间的说法。所以,他认为,可以说,物体是在时间中运动的,但是不能说运动就是时间。
奥古斯丁接着引入了音乐和诗句的例子。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一个音调的长短,一个词语持续的长度。因此他认为,是人在用心灵度量时间。
不过,人也可以保持静默,也就是完全没有声音,这个时候,人同样可以内心活动来度量时间的流逝。奥古斯丁反对将时间作为实体,而是首次提出了内在时间的观念。换句话说,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心灵可以度量和感知时间。
五.基督教简介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一直在说基督教这个词,但始终没有加以解释。我们这里说的基督教就是Christianity,港台翻译为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在世界宗教的大源流上来看,属于亚伯拉罕宗教体系。
什么是亚伯拉罕宗教体系呢?
亚伯拉罕宗教体系包含三个大的宗教传统:按照诞生的时间早晚,分别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
他们为什么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体系呢?
因为这些宗教的最开始的信徒,都认为亚伯拉罕是他们的祖先。不过伊斯兰教的翻译是易卜拉辛,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的翻译是亚伯拉罕。
从源头上来看,基督宗教包含了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三个大的派别。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里产生出来的。耶稣本人就是一个犹太人。基督徒相信,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但是人犯罪堕落。于是,上帝派来了他的独子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后三天,从死里复活。基督徒相信,耶稣升天后,他并会再度返回进行审判。获得拯救的人,将永远克服死亡,进入天国。
耶稣是一个当时的普通男性的名字,而基督的本意是受膏者,也就是君王的意思。犹太教仅仅耶稣看作是很多先知中的一个,伊斯兰教也持有类似的看法。而基督宗教和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把耶稣这个人看作是基督。也就是一个弥赛亚,这个弥赛亚会带领信徒战胜敌人,获得拯救。
公元一世纪,耶稣的门徒不断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教,彼得建立了基督教会。但是我们在介绍塞内加的时候说过,罗马帝国最初并不接纳基督徒,而是对他们进行迫害。尼禄甚至指责基督徒纵火烧毁了罗马,所以把不少基督徒投入了斗兽场。但是,基督信仰一直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不过,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存在大量的宗教。例如诺斯替教和摩尼教。
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著名的《米兰敕令》,承认基督信仰的合法地位。
发还过去迫害时期没收的教会财产。 380年,另一位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公布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帝国的国教。这意味着,一个世界帝国和一种普世信仰在历史上第一次结合在一起。
基督宗教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
第一次是在11世纪,以罗马为首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正教发生分裂。
第二次时在16世纪,路德、加尔文等人在西欧发起了宗教改革。于是出现了新教。
基督宗教虽然起源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但是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世界人口信仰基督宗教。
六.结尾
好,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介绍下奥古斯丁的摩尼教背景;
然后讲了,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之后的转变。
接着,我们进入文本,介绍了奥古斯丁对时间问题的探讨。
最后,我们补充介绍一下基督宗教的一些常识。
好,现在我想重复一下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如何面对世界中的恶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在说到时间之前引入了一个定义: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上帝不可能在时间之内,是超越时间的。是不是所有的创造者都在其造物之外呢?我们的行为创造了我们的人生,我们是我们自己人生的创造者,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之外吗?是这个定义错了,还是人生是特例?
复旦郁喆隽 回复 @浩淼_mma: 基本前提是:创造者不是创造物。当然这里有一个工匠的比喻。
我很佩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他们有个神约束自己,把善布施到人间,而我因为受无神论的教育影响太深,已经无法找到一个理由去信仰某个神,有时候会对自己的信仰缺失而感到迷茫,希望通过哲学再次去认识自己去寻找自己已经遗失的信仰。
一一克 回复 @阳明书童: 选择更多不好吗
中国人太聪明了,这也不信那也不信。我觉得有信仰挺好。但是拥有很难,跟从小的文化教育环境有关,没人教你信,在头脑中这个神经这个信仰的神经就没有形成。
一一克 回复 @大地第一百零八号: 我们信仰共产主义
他一定看过金刚经
恶是欲望的产物。
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主观和直觉性的,这种直觉很深刻,在康德那里时间和空间就表达为先天直观形式,这是人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认识能力,是人的逻辑整顿经验素材的先天的逻辑格律的规定。而在提出了“递弱代偿”的王东岳王先生那里,空间和时间最终就是存在本身,时间是存在高度失“位”的产物,空间是存在高度失“稳”的产物。
复旦郁喆隽 回复 @Candy残: 康德的超纲了
听了郁喆隽老师的课,疫情期间焦虑的心情减轻了不少。it's a relief.
疫情期间,听郁老师的哲学课,成为我主要的生活,谢谢郁老师!
是米兰敕令哈,老师。 讲的好棒,喜欢哦
为什么要有信仰?我想根本还是为了对付恶吧?!恶很强大,也无处不在,没有信仰是很难抵挡和战胜的。我认为恶与人同在,如同善与人同在一般。为了对付人性之恶,人类已经想出了很多办法,法律、道德、制度等等,但那些是外在的强制或压力,而信仰却使个体自愿自觉地看守存于自身的恶。换句话,就是用神来率领每一个皈依神的人来抵抗发自每个人的恶。 缺少这个环节,恶是很难制服的。或者也可说没有信仰,恶会肆虐。
听友94726124 回复 @山里的花裙子: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