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经22

听琴经22

00:00
02:42

第二十二章

       听琴之法,谓之随者,必先松泰而后忘欲。心神既定,血气已和,后乃相随,随声而应,应所知变,听其音声,闻其情志,感其心神。三生在志,感应若一,如操舟适水,驾鸢御风,顺随其性而安之不先。听者先人居己,心耳随有,爱之则是,恶之则非,名利所障,是非不顾,执以所好而吡其相异,囿于所妄而未尝澹然,以私好恶害己正,无谨以公,随而失善其中,有过先之误,此素心为好恶之所染,明德为尘俗之所蔽也。善听者,己不欲先,成心不现,音发我随,歌吟我和,知博而守拙,明理而不执,合道而顺随,众乐所表,随乐所至,同则相和,异则有余,随而知,知而明,此德之所至也。故听者随其音声以知其志意,觉察其所妙要,意随音动,气与音合,神与情会,明其雅俗,校其短长,度其高下。凡琴乐皆为音声随心,心随所欲。欲无度者,音必失和,声失其正,众病皆出,故其所抚不可随矣。夫心无以窥见,然音无以伪也,虽随声者多,审音者少,听者自性持静,随作而应,彼萌而察,以其和为之顺,以其正为之随,感其静以任其心,则顺随出入,焉此纲纪,而听者得其要矣。

【译文】

       听琴方法中的随法是必须先做到“松”和“泰”,再忘掉欲望,心神已经安定和气血已经平和后,再与琴乐相随。听琴者在与琴的音声相随过程中会产生心身感应,这些感应能使听琴者感知及辨识琴的音声变化,用耳听琴的音声,用心感知琴乐所表现的情绪情感及感悟琴乐所体现的精神境界。抚琴者通过动静、刚柔、虚实所产生的琴音琴乐来表达其情志,听琴者的情绪情感体验要与琴乐表达的情志保持一致,如同驾船要适应水流,放风筝要掌控风力,要顺应自身心性,安然听琴,不要有自我先入之见。有自我先入之见的听琴者,在与琴乐相随的过程中其耳和心受先入之见影响,对所喜爱的琴乐予以肯定,对所厌恶的琴乐予以否定,心被名利所遮蔽,不顾是非,执着于自我喜好的琴乐而排斥自我厌恶的琴乐,拘泥于自我妄念而不能以恬淡心态听琴。这种以个人好恶为准,有损于内心公正的“随”就失去其 “善”的意义,由于自我先入之见的误导,听琴者朴素清净的心被好恶妄念所玷污,中正光明的德被世俗欲望所遮蔽。善于听琴的人没有自我先入之见,心中没有成见,有琴音发声就相随,有琴歌吟唱就相和,知识广博但不张扬,明辨琴理但不执着,顺从合于琴道的琴乐。众多琴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不同,这些情绪情感随琴乐而来,当听琴者的情绪情感体验与琴乐表现的情绪情感相同时就应和,不同时就包容。通过“随”达到“知”,通过“知”达到“明”,这样“德”就会显现。因此,听琴者通过与琴的音声相随,便能感知抚琴者的情志,觉察琴乐的美妙之处,其意随琴音的动而动,体内气的运行与琴韵节律相合,神情与琴音表现的情志相会合,能明了琴乐的雅俗,衡量琴乐的优劣,评价琴乐的高下。凡琴乐都是音声随抚琴者的心而发,而心则随欲念而动。当抚琴者的欲念没有节制,琴音必然失去和谐,琴声就失去清正,琴乐就会出现诸多“琴乐病”,因此,这类有“琴乐病”的琴乐,听琴者切不可相随。听琴者虽然无法直接窥见抚琴者的 “心”,但通过琴音可以感知抚琴者的“心”,因为琴音不会做伪。听琴者中能与琴音相随的人占多数,但具备审辨琴音的人却很少。因此,听琴者要保持自性清静,随着琴的音声响起,听琴者的心身就会有感应。当琴音琴乐刚一出现,听琴者就能觉察到。当琴音和谐及琴声清正时听琴者就顺应并与其相随,当琴乐静美时听琴者就敞开心扉,任随琴的音声在心中自由出入。听琴者以这个为准则,就得到了“随”法的要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