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的玻璃镶嵌壁画
一般认为马赛克始于希腊,但其实早在“两河”时就出现,一座乌尔时塔庙的柱子和台阶全是用小石块拼镶的彩色图案,这应是世界上最早的马赛克。
“两河”时用当地富产的沥青来粘合马赛克,其它地方则用树胶或血浆。罗马没有沥青,却发明了水泥,有了这种牢固的粘合剂,就能把砖石砌成拱券,或是穹顶,从而出现了弯曲的面,适合小块拼缀而成的马赛克。拼镶马赛克要选五彩的石材,颜色尽可能要多,把表面打磨平整,切割成小块,逐一选色拼镶粘贴在底板上,等粘合剂干固后填平缝,再打磨上光。这一过程细致复杂,效果五彩斑驳,可适合任何建筑几何形状的安装。多彩而复杂的图形要比单色的石浮雕漂亮,符合罗马的奢靡时风。罗马的马赛克遍布帝国各地,后来被伊斯兰世界接受。
北非的塔莫加迪罗马遗址博物馆里,有一幅巨大的海神图,是公元四、五世纪时罗马的作品。画上是海神尼普顿,手执三叉戟,驾着由四匹半马半鱼的“海马”拉着的车,在海里巡行,身边是游鱼和海豚,威风八面。海神和海马的肌肉色彩很丰富,是精心选了很多颜色近似的石头,切割成很小的块来拼镶,才形成这种渐变的效果,重要而微妙的部位还加上手绘颜色。
位于庞贝废墟中的镶嵌壁画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大战
庞贝城废墟里有着大量的马赛克画,它们有的是公共场所的装饰,有的是宫殿里的壁画,但也有很多是铺在地面的地画。罗马人不放过一切可以装饰自己家庭的地方,极尽奢华,有很多地画面积相当大,画着各种动物、花草、美女、神话、图案。在一处官员府邸的客厅地面,有一大幅关于伊苏斯之战的马赛克拼镶画,画面上,亚历山大正率军与波斯的大流士三世作战,两军对垒,长矛如林,流矢交墜,无敌的亚历山大神情坚毅,正与大流士三世怒目对视,大流士三世反露张惶恐惧。
这是描绘亚历山大最出名的一幅绘画,也是存世仅有的珍贵资料之一,按题材的重要性来说,它本应被安放在某个纪念堂或是宫殿的正墙上,没想到竟然在一处私宅的地下。这幅画上有数千片细碎的马赛克,全部用彩色的小石块拼镶而成,其耗工量可想而知。
相比单色的石浮雕,马赛克有色彩,可以适应弯曲异形的墙面。相比起绘画,马赛克坚固耐久,有光泽,后期的马赛克壁画加入了釉砖和玻璃,还贴了金箔和宝石,更有光泽,体现了一种神的魅力,对于神庙来说是相当适合的。
马赛克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是“拂菻嵌”,“拂菻”是中国古时对拜占庭的称呼,那段时期,马赛克在拜占庭的使用非常普遍。
等到高耸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时候,欧洲已接受了基督教,玻璃镶嵌画也应运而生。哥特式教堂以孤危高耸为特点,有了在穹顶和拱上开窗的做法,它的顶和墙可以大部分由窗户组成,只有轮廓框支撑,这样既减轻了塔楼的重量,也使得超高的建筑不至于黑暗无光。
《圣经》中说,上帝创造世界时说:“要有光!”彩色玻璃镶嵌画使这一愿望的实现有了可能,各色玻璃片拼镶成的画面嵌在窗户上,光线从外面射进,熠熠夺目,光彩照人,对于匍伏在神前膜拜的信徒来说,这无异就是主的光芒,是神的召唤。他们仰看窗户,如同仰看天穹中神的显灵,使他们的灵魂能够超脱尘世、飞升云霄,进入天堂。
马赛克壁画只能被动地映射出光线,而彩色玻璃壁画却能够透光,能够自己“发光”,一个个宗教故事如同在云端中映现,信徒们从神秘气氛中既感受到了宗教,也欣赏了艺术。
没有玻璃工艺,就不可能有玻璃镶嵌画。它先由工匠画成草图,再选择相应的色玻,切割成相应的图形,如果色彩不够还要用颜料加绘细部,形成明暗。再烧熔固化粘合,边框用软铅条封闭。这一过程非常细腻,和彩石马赛克异曲同工,但效果却是更为斑斓明亮。中世纪之后,教堂的窗户已成了彩色玻璃镶嵌画最为璀璨的风景。
彩石镶嵌、彩釉镶嵌和玻璃镶嵌画都属于马赛克家族,以它们的缤纷而各具风采。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