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合集(6)述而第七36-38章泰伯八子罕九1-20章
《论语·述而第七篇》第三十六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7•36、【原文拼音】 zǐ yuē :“ shē zé bù sūn , jiǎn zé gù 。 yǔ qí bù sūn yě , níng gù 。”
7•36、【原文】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浪费就会不谦逊,节俭就会过于鄙陋。与其不谦逊还不如简陋一些。
【解读】孔子的意思还是围绕着礼的要求来说的,过分的铺张会目中无人,就有越礼的嫌疑,过分的节俭虽然也达不到礼的要求,但总比越礼要好些。涉及了两难之中的选择问题了。
【注释】[1]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2]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论语·述而第七篇》第三十七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7•37、【原文拼音】 zǐ yuē :“ jūn zǐ tǎn dàng dàng , xiǎo rén cháng qī qī 。”
7•37、【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的心胸狭窄经常忧愁。”
【解读】君子看大局,小人只是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所以两种人生状态表现了不一样的格局与气度。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论语·述而第七篇》第三十八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7•38、【原文拼音】zǐ wēn ér lì , wēi ér bù měng , gōng ér ān 。
7•38、【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神态,具备这样的品格需要长期的修养。
《论语· 泰伯第八篇》内容简介
本篇谈论的是“圣者”,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尧是圣之仁者;舜是圣之智者;禹乃圣之勇者;周文王圣之义者;周武王是智勇兼备的圣人;周公旦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这些人都是古人学习做人的典范。
lún yǔ tài bó piān dì bā pīn yīn bǎn
论语泰伯篇》第八拼音版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一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原文拼音】 zǐ yuē :“ tài bó , qí kě wèi zhì dé yě yǐ yǐ 。 sān yǐ tiān xià ràng , mín wú dé ér chēng yān 。”
8•1、【原文】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译文】孔子说:“泰伯的道德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先后三次让天下,百姓却找不到还有什么事情称道他。”
【解读】泰伯是周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后,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了姬昌,也就是周文王。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称赞泰伯具有至德,就是因为泰伯三让天下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心安,而无任何功利的想法。
【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2、【原文拼音】 zǐ yuē :“ gōng ér wú lǐ zé láo , shèn ér wú lǐ zé xǐ , yǒng ér wú lǐ zé luàn , zhí ér wú lǐ zé jiǎo 。 jūn zǐ dǔ yú qīn , zé mín xīng yú rén ; gù jiù bù yí , zé mín bù tōu 。”
8•2、【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译文】孔子说:“谦恭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白白辛劳;谨慎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胆小懦弱;勇猛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犯上作乱;率直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尖酸刻薄伤害他人。君子如果能够真诚善待亲人,老百姓就会仁德厚道,老朋友就不会被遗弃,民情就不会淡薄。”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恭、慎、勇、直四德与礼的关系问题。还有亲与仁的关系及结果。恭、慎、勇、直四德如果不以礼节制就会导致劳、葸、乱、绞四种弊端。可见知礼的重要,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道理大概就在这里。
【注释】[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三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3、【原文拼音】 zēng zǐ yǒu jí , zhào mén dì zǐ yuē :“ qǐ yú zú ! qǐ yú shǒu !《 shī 》 yún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rú lín shēn yuān , rú lǚ bó bīng 。’ ér jīn ér hòu , wú zhī miǎn fú ! xiǎo zi !”
8•3、【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 《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译文】曾子得了病,他召唤弟子们说:“看看我的手脚。《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往后,我就可以免除这样的担惊受怕了。孩子们!”
【解读】曾子是直接传承孔子的一个学生,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略显迟钝,以孝著称。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保全自己的身体是最大的孝,所以曾子在临终的时候让自己的弟子看看他的手脚,意思就是他的身体还都健全,他用一生的努力保全了受之父母的身体,尽了大孝。从此以后就不必在担忧了。
【注释】[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四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4、【原文拼音】 zēng zǐ yǒu jí , mèng jìng zǐ wèn zhī 。 zēng zǐ yán yuē :“ niǎo zhī jiāng sǐ , qí míng yě āi ; rén zhī jiāng sǐ , qí yán yě shàn 。 jūn zǐ suǒ guì hū dào zhě sān : dòng róng mào , sī yuǎn bào màn yǐ ; zhèng yán sè , sī jìn xìn yǐ ; chū cí qì , sī yuǎn bǐ bèi yǐ 。 biān dòu zhī shì , zé yǒu sī cún 。”
8•4、【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译文】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对他说:“鸟要死的时候,叫声很悲切。人要死的时候说的话很和善。君子对做人的道理有三点要特别注意:容貌严肃庄重就会远离粗鄙傲慢;表情端正就会接近诚正信实;说话的时候注意言辞声调就能远离鄙陋背理。陈设礼器之类的事情,自有主管祭祀的部门。
【解读】曾子也是古代的圣人,后人称他为宗圣。他对孔子的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曾子临终前谈论行为礼仪的事情。曾子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候谈论这些呢?人与人交往,最先见的是容貌,然后是一个人的脸色,再进一步就是言语,所以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容貌”、 “颜色”、 “语言”,这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修养。曾子与孟敬子谈论这些大概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教育孟敬子要注意这样的修养。
【注释】[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五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5、【原文拼音】 zēng zǐ yuē :“ yǐ néng wèn yú bù néng , yǐ duō wèn yú guǎ ; yǒu ruò wú , shí ruò xū , fàn ér bú jiào 。 xī zhě wú yǒu cháng cóng shì yú sī yǐ 。”
8•5、【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才能还向比自己才能低的人求教,学问多还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求教,有学问就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丰富却表现得很不足,别人侵犯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好友就曾经这样做的。”
【解读】这一章曾子谈论的是学习上的不耻下问、谦虚宽大。“有若无,实若虚”这是我想到了圆圈理论,越是喜欢读书学习的人他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就会越宽广,但未知的东西就会越多,所以对于无限的未知而言,有真的就好比是无,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绝不是简单的谦虚,是好学者的内心真实感受。曾子的这段话讲述的是他的同学复圣颜回的表现。
【注释】[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六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6、【原文拼音】zēng zǐ yuē :“ kě yǐ tuō liù chǐ zhī gū , kě yǐ jì bǎi lǐ zhī mìng , lín dà jié ér bù kě duó yě 。 jūn zǐ rén yú ? jūn zǐ rén yě 。”
8•6、【原文】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能够把没有成年的孩子托付给他抚养,能够把国家的命运交付给他,在生死关头不动摇屈服。这就是君子吗?这就是君子啊!”
【解读】这一章曾子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君子是值得信任的人,这种信任不是小信,而是大信,是可以将家国命运托付给他的人。
【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七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7、【原文拼音】 zēng zǐ yuē “ shì bù kě yǐ bù hóng yì , 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 。 rén yǐ wéi jǐ rèn , bù yì zhòng hū ? sǐ ér hòu yǐ , bù yì yuǎn hū ?”
8•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的心胸不可以不宽广,意志不可以不坚定,因为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不重大吗?到生命结束才能完成,不遥远吗?”
【解读】曾子在这里为知识分子画了像,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就是要不断的修炼自己,并且要努力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八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8、【原文拼音】 zǐ yuē :“ xīng yú shī , lì yú lǐ , chéng yú yuè 。”
8•8、【原文】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生命的修炼开始于学诗,因为学礼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最后完成于对乐的学习。”
【解读】生命的修炼是从情感的修炼开始的,而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的情感的表达,人的所有人文精神的培养都应该从美好的情感培养起步,而学诗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情感培养起来之后,就要遵循社会规则也就是礼的要求,才能立身于社会,最终成就修炼的关键在内心的快乐。
【注释】[1]兴:开始。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九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9、【原文拼音】 zǐ yuē :“ mín kě shǐ yóu zhī , bù kě shǐ zhī zhī 。”
8•9、【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礼法做,却无需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么做”。
【解读】这句话后世的歧义很大,还有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过来就是“老百姓懂得礼法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不懂得礼法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知道”。也可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老百姓懂得礼法可使用就顺其自然,不懂礼法不可使用,就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我更倾向于第二种看法。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0、【原文拼音】 zǐ yuē :“ hào yǒng jí pín , luàn yě 。 rén ér bù rén , jí zhī yǐ shèn , luàn yě 。”
8•10、【原文】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译文】孔子说:“崇尚勇武而仇视贫穷,就会犯上作乱。对不仁的人太过痛恨,也会导致祸乱。”
【解读】这一章孔子探讨“乱”的根源,一方面好勇疾贫就会导致暴乱。另一方面对那些不仁的人太过,也会导致祸乱。所以,处理任何问题都不宜太过,要遵循中道的原则。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一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1、【原文拼音】zǐ yuē :“ rú yǒu zhōu gōng zhī cái zhī měi , shǐ jiāo qiě lìn , qí yú bù zú guān yě yǐ 。”
8•11、【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即便是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让他既骄傲又自私,那么其他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解读】孔子言外之意,即便是你有天大的才能,如果骄傲自私也就没有什么可值得一提的了。说的还是做人是首要的问题,没有道德做基础,做人也就失去了根基。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2、【原文拼音】zǐ yuē :“ sān nián xué , bù zhì yú gǔ , bù yì dé yě 。”
8•12、【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经过长达三年的学习,还没有当官的念头,这种人很难找啊。”
【解读】子夏曾说过“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话,儒家倡导的学习根本是学习做人,但也兼顾改造社会的问题。三年理解为孔子当时教育学生的学制,学满了三年却不想着就业做官,足可以看出这个人自我完善的定力。
【注释】[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三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3、【原文拼音】zǐ yuē :“ dǔ xìn hào xué , shǒu sǐ shàn dào 。 wēi bāng bù rén , luàn bāng bù jū 。 tiān xià yǒu dào zé xiàn , wú dào zé yǐn 。 bāng yǒu dào , pín qiě jiàn yān , chǐ yě 。 bāng wú dào , fù qiě guì yān , chǐ yě 。”
8•13、【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好学的信念,始终如一的坚守美好的做人原则。危险的地方不去,混乱的地方不呆。好的环境里就大展宏图,不好的环境中就把自己隐藏起来。在一个好的集体里,贫穷低贱没有地位,这是耻辱;在不好的集体中却能富有有官做,这也是耻辱。”
【解读】这一章孔子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环境问题,如何选择生存。他还是把做人放在了首要的地位。选择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选择人生道理,这些涉及了生存和人的尊严问题。其根本的做人原则就是要秉持“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原则。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四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4、【原文拼音】zǐ yuē :“ bù zài qí wèi , bù móu qí zhèng 。”
8•14、【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要管那个位置上的事情。”
【解读】孔子的这句话已经成了后世官员为政的一个准则。今天的话讲,不在那个位置上还来管那个位置上的事情就是越位了。但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在其位可以谋不在其位的政”,这种观念是没有毛病的,这是从持续发展、长远发展考虑问题。任何一个朝代的领导人都需要其在位的时候考虑和谋划其不在位时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考虑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了政权的长远发展问题。像路易十六那样“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谋政方式自古是很少见的。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五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5、【原文拼音】 zǐ yuē :“ shī zhì zhī shǐ ,《 guān jū 》 zhī luàn , yáng yáng hū yíng ěr zāi !”
8•15、【原文】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到最后《关雎》的结尾,美妙的音乐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啊nga!”
【解读】当我们每个人潜心修炼一生,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注释】[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六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6、【原文拼音】 zǐ yuē :“ kuáng ér bù zhí , tóng ér bù yuàn , kōng kōng ér bú xìn , wú bù zhī zhī yǐ 。”
8•16、【原文】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激进而又不直爽,幼稚而又不朴实,无知而又不守信用,对这种人我真是没有办法啊!”
【解读】这一章孔子例举了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而不信三种人,说明现实生活中人的表里不一,也就是缺乏真诚的修养。这样的人往往都是蝇营狗苟的人。
【注释】[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七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7、【原文拼音】 zǐ yuē :“ xué rú bù jí , yóu kǒng shī zhī 。”
8•17、【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就像总也赶不上似的,甚至是学到的害怕丢失似的。”
【解读】这是孔子对学习状态的心理体验和感觉。大凡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尤其是不断学习修养自己的人,都会有感觉好像是赶不上那些学习的榜样似的。道德的修养更是一生的事情,即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需要继续努力,唯恐会因为稍一懈怠就会丢失一般。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八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8、【原文拼音】zǐ yuē :“ wēi wēi hū , shùn 、 yǔ zhī yǒu tiān xià yě , ér bù yù yān !”
8•18、【原文】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却不是自己去求来的。”
【解读】孔子高度赞扬舜和禹的伟大,一方面是说舜和禹不是为自己打天下,另一方面是因为舜和禹的天下是众望所归的结果。舜和禹没有什么私心,只为天下太平考虑。
【注释】[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十九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19、【原文拼音】 zǐ yuē :“ dà zāi yáo zhī wéi jūn yě ! wēi wēi hū ! wéi tiān wéi dà , wéi yáo zé zhī 。 dàng dàng hū ! mín wú néng míng yān 。 wēi wēi hū qí yǒu chéng gōng yě ! huàn hū qí yǒu wén zhāng !”
8•19、【原文】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才会这样高大,也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多么广大啊,老百姓都无法用语言来称颂他。他的功绩多么崇高啊,他制定的礼乐多么辉煌啊!”
【解读】孔子感叹尧的伟大。尧之伟大大在大君、大天、大德、大功和大礼。这一章不单是极力赞美尧,更是对天道的赞美。要尊崇天道,才有大德、大功和大礼。孔子称赞尧,说他是以天为则的,而尧也像天那样,他的德行的伟大根本没法一一枚举,用言辞来加以赞颂,至于他表现在外面的功业、文章则是人所共知的。
【注释】[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二十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20 、【原文拼音】shùn yǒu chén wǔ rén ér tiān xià zhì 。 wǔ wáng yuē :“ yǔ yǒu luàn chén shí rén 。” kǒng zǐ yuē :“ cái nán , bù qí rán hū ? táng 、 yú zhī jì , yú sī wéi shèng 。 yǒu fù rén yān , jiǔ rén ér yǐ 。 sān fēn tiān xià yǒu qí èr , yǐ fú shì yīn 。 zhōu zhī dé , qí kě wèi zhì dé yě yǐ yǐ 。”
8•20 【原文】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拥有五位贤臣就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善于治国的大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如此吗?从唐尧和虞舜的时候到周武王这时的人才最为兴盛,其中还有一位女性,实际上不过是九个人罢了。周文王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能服侍殷朝,周朝的美德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了啊。”
【解读】这一章孔子极赞周之兴盛,原因就是人才难得,之所以周朝兴盛还有原因就是周王的厚德载物。其根本原因就是周王能够首先做好自己,这是无为而治的基本前提。
【注释】[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时期。
[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论语· 泰伯第八篇》第二十一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8•21、【原文拼音】zǐ yuē :“ yǔ , wú wú jiàn rán yǐ 。 fěi yǐn shí ér zhì xiào hū guǐ shén , è yī fú ér zhì měi hū fú miǎn , bēi gōng shì ér jìn lì hū gōu xù 。 yǔ , wú wú jiàn rán yǐ 。”
8•21、【原文】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孔子说:“大禹这个人,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他自己饮食微薄而尽心孝敬鬼神,自己穿着破烂的衣服却尽量把祭祀的服装做得华美,自己的宫室很简陋却能尽力修治农田水利。对于大禹,我真的是无话可说了。”
【解读】后人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孔子对大禹的无私忘我也是高度的赞美。如果说尧是仁圣人,舜是智圣人,那么大禹就是勇圣人。尧则天道而治天下,舜仿人道无为而治,大禹则躬身沟渠,以身示范,身体力行,堪称楷模。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三位圣人对民众教育的不同。
【注释】[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沟洫:洫,音xù,沟渠。
《论语·子罕第九篇》内容简介
此篇文字所言及的是“至圣”,也就是孔子的德与行。讲述了孔子的谦虚谨慎、才能学艺、劝学励学以及孔子的哲学思想。
lún yǔ zi hǎn piān dì jiǔ pīn yīn bǎn
论语子罕篇》第九拼音版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一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原文拼音】 zǐ hǎn yán lì yǔ mìng yǔ rén 。
9•1、【原文】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谈论利“命”和“仁”。
【解读】后世解读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罕言”就是少说,这没有异议。关键是“与”的解读。“与”最多、也是最典型的解读就是“和”的意思,但也有“赞许”的含义。一部分后人根据利、命、仁在整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把这句话解释为“孔子很少谈论利,却赞许命和仁”。关于“利”,《论语》中孔子提到的次数大约是4次,提及“命”的次数大约是24次,提及“仁”的次数大约有108处,从表象上看这样的解读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知道数量并不一定就代表本质。孔子罕言的是利、命、仁三者,而不是罕言利,赞许命和仁。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论语》是语录体,记录的大都是孔子生前的言语,既然是这样就意味着口语化很普遍,口语化就意味着孔子罕言的命与仁,不是对象化、概念化、僵硬化的命与仁,事实上至今为止也没有那一个人能给“命与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孔子对“利、命、仁”没少谈,但他谈论的都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非对象化、概念化的。因此,孔子的罕言就是这个意义上的罕言。
【注释】[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2、【原文拼音】 dá xiàng dǎng rén yuē :“ dà zāi kǒng zǐ ! bó xué ér wú suǒ chéng míng 。” zǐ wén zhī , wèi mén dì zǐ yuē :“ wú hé zhí ? zhí yù hū ? zhí shè hū ? wú zhí yù yǐ 。”
9•2、【原文】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孔子伟大啊!学问渊博却没有可以依凭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到后,对弟子们说:“我靠什么专长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我还是依凭驾车这样的专长吧。”
【解读】看来当时的人们都认识到孔子的伟大了,但却看不到孔子有什么专长用以成名,所以才说了那样的话。孔子听到后,反思这句话也便幽默调侃了一句,说我还是给领导开车吧。据此,我们可以想见,孔子的驾车技术应该是很突出的。从安身立命的角度看,驾车也应该是当时社会很体面的生存本领。有一技之长到什么时候都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注释】[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三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3、【原文拼音】 zǐ yuē :“ má miǎn , lǐ yě ; jīn yě chún , jiǎn , wú cóng zhòng 。 bài xià , lǐ yě ; jīn bài hū shàng , tài yě 。 suī wéi zhòng , wú cóng xià 。”
9•3、【原文】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做的帽子是古礼的要求。现在改用黑丝做帽子,比用麻做的帽子节省,我就随从众人的做法。晋见国君要先在堂下行拜礼,这是古礼的要求,现在大多数人却直接在堂上行拜礼,这样太过分了。虽然有违众人的看法,我却要遵从在堂下就行拜礼。
【评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注释】[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四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4、【原文拼音】 zǐ jué sì : wú yì , wú bì , wú gù , wú wǒ 。
9•4、【原文】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译文】孔子杜绝四种缺点:不主观臆断,不一意孤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解读】孔子深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奥妙,坚决杜绝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体现了对生命和他人的尊重。孔子终生反感“意、必、固、我”的程式化、对象化、散文化、线性化的思想祸害(这种祸害的后果就是思想生命力的减低和儒家文化的衰亡)。
【注释】[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五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5、【原文拼音】 zǐ wèi yú kuāng , yuē :“ wén wáng jì mò , wén bù zài zī hū ? tiān zhī jiāng sàng sī wén yě , hòu sǐ zhě bù de yù yú sī wén yě ; tiān zhī wèi sàng sī wén yě , kuāng rén qí rú yú hé ?”
9•5、【原文】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译文】孔子在匡地被困的时候说:“周文王已经去世了,但他的礼乐文化不还是在我这吗?如果老天要丧灭这种文化的话,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如果老天不想丧灭这种礼乐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将我怎么样呢?”
【解读】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离开卫国去陈国的时候,经过匡地被围困。其原因就是匡地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虎的暴掠,孔子的长相和阳虎很像,匡地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于是将孔子囚禁了五天。在这样的情境下,孔子说出了这番话,既表现出了无奈,又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坦然与镇定。这番话就与孔子所谈论的“命”有关,我们可以细细体会。
【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六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6、【原文拼音】 tài zǎi wèn yú zǐ gòng yuē :“ fū zǐ shèng zhě yú ? hé qí duō néng yě ?” zǐ gòng yuē :“ gù tiān zòng zhī jiāng shèng , yòu duō néng yě 。” zǐ wén zhī , yuē :“ tài zǎi zhī wǒ hū ! wú shào yě jiàn , gù duō néng bǐ shì 。 jūn zǐ duō hū zāi ? bù duō yě 。”
9•6、【原文】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你的老师是圣人吗?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本事呢?”子贡说:“可能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所以让他有这么多的本事。”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他了解我吗?我小的时候地位低贱,所以学到了很多粗鄙的本事。君子需要这样多的本事吗?不是这样多的啊。”
【解读】这一章探讨的是圣者与本事的关系问题。圣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伟人,古人更多的是指道德境界极高的人。圣人就是那些能够把握世界与人生规律的人,他掌握了“道”,而掌握具体本事的人往往都是为了维系生存的人。所以有“君子谋道不谋食”之说,谋食一定要靠看得见的本事和技能。而谋道却是看不见的本事。太宰怀疑孔子是圣人之说,所以问子贡孔子是不是圣人,是圣人他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具体的本事?言外之意,圣人无需掌握这么多的本事。而子贡回答说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并且有那么多的本事。孔子自我评价有这么多的本事是因为小的时候地位低下,需要赖以生存,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本事。君子谋道就不需要这样多的本事。
从教育的角度看,若要达于“道”的层面,成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小时候就参与实践有关。
【注释】[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七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7、【原文拼音】 láo yuē :“ zǐ yún :‘ wú bù shì , gù yì 。’”
9•7、【原文】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译文】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能被当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子牢也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牢,字子开,卫国人。孔子小的时候家庭困难,又要生存,因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学习各种各样维系生存的本事。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艺的孔子。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八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8、【原文拼音】 zǐ yuē :“ wú yǒu zhī hū zāi ? wú zhī yě 。 yǒu bǐ fū wèn yú wǒ , kōng kōng rú yě 。 wǒ kòu qí liǎng duān ér jié yān 。”
9•8、【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有位农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我只能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分析琢磨来解开问题的全部。”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懂的问题从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九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9、【原文拼音】 zǐ yuē :“ fèng niǎo bù zhì , hé bù chū tú , wú yǐ yǐ fú !”
9•9、【原文】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图了,我这一辈子也快完了吧!”
【解读】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传说有圣王出现的时候,黄河中就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行将离世的时候,一方面慨叹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无奈。
【注释】[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0、【原文拼音】 zǐ jiàn zī cuī zhě 、 miǎn yī cháng zhě yǔ gǔ zhě , jiàn zhī , suī shào , bì zuò ; guò zhī , bì qū 。
9•10、【原文】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时候,他们即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去时,一定要快步离开。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的礼仪和心态。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的心态。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从另一方面诠释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提到的这三者都于天命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注释】[1]齐衰:音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一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1、【原文】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译文】颜渊感慨地说:“我仰望老师的思想,越看越觉得伟岸高大,努力钻研,越是钻研就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他就在眼前,忽而又到了后面。老师一步步地的诱导我前进,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言行,是我想停止学习和前进都不可能。我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像是见到了他的思想高高地耸立在我的眼前,我虽然想要努力追上,却没有道路可走了啊。”
【解读】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对于孔子的才德有人评价,有人怀疑。作为老师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即便是经常在老师身边的那些学生也没有那一个人能比颜渊这个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老师,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这一章就是颜渊对自己的老师的最精当、最精确的评价。因此,颜渊不单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更是孔子心灵和生命的朋友,是知己。孔子把全部的精神生命希望寄托在这个弟子的身上,本以为他会继承自己的衣钵,却是“老天绝我”,难怪颜渊死后孔子悲恸至极,呼天抢地。从精神生命的继承来看,孔子与颜渊之间的关系也是亦父亦子的关系。这师徒两个人的生命感觉是那么的美好,他们都是不断学习进步的人,因此才会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想必这样的感受不仅在颜回这里是这样,在孔子的心里也会有如此感受吧。
【注释】[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2、【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做家臣为孔子准备后事。孔子的病稍好一些的时候,就说:“仲由做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已经很久了!我没有家臣却装作有家臣,我这是骗谁呢?骗老天吗?况且让我死在家臣的伺候下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奉下呢。即使我得不到以大夫之礼安葬,难道我就会被丢在路边无人安葬吗?”
【解读】我在这一章看到的是子路对老师的深情厚谊,不过子路率真的性格办了老师不喜欢的事,子路一心想让老师死的时候能够向世俗理解的那样风光,所以才弄虚作假。而这正是孔子反对的地方。“欺天乎”一句反问,由于孔子罕言的“命”相关。
【注释】[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三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3、【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装在箱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把它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就是等待一个好价钱的买主的人。”
【解读】这师徒俩的对话从来都是很委婉,子贡以美玉为喻问老师该怎么做,老师借子贡之问倾吐自己的心声和愿望,希望终有一天能够施展济世的抱负与宏愿。
【注释】[1]韫椟:音yùndú,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四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4、【原文】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之地隐居。有人说:“那个地方偏僻闭塞、穷困愚昧,怎么住啊?”孔子说:“君子住到那里后,还会有什么愚陋呢?”
【解读】孔子一生推行仁道,四处碰壁,不被所用,心升隐居的念头,想要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居住。有人告诉孔子,荒蛮之地怎么住呢?孔子则认为君子居住的地方就不会有蛮荒了。
【注释】[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五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5、【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才有了各自的位置。
【解读】我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正是这些他做的事情。
【注释】[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六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6、【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出了家门侍奉公卿,回到家里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心去办。不被喝酒所困扰,还有什么能难住我呢?”
【解读】家国的事情都能尽忠尽孝,又不为酒困,一个典型的好男人,能做到这些就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了。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七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9•17、【原文】子在川上曰:“逝①者如斯②夫③,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去了。”
【解读】在孔子的生命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这句话一定是孔子年迈的时候有感而发,感慨自己的生命是如此之快,匆匆走过。
【注释】①逝:往,离去。
②斯:代词,这,指河水。
③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八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8、【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喜爱仁德就像喜好美色那样的人。”
【解读】仁德是人心灵内在美好的东西,美色是外在的好东西。世人往往经不住外在的美色美声的诱惑,忘记了内心仁德的修炼。这是自古至今都一样的道理,谁能更早的关注内心,抵制住外在的声色诱惑,谁就会成就大业。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十九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19、【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停止不干了,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前进做下去,也是我自己要做的。”
【解读】这一章说明一个学习和修养的道理,那就是“为仁由己”的思想。孔子用功亏一篑而止和虽覆一篑犹进的例子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注释】[1]篑:音kuì,土筐。
《论语·子罕第九篇》第二十章原文、注释、译文与解读
9•20 【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能听我认真讲课从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颜回吧!”
【解读】颜回之所以能够始终不懈怠听老师的课,一是对老师的思想体系的信仰,再有就是与老师的心心相映。一个学生能够保持从不倦怠的听老师的课,很重要的是对老师思想的认可,还有就是情感上的共鸣,再有就是他对老师所传授的思想能够做到一以贯之的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