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下:人的一生像是城中之囚

《围城》下:人的一生像是城中之囚

00:00
14:39

文稿                    ——·关于本书·——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关于作者·——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后考取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多所高校。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一级教授。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钱钟书于1998年逝世,享年88岁。

——·本书金句·——

1.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3.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4.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5.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6.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核心内容·——

一、名为“人情”的围城

主要讲述了十里洋场庸俗不堪的社交生活,就连人与人的感情都不免半真半假矫情自负。以法国邮船为序幕,以久别归乡为开端,以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之间的双重失恋为高潮——最后方鸿渐与赵辛楣离乡赴三闾大学。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应酬交际,表现了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二、名为“职场”的围城

方鸿渐南下路上一波三折,到了三闾大学也并不平和,最终还是仓促逃离这个地方。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地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言诽谤、阴谋诡计——结局似乎只有仓皇落败。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乌烟瘴气的环境里,他们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名为“婚姻”的围城

主要讲述了婚姻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这又是另一个围城——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从追求爱情和生活自由、自主和尊严,到幻想破灭的过程中,展现出人生理想在现实社会只能是美丽的泡沫。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围城”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感叹,它不仅有关爱情和婚姻,也一样可以扩展到人生、文化、家国等方面。因为围城的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方鸿渐后来坦白:“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里,才是本书真正的点题之笔。围城就是矛盾与转换,欢乐和痛苦、执着和动摇、希望和失望……这一切构成了人生万事。

人生有太多个围城,仔细算起来,又何止婚姻这么一座?我们几番挣扎,兜兜转转,自命不凡,逐一看破身边事,也不过是做了各个层面上的“城中之囚”。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大多数人,穷尽力气一生辗转,起伏颠簸无数,终究也止于“大多数人”。

撰稿:逯笑宇

讲述:阿成

绘图:洛思思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迷唇娃

    听起来 不过是人人以自我为中心 而且不肯修口 内心空间为零 容不下芝麻大的事情 没有行动能力 所以只好打嘴炮 幼稚的骂战 本来方和孙二人 都想着要对对方好 但是忍一忍口舌都做不到... 所谓大户人家 留洋海归 基本涵养不过如此? 钱钟书小哥哥是不是过分了呀?

  • 秋_wd8

    长期饭票不对吧,在上海孙小姐的工资比方鸿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