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推荐序

00:00
19:02
00.推荐序

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自我疗愈圣经 在童年创伤中求生到茁壮的恢复指南
彼得•沃克(Pete Walker)——著
陈思含——译
【推荐序】
创伤不是你的错,但复原是自己的责任
——留佩萱,美国咨商教育博士、美国执业心理咨商师
在我的咨商工作中,有机会咨商许多经历童年创伤的个案:肢体虐待、情绪虐待与疏忽、性侵害、自恋型父母亲或父母亲有药物酒瘾问题等等。在咨商这些个案时,我也理解到提供创伤相关教育非常重要——我一直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当我们可以了解创伤如何影响人(尤其是那些童年时期不断重复的受创事件),就能够理解到:「这不是我有问题!」
所以,我非常兴奋看到彼得·沃克这本谈论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PTSD)的书被翻译成中文,也很感谢陈思含心理治疗师翻译这本书,让台湾人可以阅读这些创伤心理教育。
我常常会跟个案说,很多你现在的「问题行为」,其实都是过去为了在受创环境下求生存的生存机制。这本书中提到的CPTSD症状,像是内在找碴鬼、毒性羞耻等等,其实也都是‘为了要保护你’。譬如,小时候的你需要这个内在找碴鬼不断批判你,让你时时警戒自己把事做好,这样才不会因为又做错了事情被妈妈羞辱;又或者,羞耻这个情绪会使你全身缩起来,使‘你安静不反抗暴怒的父亲,其实是要保护你,让你更安全——如果反抗,你可能会被打得更惨’。这些‘症状’,其实都是过去为了求生存所发展出来的保卫机制,是一个人所展现的复原力和韧性。
我相信,你发生的创伤都不是你的错,但复原是自己的责任。这本书可以带着你去好好理解创伤,陪伴着你走这条复原之路。

【推荐序】
送一个礼物给成年后的自己
——张景然博士,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咨辅系系主任

本书有十个可能让读者感到兴趣的亮点:
1. 预定2022年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十一版》(ICD-11)于2019年对外发表首度收纳了CPTSD(Complex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这项疾患。
2. 本书主要在介绍童年时期父母养育过程所造成的创伤,在其成长后的各种关系中遭受伤害,或经历重大打击,也有可能出现CPTSD。
3. 除了涵盖全数PTSD的诊断标准外,CPTSD的概念亦兼具严重且持续的情绪调节、负面自我概念、关系困难等自我组织障碍。
4. 处理CPTSD需要结合多元的治疗取向,宣称单一疗法对某种症状具有疗效的营销手法,可能因为效果有限,致使案主更加自我挫败,连带不信任心理专业服务。
5. 实务工作上,许多案主会被笼统归类为焦虑类或忧郁类疾患,甚至比例高到令人起疑的ADHD、强迫症、自恋型或边缘型人格疾患等,治疗上遂治标而不治本。
6. 上述疾患多数属于先天缺陷,CPTSD则是后天习得的不健康压力适应模式。重点在于,既然是学习而来的疾患,就能被反向消除,也就是可以藉由学习获得改善。
7. 专业书籍必然会使用大量专门术语,从大众较熟知的霸凌、忧郁、羞耻、自尊……到进一步的情绪重现、社交焦虑、发展停滞、正念……甚至冷僻的名词如EMDR、innercritic、D.W.Winnicott……不小心处理就可能形成文字色拉(word salad)堆砌,但在本书中则可以看到逻辑而有系统的排列阐释。
8. 咨商系所的学生或实务工作者往往求知若渴地参加各类研习、督导、案例研讨,或是速读式的翻阅理论与案例,本书是基本的理论教科书之外,值得逐句逐段逐页细细研读、反复内省的第二本教科等级的书。
9. 这本书具备教科书般的准确严谨,所有的注释与粗体字重点也很精彩。
10. 本书译者陈思含老师在美国有十多年的求学、生活、执业经验,是这个领域少数充分熟悉台美两地语文、人情、文化、心理疾病的专业工作者,具批判精神,但文笔温婉,她的部落格我从未错过,故乐为之序。





【推荐序】
改变,可以透过连结肉在兴齐在出力量发生
——吴雅雯,李政洋身心诊所及开心生活诊所驻诊精神科医师、
英国艺术治疗师与创伤咨商师
儿童时期在养育过程中的关系创伤很困难,因为在受伤的经验里混杂着爱与依附的需求,很难像外来的创伤事件一样,被清楚切割。
受创者常常有着想要保护父母,或者需要否认受创的部分。彼得·沃克作为一个曾经受创的治疗师,深刻地分享了复原的路径可以如何前进。
这本书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我相信,改变可以透过连接内在与外在的力量发生。



【推荐序】
别让童年的伤害勒索你一辈子
——陈志恒,咨商心理师、作家
当我阅读这本书的译稿时,内心感动万分!
在心理卫生知识普及的今日,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广为人知,但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PTSD)却鲜为人知。
在我的实务工作中,遇过许多符合CPTSD描述的个案与求助者,他们不一定知道自己怎么了,但就是觉得自己在目前的工作、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健康或心情等各方面,简直只能用‘糟透了’三个字来形容;他们每天处在痛苦之中,不是自我否定,就是怨天尤人,但却无力脱离这样的困境。
细究之下,他们往往有着童年成长过程中的不堪回忆,而那些伤害常来自于原生家庭,也就是由不当教养引发的创伤。想帮助他们没有那么简单,光要让这些求助者理解自己怎么了,就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情,因为他们总会问:‘为什么是我?’
很庆幸,《第一本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自我疗愈圣经》这本书的中译本问世了,让国内的一般大众与心理专业人员都能受惠。作者除了详加介绍CPTSD的症状与来源,帮助我们认识在威胁来临时4F的反应模式——战(fight)、逃(flight)、僵(freeze)与讨好(fawn)是如何保护我们度过危机,同时也带来诸多适应不良的后遗症;同时,更从各个不同心理治疗理论取向的观点与技术,去探讨如何协助CPTSD的案主迈向疗愈之路。
疗愈的路可能很漫长,更会崎岖颠簸不断,但终究有拨云见日的一天。这本书值得专业人员及受苦中的你细细品读,反复钻研。
【推荐序】
值得分享并保留一辈子的好书
——戴萝•伊丽莎白•盖德尼(DarylElizabethGedney)
美国科罗拉多州心理治疗师
彼得·沃克的书是如此地广泛充分,以至于读这本书可比拟为上了一门,CPTSD的课。这位作者是心理治疗师,也是严重童年创伤的幸存者,这本书他取材于自己治疗创伤幸存者三十年的经验、许多心理学与自我发现的智慧,以及他自己个人的疗愈之旅。因为他的分享是那么地谦卑和真情流露,
而使他能以不论断的心理教育来启迪读者,并且以深深的慈悲来鼓励疗愈。
彼得·沃克说明了童年创伤不只是来自于肉体虐待或性虐待,还来自照顾者或父母的羞辱、贬低、忽略、遗弃及其他形式的情绪虐待。这样的创伤经验,使得幸存者透过‘内在找碴鬼’而形成脆弱的或发展不完全的自尊,因‘外在找碴鬼’而无法建立亲密、有信任感的关系。
但是,作者说有好消息:复原是有可能的,因为那些事实上是习得的反应,和未完全的发展任务。他说,若是习得的,就能够透过学习而消除。
彼得·沃克在书中详述了如何辨识自己的反应风格(战、逃、僵、讨好),以及如何管理诱发因子和情绪重现。在这个地图之外,他还提供了其他无价的自我帮助工具:如何哀悼童年所失和童年之伤、如何消除找碴鬼、如何捍卫自己,以及如何解决冲突。此外,我觉得他介绍的阅读疗法(推荐书籍清单)是给读者的绝佳资源。
彼得·沃克的书不是可以快速读完的书,也不该如此。这是一本可以保留一辈子的书,可以一读再读,并且分享给案主、同僚和朋友的书。我自己是心理治疗师,我可以很诚实地说,它会帮助我成为更好的治疗者,也会帮助我个人在两个重要的方面继续成长:当自己有爱且慈悲的朋友,以及加深我与他人真挚且健康的关系。




彼得给中文版读者的话
我年轻的时候,非常幸运地造访台湾三天,当中的亮点是从台北搭乘令人愉快的火车到台中。美丽的乡村景致,和火车上每个人对我的欢迎与和善,使我很开心。如果读者当中或是你们的亲戚、朋友,刚好有人也在那列火车上,岂不很棒!
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PTSD)在美国是很盛行的问题,我相信它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很盛行,因为我时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几乎每个国家)有CPTSD的许多人的电子邮件。这个情况令人难过,尤其是CPTSD可以对一个人的一辈子产生那么多种残害幸福的影响。
当思含联络我,表示她渴望翻译我的书时,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能与台湾的民众及中文读者分享我对CPTSD的知识、经验和旅途。我或许对台湾的文化不甚熟悉,但我相信,我们人类都有相同的心理发展,有毒的东西,不会因为一个文化有不同的诠释,就变得无害。文化差异或许是需要被考虑的重要变项,但疗愈未化解的创伤是普世重要的。
思含告诉我,CPTSD在台湾不太盛行,而且几乎没人听过。能够透过发行这本书,在台湾和其他中文社会提倡对CPTSD的觉知,是我的荣幸。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数种语言,但如果我的书也能帮助疗愈许多使用中文的CPTSD幸存者,那会是我特别的光荣。
如果你成长的环境使你觉得自己不重要、不被爱、没价值、不安全或不被倾听,深深地觉得自己‘不够好’,便有很高的可能性有CPTSD。在不安全的环境中成长,你可能会发展出持续的草木皆兵心态,这些深刻的感觉可能会发展出各种不健康的补偿策略,而你可能不知道,自己一辈子都在用不健康的方式应对。你有时候会怀疑人生为何如此累人、孤单、令人失望或没意义,甚至可能怀疑这人生到底值不值得活下去。
我希望这本书会帮助你发现人生中不尽人意的根源,并且带领你前往更幸福、够好的人生之旅。我们无法改变过往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疗愈出更好的未来。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我诚挚地希望你透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渐渐化解不必要的焦虑、羞耻和忧郁。当这情况发生时,我希望、也祈祷你的自尊会成长,你会在人生中找到有爱且支持你的人,而且你会越来越从求生模式转为茁壮模式。
彼得·沃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