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文字失语者的线上“复健”

看图说话,文字失语者的线上“复健”

00:00
08:55

一片落叶挂在高高的铁丝网上,而下方贴着“围网严禁悬挂各类广告”的标识。铁网后是葱茏的树木和蔚蓝的天空,但落叶的颜色显示出秋季已经到来。

如果让你来形容这张图片,你会怎么说?

图源豆瓣网友“外星银儿”

豆瓣网友“外星银儿”的想法是:“肆意的秋才不会受规则束缚。”又或者,“广告挂在这是为了宣传产品,落叶挂在这也是在宣传,宣传秋天。”

不知你是否能想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但在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33万组员正通过类似的方式参与着语言文字的表达练习,希望借此摆脱“文字失语症”的困扰。

什么是“文字失语症”

“文字失语症”由医学词语“失语症”衍生而来,后者意为“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临床症候群”,但前者并非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只是表达能力的弱化。

对于“文字失语症”的界定,目前尚未有精准的定义,大体是指无法用逻辑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想法的现象。正如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简介中写的那样,“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亦有人将其形容为“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也是非常贴切的解释。

想象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写过长段文字了?在看到一篇有感触的文章时,你能够表达清楚内心的感受吗?是否只能想到“无语”“绝了”“离了个大谱”“yyds”“666”等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网络用语? 如果是这样,你也患上了“文字失语症”。

这不是少数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61.9%的受访者基本不会说诗句,不会使用复杂修辞手法的比重也达到了57.6%。

我们的词汇使用能力和语句组织能力都在退化,“文字失语”或者说是“词穷”,是当代人的普遍困境。更严重的是,它在持续侵蚀着我们的语言环境。犹豫、矛盾、彷徨、踌躇、权衡、举棋不定、进退维谷统一被“纠结”取代;憔悴、疲倦成了大家口中的“累丑”……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丧失对真正美的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思维也变得极端和僵化。

我们为何变成这样

是什么导致了“文字失语”?

追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当然要从这个时代的要求来考量。于是有人将“文字失语症”的出现归咎于网络用语,认为这种同质化表达及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带来了大家的思维惰性,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没有“绝绝子”,你可能也只会想到“太强了”。

互联网时代被贴上的标签有碎片化、互动性强、可视性要求高等等,本质来说,是我们形成了“短平快”的思维,习惯将具有口语性质的网络语言应用到所有场合,失去了口语和书面语秩序之间的平衡。此外,海量的信息挤压了我们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不看、不用,语言能力自然会逐渐退化。

00后大学生“外星银儿”对此十分认同,坦然称自己已经很少阅读,也很少表达。不仅如此,包括表情包、meme梗图在内的图片语言已经取代了文字的单一表达。“图片更简洁易于传播,对于大众的文化水平要求也更低,是更容易被接受的表达方式”,但“外星银儿”同样看重文字的作用。

她在今年3月份来到豆瓣,加入的第一个小组就是“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她表示,“图片是直观地把事情贴在你眼前,但是文字可以是每个人通过不同的理解转化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比如同样是一段描述月亮的文字,我读到的可能是满月,你读到的可能是弯月。”

正因如此,“外星银儿”成为小组的活跃成员,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用纸笔记录所思所想。

文字失语者的乐园

截至目前,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的成员已突破33万人。人们选择加入小组,就是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文字失语”症状。组内成员“椅子说我是板凳”说:“有时候我很想表达自己的情绪,可是我找不到任何好的地方,这里或许就是我一直寻找的释放快乐和不安的乐园。”

文字失语者的乐园,象征着一种身份认同。大家都在通过热词归本、图片描述、干货分享等方式,努力实现语言能力的“复健”。

组长“努力的胡桃”表示,“本组发帖不拘内容格式,但基本要求是能对大家的语言能力复健有益。”从组内发帖类型来看,“看图说话”般的语句练习占据了小组内容的半壁江山。

在谈及入组原因时,“外星银儿”说:“有时候会感觉词穷,不知道怎么描述内心的想法,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契机去练习。小组提供了许多值得描述的画面,不管是自己写还是看别人的文字,都能让我得到改变。”她同时表示,“相较于学生时代的语言训练,组内的练习算不上严肃、认真,但更加自由、有趣,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擅长的或者感兴趣的帖子回复,而不是像做题一样被动。”

和“外星银儿”怀有一样感受的人还有许多,他们在一天天的发帖、回复中,逼迫自己重拾文字表达。为了强调多练习、多思考、多输出,而不是“伸手求答案”,小组管理者制定了“禁止求文案帖”的组规,要求每个发帖人都要在主楼写出自己的思考成果。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还有一个名为“长期学习记录者”的友情小组,两个小组的成员重复性很高。认识自我、发现问题、做出改变、记录生活,就是这群年轻人探寻生命意义的方式。

线上“复健”能否实现

小组的火热吸引了同好者的加入,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有网友认为这个小组的很多内容都是“矫揉造作”的。对此,“外星银儿”回应说:“浪漫、细腻和矫揉造作是有区别的,浪漫是一种写作风格,用精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浪漫的氛围是很正常的。”

中学语文教师“蚊子”虽然同样会对部分内容感到尴尬,但她表示这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各花入个眼,要尊重他人的表达。”相对来说,她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组内的语言“复健”能否实现。“老实说,我并不看好。还是要多阅读经典,输入够了才能输出。另外要学习表达的方式和技巧,这样才能做到语句的合适、贴切。”

文学硕士在读的“牛牛”则认为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他们对图片的形容,侧重的是抒情,而非简单的描述,有点像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做的阐释。但这是一个很讲美学的话题了,关键在于到底是否是‘有意味的形式’。”至于是浪漫细腻还是矫揉造作的问题,“牛牛”用“质胜文则野,文质胜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评价,“说到底就是你的文字能不能承受你的内涵。”

不管小组的“看图说话”能否真正重建人们的书面语体系,这种练习都是积极的自救。并且,小组互助联盟的存在,给每一位“文字失语者”提供了及时反馈的路径。他们的讨论,可以形成一种奖励和促进机制,鼓励参与者更多、更自信地表达自我。

我们无须在一开始,就要求尝试必然得到正面的回馈。认识到问题,并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有意义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