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奥古斯丁《忏悔录》上:信仰对人生意味着什么?

6.1奥古斯丁《忏悔录》上:信仰对人生意味着什么?

00:00
18:01

《忏悔录》

作者:奥古斯丁

推荐译本: 周士良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信仰对人生意味着什么?


一.引子和抛出问题:


我们今天要面对一个核心问题:何谓信仰?


为什么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呢?这一定是和我们当下的处境有关系的。


我们在最近几年时间里,经常可以从媒体中听到如下的表述,例如信仰危机、信仰缺失等等。这种信仰危机和信仰缺失,有具体的表现,例如人在道德方面的堕落,极少数人无恶不作,底线失守,出现了一些挑战我们良知的事情。例如毒奶粉事件,还有一些环境危机,和金融危机等等。这些事情都让人感觉忍无可忍。因此,需要反过来思考信仰的重要性。


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来读一本关于信仰的书,那就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让我来看看一个中世纪的哲学家是如何看待信仰的。


至此呢,我们的课程也从古典时代,进入欧洲中世纪了。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段时间。也就是从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


按照这样的历史分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古典時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古希腊罗马,简称希罗


第二个是中世纪。我们经常听到,有黑暗中世纪的说法。但稍微阅读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世纪并不黑暗,而有不少思想大家。中世纪的文化积累,也为随后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准备好了思想资源。


第三个是近现代,也就是从15世纪到现在。西文当中近代和现代是一样的,都是modern。这个和中国的历史分期不一样。


当然,欧洲的中世纪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基本上是围绕信仰展开的。中世纪哲学也有几个特征:


第一,大部分西方中世纪的哲学家几乎都是神学家,同时又天主教会的成员。因为,在当时的欧洲,能够从事思想和文化工作的唯一可能,就是成为一名修士。天主教神学和哲学是没有办法分开的。关于基督宗教的历史和它的核心信仰,我们将在下一次课程中介绍。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论证上帝的存在,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第二呢,当时大部分学者都用拉丁语写作,拉丁语同时也是天主教会的官方语言。


第三呢,信仰和理性,究竟哪一个优先,成为了神学和哲学的主要内在张力。


这些问题,都会体现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当中。


今天的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我们首先来讲讲,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的过程。


然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奥古斯丁的生平。


之后呢,我们介绍一下忏悔录这本书。


再然后呢,我们来看一下奥古斯丁对信仰的看法。


最后呢,我们来谈谈他对恶的观点。


二.高光时刻:奥古斯丁的皈依


好,我们首先来说说奥古斯丁的皈依经历。这件事情有一些传奇色彩。他自己把皈依过程记录在《忏悔录》这本书里。


公元386年的某一天,我们的主人公奥古斯丁,一个人独自在米兰寓所的花园中散步。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被一些问题困扰,例如邪恶,人生的意义,以及他自己的目标等等。尤其有一点,他感到自己的以前的生活混乱,罪孽深重。这个时候,他非常纠结,处在很大的挣扎之中,内心十分痛苦。他的心灵呼喊著:要等到何时呢?何不就在此刻,结束我污秽的过去?


这时他忽然听到花园里,有一个儿童声音传来: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于是,他就随手拿起了身边的圣经,读到罗马书中的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忌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奥古斯丁觉得,自己瞬间被这句经文击中内心。自此以后他便归向上帝,于是第二年,也就是387年,奥杜斯丁接受了洗礼。这段事情后来被称为花园里的奇迹有不少绘画作品描绘了这一场景。


三.浪子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皈依基督教的过程,可以说一个浪子回头的过程。因为,他原本是一个放浪形骸的年轻人。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奥古斯丁的生平。


奥古斯丁生于公元354年,死于430年。奥古斯丁出生在当时罗马帝国北非阿非利加行省塔加斯特城,也就是今天的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奥古斯丁一家人都是贝贝尔人,也就是北非部落的人,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欧洲人。


在奥古斯丁的一辈子中,他很对不起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他的情人。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定义,奥古斯丁绝对属于不肖子孙。奥古斯丁曾经非常亲近摩尼教,而她的母亲虽然也一度是摩尼教徒。关于什么是摩尼教,我们在下一次的课程里会进行介绍。


奥古斯丁的母亲很早就皈依了天主教,而且希望儿子也能够相信上帝。但是,奥古斯丁一直不从。这还不是最为严重的。就在29岁那一年,奥古斯丁动身前往罗马学习。他的母亲不愿意他离开,奥古斯丁不得不撒谎欺骗了自己的母亲。


在忏悔录第九卷里,奥古斯丁回忆里她母亲去世的过程。你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巨大的痛苦和对自己母亲的情真意切的追忆。


奥古斯丁和她情人的关系,就更加令人无法接受了。他在19岁的时候,就爱上了一个迦太基的年轻妇人,并和她保持情人关系超过15年的情人。这个妇人为奥古斯丁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是最终,那个女人却因为奥古斯丁不愿意和她结婚,而决定离开他。她回到了非洲,发誓不再和任何子交往,还把他们的儿子留给了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表达了所有这些事情的悔意,但我们还是不知道他的情人叫什么名字。


到了30岁的时候,奥古斯丁的母亲为他安排了一门婚事。那个新娘当时才10岁,按照法律,妇女结婚年龄为12岁。所以,他必须等两年才能和新娘结婚。


不过,就在这两年里,奥古斯丁发生里惊天动地的变化,皈依了基督信仰。不仅成为了一个基督徒,而且最后决定成为一个修士。一旦成为修士,就意味着要放弃世俗生活,保持单身,并且放弃所有财产。


我们在以后的课程里,会来介绍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生活。


四.忏悔录简介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忏悔录》这本书。


据学者考证,《忏悔录》,大约写于397年到398年之间。当时奥古斯丁大约40出头。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confession这个词在古典拉丁文本中的意思是承认、认罪但在天主教会文学中,confession主要用来承认上帝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天主教一般将上帝翻译为天主。在我们的课程中不做区分。


另一方面,奥古斯丁也急切感觉,要用自己的忏悔录来表达对上帝的感恩。他自己觉得,像他这样的一个浪子,能够被上帝接受,绝对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上帝的恩典,因此需要时刻歌颂上帝的伟大。无论如何奥古斯丁几乎开创了一种写作的范本,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忏悔旅》并不是一本完整的自传。


本书共十三卷,按照内容的话,可分为两部分


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心路历程


卷一,歌颂上帝,记述出生至十五岁的事迹;


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


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


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卷九是他信奉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卷十至卷十三,即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思想情况。


奥古斯丁还有很多其他关于神学和哲学的专著,其中《上帝之城》的神学意义更大。不过只要你翻开忏悔录,就会发现奥古斯丁的虔诚。在字里行间,你能够感觉到他几乎是匍匐在地,向上帝发出祷告,同时非常真诚地反思自己的一辈子。因为在上帝眼中,没有什么可以隐藏,没有什么可以逃遁,也没有什么可以伪装的。


五.乞丐的例子


我背着光明,却面向着受光明照耀的东西,我的眼睛看见受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69


在《忏悔录》第6卷中,奥古斯丁讲了一个乞丐的例子:他说,有一天他走过米兰的一条街道,看见一个贫穷的乞丐。这个乞丐大概喝了酒,非常开心,自得其乐。奥古斯丁就对一起的朋友说,他以往醉生梦死,经历了非常多的痛苦。在欲望的刺激下,费尽心机做出不少努力,但不幸的包袱却越来越沉重地压在他身上。他不仅感叹,他所求的不过是安稳的快乐,而眼前的乞丐已经获得了。而他却一无所得。


我的学问并不给我快乐,不过是取悦于他人的一套伎俩,不是为了教育人们,只是讨人们的欢喜。”99


在忏悔录第十卷中,皈依基督教之后的奥古斯丁就出现了极大的转变。这个时候,他非常坚定和自信,认为上帝给了他很大的力量。认识上帝本身就幸福的。


他说,相信上帝之后,就感觉不到任何艰辛了,生命生气勃勃。219这里揭示了一个根本差异,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以自己为核心的而活着的。现代人大多数是这样的。第二种的不是以自己为核心活着的,虔诚的宗教信徒大都是这一种。对奥古斯丁来说,信仰上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给予他绝对的依靠。人身的价值意义目标和追求,道德的规范、伦理等等,都是从上帝而来的。


这也成为了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般看法。因为对他们而言,伦理来源于上帝或者说信仰。所以,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基督教文化的话,就是到无神论者,这个词意味着没有底线,缺乏教养,不择手段的小人。因为从基督教的视角来看,信仰始终是道德和伦理的终极来源。当人不在处在怀疑的时候,也就是找到了绝对的归依,人生的痛苦就可以少掉很多。


奥古斯丁信仰上帝之后,就走出了迷茫,告别了声色犬马、放浪形骸的生活。


关键是不再沉迷于感官和肉欲。他认为,人类的堕落恰恰是因为沉迷感官和肉欲。而信仰可以把人带出来。并且提供一个绝对的坐标系。来为人生提供指引。当然,我们说,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可以是非宗教的。


那么,对你来说,有什么事可以绝对信赖,不加怀疑的嘛?


六.恶是什么?


在《忏悔录》第二卷里,奥古斯丁就曾经记载,他在上学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情,让他开始思考信仰和人性:有一次,他的一些朋友从邻居家的院子里偷葡萄。他们偷葡萄并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拿去喂猪。奥古斯丁也偷了葡萄,但并不是为了吃,到手后就丢掉了。也就是说为了偷窃而都切,享受犯罪的乐趣。奥古斯丁回忆说,如果是他一个人,就不会干这件事,但是和很多人在一起,就更加容易犯罪。由此,奥古斯丁发现,人是很容易堕落的,因此需要信仰的恩典。


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乃至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且上帝是如此伟大,他是全知全能和至善的。不过,在这几个属性之间,存在些小问题。但是如果这些小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答,就会出现大问题。


有一个问题在基督教神学中被称为神义论,或者神正论问题。这个神正论问题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天地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可以推论出,世间的种种坏事、坏东西也是上帝创造出来的。那么既然上帝是至善的,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创造出那么多恶,来让人受苦呢?例如自然灾害,海啸、地震,还有很多疾病,事故、灾难。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三卷提出了一个问题:恶是什么?他回答是:恶是善的缺乏。也就是说,恶不是实体。而是一种状态。


例如,健康是存在的,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健康的对立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疾病,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疾病是健康的缺乏。


在《忏悔录》第7卷中,奥古斯丁再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帝是善的,世界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恶从何而来?而既然上帝是全能的,为何又不能消除所有的恶,保留一个只有善的世界呢?118


奥古斯丁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一切可以朽坏的东西,都是有善的,而唯独善本身是不会朽坏的。无疑,这里奥古斯丁使用了柏拉图理念论的论证。事物之所以存在,自然因为它有善的成分。恶并不是实体。


奥古斯丁在其他地方区分了两种恶:一种是自然的恶,另一种是道德的恶。自然的恶中间存在着上帝的奥秘旨意。因为上帝绝对高于人,所以人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而道德的恶,则是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是上帝赐予人的。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我们以后还会回过来讲。


那么,你认为奥古斯丁对恶的定义,是否能够让你满意呢?你能否举出反例来反驳他呢?


七.结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介绍了,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的过程。


然后,我们介绍一下奥古斯丁这个浪子回头的意义


之后呢,我们大致介绍忏悔录这本书。


再然后呢,我们下奥古斯丁对信仰的看法。


最后呢,我们来分析了他对恶的观点。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如何面对世界中的恶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pring1126

    如果说恶是善的缺乏,那么缺乏的程度也很大差异。比如《朗读者》中的女主,行为也是恶的,但她只是在行使职责。毒奶粉厂家里的工人可能生活也挺艰辛的,有人说如今是个互害型社会……回看江歌案中的刘鑫,不会受到法律制裁,然而她肯定是恶的,因为我们最接受不了的不是她贪生怕死,而是她在经历这样的事件后没有愧疚和难过。如果愧疚就善了吗?所以,不恶不等于善,但是作为一个人,我们首先应该自己不作恶。其次,不要挑动恶培育恶。熊家长教育出熊孩子,对某些恶行的追随赞许放纵,这也是恶。人不见得一定信佛,信上帝,就算信自己,也要在心中建立道德律。人生不是要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明知有恶,依然为善。

  • 庵溪

    郁老师这一期的问题真是层层深入。先问有没有信仰,相当于“人之初”是什么?然后又抛出奥古斯丁的观点,恶是善的缺失,相当于“性本善”。再问我们可以举出反例吗,最后问我们,恶是如何产生的,相当于“性相近,习相远”。反例不少,一个恶人会对自己家人很好,说明善并不缺失。我曾听过一句话,恨是我们误用了爱的力量。我想如果把善和恶,都归因于人的心灵,那恶的产生只是心灵走上另外一条路。我信仰什么呢?我信仰人类的情感,我对人可以被情感影响深信不疑。那么在我的信仰中,恶就是情感强烈而偏执,走向了极端和异化。所以恶必须靠善去化解,并不能靠惩罚和威胁去杜绝。但是信仰是一回事,现实往往又是另外一回事。

    1581777odvn 回复 @庵溪: 坐而论道 夸夸其谈 美丑善恶 只在人心 万物作焉 。无恶之善 善居何地?

  • YingL

    我们想听老师的观点,不想听你读书。

    1581777odvn 回复 @YingL: 自己不读书 可以听别人读 善莫大焉

  • 张郭文

    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善是通过恶反映出来的,恶是通过上善反应出来的。善和恶是相对的。

  • Candy残

    除了“自我感受”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绝对信赖,不加怀疑的,有哲学倾向的人仿佛总是怀疑一切的,甚至于怀疑到他自身的存在,他自己,一切时时皆幻象。

    1581777odvn 回复 @Candy残: 你只有先信仰 才会用信仰去判断善恶 。如果不信仰就没有上帝说的善恶

  • 杨希yanglook5678

    奧古斯厅说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以自己为核心的而活着的。现代人大多数是这样的。第二种的不是以自己为核心活着的,虔诚的宗教信徒大都是这一种。 有一个問題:你認為如何面對世界中的惡呢? 大多數時候,我只是尽可能多地追求善,以不使惡占据自己;有時候我可能會披著善的外衣,卻很有可能有某种惡的存在,在反思与摒弃過程中,惡也許會敗下阵去,也許會控制我的剎那。此時,我和不可調和的自己誓不兩立。。 又及:善恶標準在每個人的意识深处又不那麼相同。。 而面對世界中的惡,有時候人们很可能在特定狀況下显得尤為不團結和不自知,例如人类史上的一些大規模慘殺。。

  • 在这里你不孤

    这个节目不会被封杀?

    Zoe苗苗_0b 回复 @在这里你不孤: 大学里就是讲这些啊 都讲了几十年了 都没事啊~😰

  • 听友348346796

    恶是原罪带来的

  • 行讷

    恶,既然是一种状态(状态,是可以变化的),是“善”缺乏的一个过程(过程,是渐变的),那么,这种过程、这种“变化”就是善的一部分…… 那么,它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存在的整体。假如这种“善的缺乏”的状态不存在了,“善”也就不完整了。 所以,“恶”,是“善”的一部分?所以,“恶”,就是“善”的一部分?

  • 听友232960437

    为什么说人是很容易堕落的呢?因为贪婪,强夺都是受欲望和兽性支配的,一旦堕入欲望就像刹不住的车而一直冲向毁灭的谷底。只有理性和信仰才是刹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