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述《置身事内》12、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转述《置身事内》12、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00:00
21:35

我们正在聊本书的第4章“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光伏就是用太阳能发电。2012年前后,我国很多光伏企业倒闭,全行业进入寒冬。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很多人眼中,光伏就是产业政策和政府补贴失败的“活靶子”。但假如有人在当年滔天的质疑声中悄悄买入一些光伏企业的股票,现在也有几十倍的收益了。


实际上,经过当年的行业洗牌之后,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龙头,国内企业的产能占全球八成。几乎全部关键环节,如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我国企业都居于主导地位。在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之下,过去十年,光伏组件的价格下降了85%,全球装机总量上升了16倍。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装机总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光伏已经和高铁一样,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光伏产业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世界禁运石油,油价飙涨,“石油危机”爆发,刺激了美国政府扶持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卡特政府大量资助技术研究,补贴产业发展。80年代初,美国光伏市场占全球市场的85%以上。但随后里根上台,油价回落,对光伏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大都废止。产业链开始向政府补贴更慷慨的德国和日本转移。


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的马丁·格林教授发展了很多新技术,极大提升了光伏发电的效率,被誉为“光伏之父”。他的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了我国光伏产业的中坚,其中就包括施正荣博士。2001年,施正荣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尚德,占股25%,无锡的三家政府投资平台和五家地方国企共出资600万美元,占股75%。可以说无锡政府扮演了尚德“天使投资人”的角色。


2005年,尚德成为中国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因为在上市前引入了高盛这样的外资,收购了全部国资股份。施正荣的持股比例也达到46.8%,上市后一跃成为中国首富。这种造富的示范效应非常强烈,刺激各地政府纷纷上马光伏项目。


2005年,在江西新余市政府的一系列扶持之下,赛维集团成立。2007年就成为江西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创始人彭小峰成为江西首富。


2010年,在海内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已超过20家。2008年,各地加大了对光伏项目的投资。主要手段还是廉价土地、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在刺激政策与地方政府的背书之下,尚德和赛维等龙头企业开始大规模负债扩张。


2011年初,尚德规模已经不小,但无锡政府又提出“5年内再造一个尚德”,划拨几百亩土地,鼓励尚德再造一个5万人的工厂,并帮助其获得银行贷款。


2011年,赛维已经成了新余财政的第一贡献大户,创造就业岗位2万个,纳税14亿元,相当于当年新余财政总收入的12%。和上期节目我们聊的,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液晶显示面板行业不同,这一时期的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因为发电成本远高于火电和水电,国内消费不起。


2011年的光伏出口中,57%出口欧洲,15%出口美国。虽然国内从2009年起也陆续引入了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但总量并不大。


因为光伏发电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所以光伏的海外需求也离不开政府补贴。欧洲的补贴尤其慷慨。德国不仅对装机有贷款贴息优惠,还在2000年就引入了后来被全球广泛借鉴的“标杆电价”补贴。


光伏要依靠太阳能,晚上无法发电,电力供应不稳定,会对电网造成压力,因此电网一般不愿意接入光伏电站。但在“标杆电价”制度下,电网必须以固定价格持续购买光伏电量,期限20年,该价格高于光伏发电成本。这种价格补贴会加到终端电价中,由最终消费者分摊。


可以说我国光伏产业不仅是国内地方政府扶持出来的,也得益于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政府的“扶持”。


2009年到2011年,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相继爆发,欧洲各国大幅削减光伏补贴。同时,为应对我国企业的冲击,欧美从2011开始对我国企业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关税飙升。


其实,这一时期我国专门针对光伏的补贴总量很有限,大部分补贴不过都是地方招商引资中的常规操作,比如土地优惠和贷款贴息,并非具体针对光伏。


“双反”调查前,我国光伏企业已经在急速扩张中积累了大量产能和债务,如今出口需求锐减,大量企业开始破产倒闭,包括曾经风光无限的尚德和赛维,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在这种背景之下,光伏的主要市场开始逐渐向国内转移。


2011年,中央政府开始分阶段对光伏施行“标杆电价”补贴。具体来说,是把全国分为三类资源区,Ⅰ类是西北光照强的地区,Ⅱ类是中西部,Ⅲ类是东部,每度上网电价分别定为0.9/0.98/1元。与当时煤电的平均上网电价约0.4元相比,相当于每度电补贴0.6元。在资金来源方面,是向电力终端用户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


除中央的电价补贴之外,很多省市也有地方电价补贴。比如上海对光伏电站实行每度电0.3元的固定补贴,资金来自本级财政预算和本市实行的差别电价电费收入。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的电价补贴也随时间逐步下调,以引导光伏企业不断降低成本。


实际上,企业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幅远快于补贴降幅,所以投资光伏电站有利可图,装机规模因此快速上升。2016—2017年两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3%,而光伏装机量占全球的51%,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产地,也成了最大的市场。


但装机量的急速上涨造成了补贴资金严重不足。2018年6月,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拖欠总额达到1 200亿元。很多光伏电站建在阳光充足且地价便宜的西部,但当地人口密度低、经济欠发达,用电量不足,消纳不了这么多电。跨省配电成本高,所以电力公司经常以未拿到政府补贴为由,拒绝给光伏电厂结算,导致甘肃、新疆等西部省份放弃光伏电站发的电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2018年“531新政”出台,大幅降低了补贴电价。这个政策立即产生了巨大的行业冲击,影响不亚于当年欧美的“双反”。


9月,欧盟取消了对我国企业长达五六年的“双反”措施,光伏贸易恢复正常。欧盟的“双反”并未能挽救欧洲企业,大多已经退出光伏产业。


2019年,我国开始逐步放弃固定电价的补贴方式,实行市场竞价。而由于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规模经济,光伏电价已经逼近燃煤电价。2020年,海内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股价飞涨,反映了市场对光伏技术未来的乐观预期。


经济启示
如果承认全球变暖事关人类存亡,那就必须发展可再生能源。但传统能源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新能源在刚进入市场时是没有竞争力的。就拿十几年前的光伏来说,光电成本是煤电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若只靠市场和价格机制,没人会用光伏。


但新能源的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只有在大规模的生产和市场应用中才能逐步发生,不可能只依靠实验室。研发和创新从来不只是象牙塔里的活动,离不开现实市场,也离不开边干边学的企业。


所以新能源技术必须在没有竞争优势的时候就进入市场,这时候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对传统能源征收高额化石燃料税,增加其成本,为新能源的发展制造空间;第二是直接补贴新能源行业。


第一种办法明显不够经济,因为在新能源发展早期,传统能源占据九成以上的市场,且成本低廉,对其征收重税会大大加重税收负担,造成巨大扭曲。所以更加合理的做法是直接补贴新能源,加速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等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本逼近传统能源之后,再逐渐降低补贴,同时对传统能源征税,加速其退出。


因此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光伏的需求都是由政府补贴创造出来的。中国在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时,面临的是一个“三头在外”的局面:需求和市场,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原材料都在海外。所以基本就是一个代工行业,处处受制于人。


当时光伏发电成本太高,国内市场用不起。在地方政府廉价的土地和信贷资源支持下,大量本土光伏企业在海外打“价格战”,用低价占领市场,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技术创新,逐步进入技术更复杂的产业链上游。但由于最终市场在海外,所以一旦遭遇欧美“双反”,大量企业倒闭。


但企业不是“人”,不会在“死”后一了百了,积累的技术、人才、行业知识和经验,并不会随企业破产而消失。一旦需求回暖,这些资源就又可以重新整合。


2013年以后,国内市场需求打开,光伏发展进入新阶段。整条产业链都在国内,开始出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各环节共同优化,加速了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这又进一步扩大了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打开了国外市场。


2018年以后,不仅欧洲“双反”结束,低价高效的光伏技术也刺激了全球需求的扩张,全球市场遍地开花。我国企业当年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和渠道优势,现在又成了它们竞争优势的一部分。


从光伏产业的发展来看,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与企业成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欧美日等先进国家不仅起步早、政府补贴早,而且企业占据技术、原料和设备优势,在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还借助了“双反”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但它们的企业最终衰落,纷纷退出市场。


无论是补贴也好、贸易保护也罢,政策最多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一些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政府不能帮助企业克服最大的不确定性,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发展出足够的能力和竞争优势。


这一点不仅对中国适用,对欧美也适用。但这个逻辑不能构成反对所有产业政策的理由。产业发展,无论政府是否介入,都没有必然的成功或失败。就新能源产业而言,补贴了虽然不见得会成功,但没有补贴这个行业就不可能存在,也就谈不上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对补贴的依赖了。


从光伏产业的发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东亚产业政策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强调出口。当国内市场有限时,海外市场可以促进竞争,迫使企业创新。补贴和优惠政策难免会产生一些低效率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在面对挑剔的海外客户时,是无法过关的。而出口量大的公司,往往是效率相对高的公司,它们市场份额的扩大,会淘汰一些落后产能。


当然,像我国这样的大国,要应对的国际局势变幻比小国更加复杂,所以不断扩大和稳定国内市场,才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若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阻碍落后企业破产,就会阻碍优胜劣汰和效率提升,加剧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


地方政府竞争与重复建设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会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可能会带来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这是在关于我国产业政策的讨论中经常被批评的弊端,光伏也是常被提及的反面教材。


在我国,还有起码三个重要因素加剧了“重复投资”。


首先,在发展中国家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知道很多产品的市场需求几乎是确定的,也知道相关的生产技术是可以复制的。比如大家都知道中国老百姓有钱之后会买冰箱、彩电、洗衣机,需求巨大,也能引进现成的生产技术,而国内产能还没发展起来,人人都有机会,所以投资一拥而上。


其次,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很多优惠和补贴,都发生在工厂建设阶段,且地方领导更换频繁,倘若谈好的项目不赶紧上马,时间拖久了优惠政策可能就没有了。虽然企业不能完全预料投产后的市场需求,但投产后市场若有变化,总是有办法通过调整产量去适应。但如果当下不开工建设,很多机会和资源就拱手让人了,所以要“大干快上”。


最后,地方往往追随中央的产业政策。哪怕本地条件不够,也可能投资到中央指定的方向上,这也是会引发各地重复投资的因素之一。


“重复投资”并不总是坏事。在经济发展早期,至少有两个正面作用。


首先,当地工厂不仅提供了就业,也为当地农民转变为工人提供了学习途径。“工业化”最核心的一环是把农民变成工人,这不仅仅是工作的转变,也是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彻底转变。这个转变不会自动发生,需要学习和培训,只能在工厂中完成。


在乡镇企业兴起的年代,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尚未形成,各地都在政府扶持下重复建设各种小工厂,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都很低。但正是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工厂,让当地农民熟悉了工业和工厂,培养了大量工人,为后来我国加入WTO后 利用劳动力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工厂”承担了“学校”的教育功能,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应当予以扶持和补贴。


“重复投资”的第二个好处是加剧竞争。蜂拥而上的低水平产能让“价格战”成为我国很多产品的竞争常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本创新”是主流。虽然西方会将此讥讽为“仿造”和“山寨”,但其实成本创新和功能简化非常重要。


因为很多在发达国家已经更新迭代了多年的产品,小到家电大到汽车,我国消费者都是第一次使用。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价格高昂,让试用者望而却步。如果牺牲一些功能和质量能让价格大幅下降,就有利于产品推广。


当消费者开始熟悉这些产品后,会逐步提升对质量的需求。正因如此,很多国产货都经历了所谓“山寨+价格战”的阶段。但行业正是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迅速洗牌,将资源和技术快速向头部企业集中,质量迅速提高。


所以不管有没有政府扶持,要害都不是“重复建设”,而是“保持竞争”。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谁也看不清,市场经济的根本优势是可以不断试错,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能保持竞争性的产业政策,与只扶持特定企业的政策相比,效果往往更好。


但所谓“特定”,不好界定。就算中央政府提倡的产业政策是普惠全行业的,并不针对特定企业,但到了地方政府,政策终归要落实到“特定”的企业头上。如果地方政府保护本地企业,哪怕是低效率的“僵尸企业”也要不断输血和挽救,做不到“劣汰”,竞争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是很多经济学家反对产业政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我国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大项目”偏好,会刺激企业扩张投资。企业一旦做大,就涉及就业、稳定和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容易破产重组。这在曾经的光伏巨头——江西赛维的破产重整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刚才我们说到,2011年,赛维已经成了新余财政的第一贡献大户。在政府背书之下,赛维获得了大量银行授信,远超其资产规模。自2012年起,赛维的债务就开始违约。地方政府屡次注入资金,并动员数家银行以各种方式救助,结果却越陷越深。2016年,赛维总资产为137亿元,但负债高达516亿元,严重资不抵债。


其破产重整方案由地方政府直接主导,损害了债权人利益。当债权人无法接受重整方案时,地方法院又强制裁决,引发了媒体、法律和金融界的高度关注。所以产业政策要有退出机制,让效率低的企业退出。


“退出机制”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政策本身要设计退出机制。比如光伏的“标杆电价”补贴,一直在降低,所有企业都非常清楚补贴会逐渐退出,平价上网时代终会来临,所以有动力不断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第二是低效企业破产退出的渠道要顺畅。


如果作为市场主体和生产要素载体的企业退出渠道不畅,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也就难以深化。然而“破产难”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顽疾。一方面,债权银行不愿走破产程序,因为会暴露不良贷款,无法再掩盖风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不愿企业走破产程序,因为职工安置和民间借贷等一系列矛盾会公开化。


但总体看来,我国在企业退出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声剑

    买了这个套餐是不是要送书,怎么留地址

    无声剑 回复 @无声剑: 为什么不回呢

  • 犀利的目光

    牺牲掉一些品质,打价格战,推广产品,这是在说某米

  • 沐沐_qe3

    买了这个送书联系谁呢?

  • 不1知不3觉已经

    之前家电下行补贴 也是吧

  • LIN枫

    怎么音频和文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