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述《置身事内》11、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转述《置身事内》11、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00:00
23:26

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们进入到本书的第4章“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2019年初的时候,作者兰小欢去台北访问,遇到一位美国企业的本地高管,他说:“你们大陆的经济学跟我在哈佛商学院学的不一样啊,你们企业背后都有政府补贴和支持,我们怎么竞争得过呢?”


兰小欢说:“老总,台湾工程师现在在大陆的工资比以前高,产品质量比以前好,价格比以前便宜,不是挺好吗?你们公司去年在武汉落地的厂子,投资百亿元,跟地方政府要补贴和优惠的时候,那可是一点也不让步,一点也不‘市场经济’啊。”老总说:“补贴嘛,能拿还是要多拿。哎,你回去可别说不该给我们补贴呀!”


你看,现实世界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的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的环环相扣。我们国家经济改革的起点是计划经济,所以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资源,不可避免会介入实业投资。


每个行业的技术、资源、历史都不同,所以政企合作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钢铁是一回事,芯片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们讨论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不能脱离具体行业。


因此,本章的重点就是具体案例。行业和企业如何借力政府来发展?实行了哪些具体政策?政府资金如何投入和退出,又如何影响行业兴衰和技术起落?


前两节是两个行业案例:液晶显示和光伏。我们可以再次看到地方融资平台或城投公司、招商引资竞争、土地金融等,只不过这一次的投资对象不是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而是具体的工业企业。第三节介绍近些年兴起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2020年“双11”期间,戴尔27寸高清液晶显示屏在天猫的售价为949元。2008年,同样品牌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售价7 599元,还远达不到高清,不是窄边框,也没有护眼技术。2020年,3 000多元就可以买到70寸的高清液晶电视,各种国产品牌都有。而在2008年,只有三星和索尼能生产这么大的液晶电视,售价接近40万元,是今天价格的100倍。


惊人的价格下跌背后是技术进步和国产替代。显示屏和电视,硬件成本近八成来自液晶显示面板。2008年,面板行业由日韩和台湾主导。2012年,我们国家还要花500亿美元进口显示面板。而到了2020年,大陆企业在液晶面板领域的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彻底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局面,涌现出了一批重量级企业,如京东方、华星光电等等。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投资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就以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公司京东方为例。京东方的液晶显示面板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等领域的销量近些年来一直都是全球第一。它的前六大股东全部都是有国资背景的投资公司。


京东方和政府投资的故事
本世纪初的时候,在大陆,笨重的显像管电视还是主流,但当时国际技术已经转向了平板液晶显示,马上就要彻底取代显像管,我们却没有显示面板的相关技术,完全依赖进口。


主要的面板厂商都在日韩和中国台湾,他们常常联手操纵价格和供货量。2001年至2006年,三星、LG、奇美、友达等六家主要企业,召开了共计53次“晶体会议”,协商作价和联合操纵市场。2013年,发改委依照《价格法》中操纵市场价格的条款,罚了这六家企业3.5亿元。欧美也对此进行了处罚:欧盟罚了他们6.5亿欧元,美国罚了他们13亿美元。


在这一背景下,具有自主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京东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家企业的前身是老国企“北京电子管厂”,经过不断改制和奋斗,21世纪初已经具备了生产小型液晶显示面板的能力。这些能力大多源自2005年在北京建设的5代线,这是国内第二条5代线,当时非常先进。这条生产线收购自韩国企业,投资规模很大。


当时的融资计划本来是设立一家公司在香港上市,为项目建设融资,但这个上市计划失败了。


可生产线已经开始建设,各种设备的订单也已经下了,于是在北京市政府与国开行的协调下,9家银行组成银团,贷款给京东方7.4亿美元。北京市政府也提供了28亿元的借款。这笔政府借款后来转为了股份,在二级市场套现后还赚了一笔。


但是京东方5代线的运气不好,在液晶面板大起大落的行业周期中,投在了波峰,产在了波谷。主打产品17寸显示屏的价格从动工建设时的每片300美元暴跌到了量产时的每片150美元。2005年和2006年两年,京东方亏损了33亿元。


2008年,京东方决定在成都建设4.5代线,尝试新的融资模式。这条生产线总投资34亿元,其中向成都市两家城投公司定向增发股票18亿元,剩余16亿元采用银团贷款,由国开行牵头。与北京5代线项目相比,成都4.5代线的资本金充足多了,京东方运气也好多了。这条以小屏幕为主的生产线,投产后正好赶上了智能手机的爆发,一直盈利。


但当时最赚钱的市场还是电视。主流的27寸和32寸电视的显示面板还是完全依赖进口。要建设一条可生产大屏幕的6代线所需投资超过百亿元,融资是个大问题。


2006年,国内彩电巨头TCL、创维、康佳、长虹等计划联手解决外国面板厂商“卡脖子”问题,于是拉来了京东方,在深圳启动了“聚龙计划”,想借助财力雄厚的深圳市政府的投资,在当地建设6代线。


但信息流出后,日本夏普开始游说深圳市政府,提出甩开技术落后的京东方,帮深圳建设一条投资280亿元的7.5代线。由于夏普的技术和经验远胜京东方,深圳市政府答应与夏普合作,京东方出局,“聚龙计划”流产。


但仅一个多月之后,夏普就终止了与深圳的合作。当时上海也计划和京东方合作建设一条6代线,但夏普再次上门搅局,提出合作,将京东方踢出局。随后不久,夏普再次找借口退出。


夏普的两次搅局给了合肥一个机会。2008年,合肥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只有161亿元,想建一条投资175亿元的6代线,非常困难,经济和政治决策风险都很大。但当时合肥的领导班子下了很大决心,甚至传说一度要停了地铁项目来建设这条6代线。


融资方案采用京东方在成都项目中用过的股票定向增发,但因为投资金额太大、合肥政府财力不足,所以这次增发对象不限于政府,也面向社会资本。合肥政府承诺出资60亿元,并承诺若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定向增发不顺利时,兜底出资90亿元,可以说是把家底押上了。


在这个过程中,夏普又来搅局,但因为京东方已经吃过两次夏普的亏,所以在一开始就曾问过合肥市领导:如果夏普来了怎么办?领导曾表示过绝不动摇,所以这次搅局没有成功。


合肥6代线项目的股票定向增发,一共融资120亿元,两家城投公司一共只出资了30亿元,其他8家社会投资机构出资90亿元。除此之外,京东方再次利用了国开行牵头的银团贷款,借了75亿元。


合肥6代线是我国第一条高世代生产线,也是安徽省最大的一笔工业投资。大陆第一台32寸液晶屏幕就诞生在这条生产线上,它让合肥一跃成为高技术制造业基地,中央领导都前往视察,为合肥和安徽政府赢得了声誉。京东方后来又在合肥建设了8.5代和10.5代生产线,吸引了大量上下游厂商,形成了产业集群,让合肥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中心之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4万亿”计划出台之后,京东方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2009年初,中央把“新型显示器件”列入政策支持范围。6月,合肥6代线开工建设。8月,京东方8.5代线的奠基仪式在北京举行,从此彻底打破了韩日和台湾对大陆的技术封锁。


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内,坐不住的境外厂商开始迅速与大陆合作。夏普和南京的熊猫集团开始合资建线,LG和广州签约建设8代线,三星则和苏州签约建设7.5代线。但这些合资项目并没有获得我国政府的快速批准,京东方赢得了一些发展时间。


京东方的基本融资模式都是“扩充资本金+银团贷款”。地方政府投资平台既可以参与京东方股票定向增发来扩充其资本金,也可以用土地使用权收益入股。


此外,地方城投公司也可以委托当地银行向京东方提供低息甚至免息委托贷款。比如在北京亦庄的8.5代线,亦庄开发区的全资公司亦庄国投就曾委托北京银行向京东方贷款2亿元,年利率仅为0.01%。


2014年,京东方做了最大的一笔股票定向增发,总额为449亿元,用于北京、重庆、合肥等地的产线建设。这笔增发的参与者中前三位都是当地的政府投资平台:北京约85亿元,重庆约62亿元,合肥约60亿元。


2015年之后,随着新世代产线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京东方基本上停止了新的股票定向增发,而让地方政府平台公司通过银团贷款或其他方式去筹集资金。


比如2015年开工建设的合肥10.5代线项目,计划投资400亿元,项目资本金220亿元,银团贷款180亿元。在这220亿中,市政府通过本地最大的城投公司合肥建投筹集180亿,京东方自筹40亿。筹资过程中也利用了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这一新的方式引入了外部资金。关于政府产业投资资金,后面我们会专门再说。


和京东方一样,TCL华星光电同样也是在政府投资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2007年“聚龙计划”流产后,TCL董事长李东生屡次尝试与外商合资引进面板生产线,都失败了,于是他与深圳市政府商议自主建设8.5代线。这个项目计划投资245亿元,是深圳历史上最大的单体投资工业项目。首期出资100亿,TCL从社会上募集50亿,深圳市通过国资委旗下的投资公司出资50亿。


这个项目风险很大,因为TCL和京东方不同,并没有相关技术储备和人才,基本依靠从台湾挖来的工程师团队。深圳市政府为降低风险,还将15%的股份卖给了三星。2013—2017年,华星光电营业收入从155亿元涨到306亿元,净利润从3.2亿元涨到49亿元。正是因为有华星光电,在家电行业逐渐败退的TCL集团才成功转向面板生产,2019年正式更名为TCL科技。


经济启示
现代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强。显示面板行业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动辄百亿,只有大量生产才能拉低平均成本。因此新企业的进入门槛极高,不仅投资额度大,还要面对先进入者已经累积的巨大成本和技术优势。


若新企业成功实现大规模量产,不仅自身成本会降低,还会抢占旧企业的市场份额,削弱其规模经济,推高其生产成本,因此一定会遭遇旧企业的各种打压,比如三星可以打价格战,夏普也可以到处搅局。


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市场竞争的理论一般都是讲国内市场,不涉及国际市场,所以新进入者可以寻求一切市场手段去打破在位者的优势,甚至还可以诉诸于反垄断法。但在国际市场上,由国界和政治因素造成的市场扭曲是非常多的。关税、各种壁垒、价格操控、技术封锁、并购审查等等。
比如中国公司去海外溢价收购外国公司,标的公司闻风股价大涨,股东开心,皆大欢喜,但对方政府却不允许,市场经济的道理讲不通。
行政手段造成的扭曲往往只有行政力量才能破解,政府应不应该帮助国内企业进入某个行业,关键还要看国内的市场规模。在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政府若投资和补贴国内企业,国内市场小不足以带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必须依赖出口,那政府的投入实际上是在补贴外国消费者。但在我国,手机、电视这些终端产品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就在国内。
若本国企业能以更低的价格生产,政府就可以考虑扶持本国企业进入,这不仅能打破国际市场的扭曲和垄断,还可以降低国内下游产业的成本,促进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总统朴正熙调整了国家发展战略,着力发展重工业。自1973年起,韩国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六大“战略行业”:钢铁、有色金属、造船、机械、电子、石化。这在当时受到了很多质疑。当时,世界银行就说:这些产业不符合韩国的比较优势,并建议把纺织业作为工业化的突破口。韩国人没听他们的。后来不仅这些战略行业本身发展得很好,培育了世界一流的造船业以及三星电子这样的世界顶尖企业,而且大大降低了下游产业的成本,推动了像是汽车行业的发展,培育出了现代集团这样的一流车企。
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等企业的崛起,带动了整个光电显示产业链向我国集聚。一旦行业集聚形成,将会进一步降低成本。
光电显示面板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目前很多上游环节依然由国外厂商主导。但京东方等国内面板生产企业的发展,拉动了众多国内企业进入其供应链。而其中用到的很多技术和材料,也可以用于其他产业,比如半导体,这就带动了我们国家很多相关行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无论是京东方的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诸多海外企业纷纷在我国设厂,也带动了我国上游配套企业的发展。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也会刺激技术创新。从2016年到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全球十大公司中,每年都有京东方(还有华为)。
创新当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但创新是买不来的,必须基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和引进,只有自己动手,才能真正明白技术原理,逐步实现自主创新。
若单纯依靠进口或引进,没有自己设厂和学习的机会,很多关键技术都会受制于人,这是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这就好比学生学习写论文,不自己动手研究、动手做、动手写,只靠阅读别人的东西,理解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停留在知识消费的层次,不可能产出新知。
“东亚经济奇迹”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迅速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假如韩国按照他们1970年显示出的“比较优势”来规划产业,就应该听从世界银行的建议去发展纺织业。但韩国没有这么做,而是一头扎进了之前根本没有的产业。到了1990年,韩国最具“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比如轮船和电子产品,1970年时根本就不存在。可见“比较优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靠人为创造的。
中国也是如此。政府和企业合力进入很多复杂的、传统上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有了比较优势。
地方政府竞争
在各地招商引资竞争中,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京东方落户本地,开出的条件十分优厚。合肥市政府曾经反驳外界对投资京东方的质疑:“不要以为我们不会算账,政府是要算细账的。一个京东方生产线,从开始建就能拉动300亿元的工业投资,建成之后的年产值就是千亿级别。从开建到完全投产不到五年时间,五年打造一个千亿级别的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投资效率非常高了。”
新兴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很强,因为扎堆生产可以节约原材料和运输成本,而且同行聚集在一起有利于技术交流。但在产业发展早期,究竟在哪个城市形成产业集群,却有很多偶然因素。大部分新兴制造业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而且我国基础设施发达,物流成本低,所以一些内陆的中心城市虽然没有沿海便利,但条件也不是差很多。这些城市若能吸引一些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就有可能带来一大片相关企业,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比如合肥的京东方和郑州的富士康。
由于京东方生产线投资巨大,很自然首先要谋求与财力雄厚的深圳或上海合作,但两次都被夏普搅局,就给了合肥机会。
京东方在合肥先后投资建设了三条生产线,吸引了大量配套企业,让合肥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2008年至2019年,合肥的GDP实际上涨了3.4倍。2020年,合肥GDP总量破万亿,成为了23个“万亿GDP城市”的其中之一。。
这种发展效应自然会引发其他地区的模仿,不少城市都上马了液晶面板生产线,而政府扶持也吸引了一些并无技术实力和竞争力的小企业进入该行业,引发了对产能过剩的担忧。显示面板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市场价格高涨时很多企业进入,供给快速增加,价格下降,不少企业倒闭,而低价又会刺激和创造出更多新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动价格再次上涨。这种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已经清洗掉了很多企业,行业中心也在一轮轮的清洗中从美国转到日本,再到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再到大陆。
也许在未来的世界,屏幕会无处不在,连房间的整面墙壁甚至窗户,都会是屏幕。但也有可能会有不可思议的“黑科技”出世,完全消灭掉现有显示技术,就像当年液晶技术消灭掉显像管技术一样。没人能够预知未来,但招商引资竞争所引发的重复建设确实屡见不鲜,尤其在那些技术门槛较低、投资额度较小的行业,比如曾经的光伏行业,这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话题。
好了,本期节目就聊这么多了,我是晓书童,我在晓书童频道与您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hixh

    如何领书?

  • 雪落静无声

    好👌

  • 悟行听书

    怎么领书?已经下单了

  • 柚子_t3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