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二十四史》导读7 一部颇具大局观的史书《元史》

毛佩琦《二十四史》导读7 一部颇具大局观的史书《元史》

00:00
06:25

最具大局观的史书《元史》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毛佩琦,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元史》里头《河渠志》《地理志》也修得很好,《河渠志》《地理志》为什么会比以前更好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客观原因,宋、辽、金,实际上所管辖的都不是很完整的国土,即使是北宋,也不过就是到现在的白沟河、保定、新安,南宋就更偏安了。所以怎么修《地理志》?怎么修《河渠志》?掌握不了全国情况,也没法描写这些地理。元朝它很开阔,它就有一个全局的大观念。

还有《元史》里头创立了《释老传》,元朝重视宗教,《释老传》就是讲宗教。元朝的儒学地位很低,但是《元史》里头记载了《儒学》《列女》《孝友》《忠义》,它这记载了很多这种所谓传统儒家教育价值观下的社会形态。

大家知道科举考试,元朝一度没有科举考试,后来有了科举考试,它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四书五经要以宋朝大学者朱熹的注释为标准答案。元朝定下的规矩,明朝继承,清朝继承。所以,以前对元朝的评价有偏颇之处。

一部浅显易懂的史书

还有《元史》,它的体例比较整齐。刚才我们讲了很多志,很完备。它还有一个特点,是文字浅白易晓。《元史》里头很多文字保存了不少方言土语,很多人就会批评《元史》,说你这个文字不雅,怎么方言土语都上到正史里头了?其实不然,要有发展的眼光。语言是发展的、是开放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言。你现在看的秦汉以前的文言,人家当时可能是口语。你现在还用古人说的那种话来描写当代事物,那就成文言了,那么就跟现在实际的应用有距离了。元朝在很大程度上带入了一种新鲜的文化成分。

蒙古贵族来了,我不管你这个三七二十一,我就用我这一套,我就说我这白话。影响整个社会风气,也影响到文学风气。我们看元代的文物当中有很多石碑,包括皇帝的上谕,白话的。所以元代的很多文物、文件是白话的,它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影响到写历史。

而且朱元璋明确告诉宋濂,“文辞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说你不要把文字写得那么难,你把事情一定要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在曲阜还可以看到记载朱元璋谕敕的一通碑,这个碑就是朱元璋召见孔子的若干代子孙,给他们训话。他说,你们家出了个好人哪,希望你们这几代还要出个好人。就这么写着,没有知乎者也。那么像朱元璋的谕旨、大诰,他对百姓的一些训诫,都是白话。影响到明朝初年的这些文人,影响到他们的行文风格。如果仅从这个雅逊、辞藻上要求,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偏颇,你应该看到时代特点和历史的进步。

重修《元史》,谈何容易

《元史》也有些错误,为什么?因为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所以很多流传的东西都停留在传说时代。忽必烈请国师八思巴用藏文创造了新的蒙古字,才有正式的用蒙古文记载的元朝前期的历史。那这一段历史,在记载上就比较简略,就不一定准确。再加上宋濂这些人根本不懂蒙古文,所以元朝早期的历史和这个元朝建国以前的蒙古历史,可能就有人名、地名有些错误。

所以历代文人就老是对这个《元史》有点耿耿于怀。当然《元史》本身的错误也是在那。特别到了民国时期,这种风气很盛,就是很多人都立志要修一部《新元史》。但是做《元史》非常困难,主要是地理跨越太大,再一个民族众多,语言很复杂,所以你要做好一部《元史》的话,至少蒙古语你得懂,阿拉伯语你也得懂,懂俄语。至于小语种,马扎尔文、匈牙利文、

回鹘文,那就更难说了。民国时期,柯劭忞做了一部《新元史》,这个《新元史》曾经被列入“二十五史”。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唐尚书左仆射

    元史编纂只有8个月,粗糙不可能吗,比五十多年的五代史编纂时间还短,质量堪忧!

  • 中绫厌

    照这个理论那唐更有广大疆域,为啥地理志不如元了

  • 阿华_0e

    开始学习

  • 大唐尚书左仆射

    评价不敢恭维,侧面反映朱元璋没文化,毛大师吹朱元璋能不能有度?

  • 大唐尚书左仆射

    抄的资料能不浅显

  • 贝忘录999

  • 1368503vzii

  • 涛声依旧_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