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上百种疾病和药物的伴随症状,其中有一种晕极具特色:抬头晕、低头晕、起床翻身时还是晕……症状通常来去匆匆,一般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这就是误诊率极高的——耳石症。
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尽管名字听起来陌生,其实它占所有眩晕的30%左右。为什么耳朵里会有“石头”?它又是怎样引发眩晕的?
人的内耳中,有一个微扁略长的椭圆形囊,里面铺着一层“石子路”。石子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一旦头部发生移动,它们就会带动下方的纤毛弯曲摆动。耳石是一种碳酸钙结晶,因形似石头而得名。它是人体感受和调节平衡的重要结构,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会失去速度感、平衡感和空间感。
但是近来,左耳内总有调皮捣蛋的石子擅离职守,游荡在“石子路”上。
一天,调皮的石子误打误撞进入了一座“水上乐园”——内耳负责维持姿势、平衡的感受装置半规管,这里充满了液体。石子们漂在液体中起起伏伏,玩得不亦乐乎。
石子玩得开心,却搅得半规管翻江倒海,这可苦了驻扎在半规管一端的纤毛。它们在受到强烈刺激后,将“头部发生剧烈移动”的信号传给前庭中枢。
但在右耳中,每个耳石都老老实实待在原位,半规管内的纤毛不会发出“剧烈移动”的信号。面对左右耳两份截然不同的情报,大脑前庭中枢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下指令。
前庭中枢一旦乱了阵脚,对身体移动的判断出现偏差,就会产生眩晕感。当姿势保持不变或者保持头部相对静止时,耳石会随着重力作用掉落到最低处,前庭中枢的“混乱”得以解除,眩晕就会消失。
-耳石症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40到60岁,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头部外伤、脑部/耳部缺血或钙质代谢改变者。近年来,耳石症有年轻化趋势。长期焦虑、缺觉、过度疲劳等,都可能导致耳石症发生。低头看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也会加重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
临床上,有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使自由游动的耳石复位。复位后,患者需睡高枕48小时,不可向患侧卧。一周后不痊愈,可重复治疗;若超过3次仍不好,应做进一步检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