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病重的毛主席问李敏多大,李敏说39岁,主席:不,你38岁

1976年,病重的毛主席问李敏多大,李敏说39岁,主席:不,你38岁

00:00
15:58

1976年9月,李敏最后一次见到了父亲毛泽东,当时毛主席已经病重,李敏在中央的一份文件上看到父亲的病情以后,不顾一切地赶到了中南海。

此时毛主席神志还比较清醒,他看到女儿来了,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接着毛主席又问她:“你今年多大了?”

李敏回答:“39了。”

毛主席却打断她说:“不,你38!”

李敏的眼角湿润了,没想到父亲已经病入膏肓,还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年龄,他对自己的爱是多么的深啊!

1937年,贺子珍在陕北保安的一个窑洞里生下了一个女儿,邓颖超过来看望,她抱起襁褓里这个又瘦又小的婴儿,高兴地说:“真是个小娇娇啊!”

毛泽东听到这话以后,马上想起了《西京杂记》里的一句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于是决定给女儿取名为“姣姣”,也叫“娇娇”。

毛泽东和贺子珍此前生育过4个孩子,但他们都因为战争夭折或丢失了,因此他对这个女儿非常关爱,但因为当时革命斗争的环境所限,娇娇4个月大时,他不得不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

1937年,再次怀孕的贺子珍离开毛泽东,前往苏联治病,她在苏联生下了儿子廖瓦,但廖瓦在10个月时再次夭折了,这给了贺子珍巨大的打击。

毛泽东知道以后,决定把娇娇送到苏联去陪伴贺子珍,于是在1941年1月,年仅4岁的娇娇来到了母亲的身边。

女儿的到来给了贺子珍生活的希望,但好景不长,不久后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莫斯科城下,贺子珍不得不带着娇娇进行了转移,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娇娇病倒了,她发了高烧,而且不停地抽搐。

贺子珍把女儿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急性脑膜炎,认为已经没救了,把娇娇送到了医院太平间的副室,但贺子珍始终没有放弃,她把娇娇抱回了家,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娇娇终于挺了过来。

娇娇好了以后,母亲贺子珍却因为脾气倔强,被苏联方面认为有精神病,被强行送到了精神病院,娇娇则被送到了儿童院,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

一直到1947年,在苏联的王稼祥经过多方打听和交涉,才让贺子珍和娇娇团聚,他又把母女两人的情况报告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批示:同意回国。

1947年冬,娇娇和妈妈终于回到了祖国,来到了东北。

由于很小就出国了,娇娇对于父亲毛泽东并没有什么印象,但在回国以后,她无时无刻不感到爸爸的存在:课本上,广播里,报纸上……这时,她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贺子珍对娇娇说:“你回国这么久了,还没有给爸爸写过信呢!你该给他写封信才是。”于是娇娇拿出纸和笔,开始写信了,但此时她的中文还不好,信是用俄文写的: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

娇娇

毛主席收到信以后非常高兴,他让人把信翻译了出来,然后马上给女儿回了一封电报:

娇娇:

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爸爸欢迎你回来。

毛泽东

1949年5月,娇娇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父亲身边,她高兴地扑进了父亲的怀抱,叫着:“爸爸,爸爸!”

毛主席也抱着娇娇,亲了又亲,说着:“娇娇,我的小娇娇啊!”

不久以后,在苏联养病的江青带着妹妹李讷回来了,江青看到娇娇以后,也是一副非常高兴的样子,她把娇娇又是抱又是亲,搞得娇娇很不自在。

但大家在一起生活以后娇娇始终不肯叫江青“妈妈”,这让毛主席夹在中间很为难,有一天,他把娇娇叫到身边说:“娇娃,你怎么不肯叫她妈妈?她很难过呢。”

娇娇低着头,不说话。主席又说:“她会对你好的。”

娇娇低着头,还是不说话。主席有点急了:“你就叫她一声妈妈,这对你不会有损害嘛,怕么子哟!”

娇娇终于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爸爸的规劝。

很快娇娇就要上中学读书了,毛主席考虑到她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就对她说:“娇娇,爸爸再给你取一个名字吧!”

娇娇说:“不用,爸爸,我有名字,叫毛娇娇!”

主席说:“‘娇娇’这个名字是你刚出生时的小名,现在你要上学了,爸爸得给你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主席接着说:“《论语》里有句话叫‘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你的名字就叫‘李敏’吧!”

但娇娇不解地说:“为什么哥哥叫毛岸英、毛岸青,但我就不能跟爸爸姓呢?”

于是主席便给她解释自己曾用过许多名字,但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李得胜”这个名字,所以希望女儿不一定要姓毛,也可以姓李。

于是从此以后,娇娇就改名为“李敏”了。多年以后,李敏才明白父亲这么做的良苦用心:妹妹已经叫“李讷”了,所以让她也姓李,希望她们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也要像亲姐妹一样和睦。

在中学的几年,李敏一直充当着父亲和远在上海的母亲的信使,每到假期,她就会回上海看望母亲,毛主席则会让她带很多土特产过去,贺子珍不仅关心女儿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还会仔细询问毛主席的身体、工作和生活,而且也会让她带一些南方的新鲜蔬菜给主席。

李敏在高中毕业后,顺利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期间,她恋爱了,对方是他在八一学校的学长,叫孔令华,在北京航空学院上学。

毛主席了解到李敏在谈恋爱以后,就问她对方家里的情况,李敏告诉他孔令华的父亲是开国中将孔从洲,毛主席高兴地说:“噢!小孔的父亲原来是孔从洲将军,我知道他。”

李敏问父亲:“那你同意吗?”

主席爽快地答应了:“好,什么时候领他来家里见一见?”

1958年7月,李敏把孔从洲带进了中南海,主席对这个未来女婿很满意,但他提示女儿,这件事也要征得她妈妈的同意。

1959年暑假,李敏又带着孔令华来到南昌见母亲,贺子珍也很喜欢这个女婿,她表示:“你爸爸同意,我就同意。”

当年的8月23日,毛主席亲自主持了女儿的婚礼,他拿出400块钱,摆出了3桌酒席,请了孔令华的父母和一些亲朋好友,当天他非常高兴,喝了不少酒。

婚后的李敏本来生活得很幸福,但江青却经常无故刁难他们夫妇,李敏不得不于1963年搬出了中南海,也交出了自己的“出入证”,从此以后,她要再见父亲,都要按程序报批,中南海的红墙犹如一条界河,把她和父亲隔开了。

1964年,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防科委机关任参谋工作。第二年,她又被调到了北京航空学院工作组,正好她的丈夫孔令华也在学院任助教,对此她觉得很满意。

“文革”开始后,孔令华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有一天,李讷来到学校看李敏,李敏问她:“谁让你来的?”

李讷回答:“爸爸。”

李敏又问:“爸爸要你来看我,是有什么事吗?”

李讷回答:“爸爸怕你卷到北大工作组里面去。”

李敏很快明白,这是父亲担心自己挨江青的整,在提醒自己提高警惕,想到这里,她又高兴了起来。

1968年初,李敏向毛主席提出希望能去农村锻炼,主席对此表示赞许,她先是在当年的3月被下放到北京郊区的四营公社劳动,1969年,她又被下放到河南遂平县莲花湖的“五七干校”。

1971年,“林彪事件”的发生,给毛主席打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李敏去看望了父亲几次,她深深地感觉到父亲晚年的生活是孤苦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也是矛盾复杂的。

1975年的一天,正在干校劳动的李敏突然收到了毛主席病危的通知,她连忙赶回北京,想要看看父亲,却遭到了江青的阻拦,江青对她说:“主席已经抢救过来了,没你的事了。”这让她气得脸色发白,但又无可奈何。

在1976年李敏见完毛主席的第二天,主席就病逝了,李敏抱着父亲的遗体痛哭,叫着:“爸爸,爸爸……”可是爸爸再也回不来了……

几天后,李敏和孔令华赶到了上海,他们担心贺子珍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但没想到贺子珍却非常平静,而且没掉一滴眼泪,她对李敏夫妇说:“你们没有照顾好爸爸,他果然被江青给害死了。”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的身体越来越差,组织批准她病休,她住在家里足不出户,家里的正屋仍然保留着毛主席去世时设置的灵堂,一直在家里默默守护着父亲的灵位。

孔令华在改革开放后南下深圳,办起了科技开发公司,他经过一番打拼,总算赚了一些钱,但他把这些钱大都用来宣传毛泽东思想了。

1999年,孔令华在广州参加纪念毛泽东的活动的路上出了车祸,在手术时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64岁。

李敏和孔令华生育了一二一女,儿子孔继宁,名字意为“继承列宁思想”,他毕业于南京军事外语学院,曾长期作为驻外武官在国外工作,2001年,他和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进行宣传。

女儿孔东梅,出生于上海,幼年和外婆贺子珍一起生活,是北京大学的博士,她曾赴美留学,2001年,她回国后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

2012年4月30日,75岁的李敏在女儿孔东梅和女婿的陪同下,来到了韶山祭祀先祖,她激动地说:“韶山,是我父亲的诞生地,更是他青少年时期从事学习和革命活动的地方,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块红色圣地,今天回来主要是祭祀先祖。”

李敏在这天为毛泽东的铜像敬献了花篮,并参观了毛泽东得故居,临行前她说:“感谢家乡盛情款待,祝愿家乡更加美好!”

如今已经84岁高龄的李敏身体依然硬朗,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她都会和李讷还有毛新宇等家人进行聚会,她希望后辈们能够永远纪念毛泽东、瞻仰毛泽东、缅怀毛泽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您好 你的声音真好听哦 可以回关我一下吗?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