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有关情况和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法发布的反垄断和反不正竞争当典型案例各10件,其中一些民生小案,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司法裁判助力形成诚实信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最高法每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于社会大众而言都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这些典型案例帮助公众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的小细节,藏着合法与违法的大学问。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虽然离日常生活较远,但从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也可以发现与民生贴近的鲜活事例。
资料图
例如微信抽奖,相信许多人都在朋友圈刷到过好友转发的抽奖信息。这种转发抽奖的基本机制是,利用抽奖用户的人际关系增加公司自身曝光率,相应地,分享人可以因为转发多获得一次抽奖机会。在“微信抽奖”有奖销售行政处罚案中,抽奖属不属于有奖销售是案件争议焦点。该案的基本案情是,用户抽中了终极大奖,但奖品实物和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不一致,且差距较大,于是向市场监管局举报。市监局调查后认为,宣传页面未明确奖品的价格、品牌,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这种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有奖销售”的规定,遂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该公司不服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被法院驳回。
看起来,这家公司只是在发布抽奖信息时随便挑选了一张图片,而用户一看,只要转发就能获得这样的商品,不亏且很有机会。于是就发生了典型案例中的争议。这家公司觉得冤的地方可能在于,自身的兑奖信息是不明确,但并不是有奖销售,怎么能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自己进行处罚呢?但是,转发抽奖信息本身就是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尤其是参与抽奖还需要填写个人信息,这更为之后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基础。
最高法如此总结该案的典型意义:判决立足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认定以截取流量、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的微信抽奖活动属于有奖销售,并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对奖品信息不明确,实际奖品与发布的图片不一致,欺诈消费者的有奖销售行为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进行行政处罚,对建立诚实信用、公平有序的互联网服务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具有积极意义。这个案例提醒,商家对微信抽奖也要认真对待,不能只想着转发量有多高,而忘了自身对消费者所承诺的兑奖义务。
另一个典型案例也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平台刷好评的行为。法院审理认为,被诉公司利用发放红包的方式诱使消费者对特定商家进行点赞、打分、点评、收藏等行为,导致商户评价与消费者实际评价不符,构成不正当竞争。当前的消费场景中,用户评价是消费者选择是否消费的重要参考,公允的评价有助于消费者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也有助于服务欠佳的商家及时改进,以促进服务业服务质量的提升。然而,刷好评破坏了应有市场竞争环境,就本案的意义而言,不仅在于某些公司要认识到诱使消费者刷单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对另一些消费者,也要明白刷单破坏的是整体的消费环境,今天为了几块钱红包刷单,明天就有可能掉入别人刷单形成的消费雷区。
在塑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层面上,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典型案例为司法裁判提供了参考,借由这批典型案例,也可以照见现实生活的民生细节。这堂普法课,生动且有料。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