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专程到杭州考察这里“三化一改”的工作进度,视察工作之余,毛主席便提出要求希望到岳飞墓去拜访一下。按照中共中央给出来的批示,杭州连群成片的墓葬群全部都要挪腾出来用于人文景观和工业建设用地,而当时的岳飞墓也在墓葬群当中。
当毛主席一行人来到这里之后,紧锣密鼓地搬迁工作仍在进行中,在墓葬群之间的岳飞墓岿然不动。看着远处的岳飞墓,毛主席深思感慨道:“岳飞墓绝对不能动,他是民族英雄,更是人民的英雄,留在这里要供后人学习瞻仰!”
毛主席曾不止一次和众人谈到过岳飞,说岳飞从小就是他心目当中敬仰的英雄,在随后几十年领导革命的生涯里,毛主席也一直以岳飞精神来标榜全军;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他老人家也时刻不忘提及岳飞。由此可见,岳飞在毛主席心目当中的份量可见一斑。
1952年,毛主席正像往常一样安静地待在中南海的办公桌上处理文件,警卫员不慌不忙地走进来凑了过去,“主席,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印象,去年一位自称是岳飞后人的老人曾给中央来过信,当时您没顾上看,今天我们又收到了。”
听到这话的毛主席把眼镜摘下放到一边,随口说道,“你们还是派人把这个事情核查清楚,证实一下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如果身份属实的话,再把信件递交上来。”
很快,那封信件便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桌上,经过核查:这位名叫岳昌烈的老人,其身份确实是岳飞后代无疑,据他所言“自己是岳飞孙子岳珂的后代,是岳飞的第二十七世孙”。而且岳昌烈整幅信件都以文言文表达,更让毛主席惊喜的是,文言文内容兼采岳飞的《满江红》和岳珂的《玉褚集》。
由此,岳昌烈给毛主席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文采斐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岳飞文采的风范。得知消息确切之后,毛主席当即便把这件事情重视了起来,并给相关部门写了批示:“此人似应酌予救济。”
就这样,已年过六旬的岳昌烈,终究凭借着自己是岳飞后人的身份和才华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政府的回应,并也借此谋得了一份足以谋生且体面的工作。
身为岳飞的第二十七世孙,岳昌烈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但和其他教书先生有所不同的是,此人性格固执脾气执拗,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和他人发生口角,据理力争的他也因此时常会碰得一鼻子灰,有辱他文人的身份。
在给毛主席两度写信之前,年过六旬的岳昌烈一直在浙江嘉兴一中学担任国文先生,因其文采斐然知识出众,在方圆数十里也颇具名气。只是天生性格孤傲的他,非但一生没有娶妻,甚至就连在学校的工作也没能保留下来。
几年时间下来,失业在家的岳昌烈已经把此前积攒的积蓄消耗得所剩无几,长期住在弄堂里的他,整天以一副邋遢的面孔出现在大街上,全身上下一贫如洗,整个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此时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任凭生活环境如何恶劣,岳昌烈仍然在仅能维持温饱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读书学习,将一种文人傲骨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随着家当的耗空,岳昌烈终于就连清苦的生活也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温饱不能维持、生命受到威胁的他,最终拖着羸弱的身体向中央书信一封,希望能够得到中央的救济。
考虑到岳昌烈腹有诗书,所以浙江省政府为其安置了一份文史馆研究员的工作,平日里的工作内容大概就是撰写文史资料,并让其专门整理《岳飞传》等有关资料。对于政府安置的这份工作,岳昌烈感激不尽,这份工作性质完全迎合了他此生对读书的执念。
凭借着这份工作,岳老先生的生活再次稳定了下来,哪怕收入微薄,但对于他而言,能养家糊口便已足矣!自此之后,生活重归稳定的岳昌烈一心工作,他将自己对毛主席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深藏心中,从未再给中央写过信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