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掌掴幼儿”事件为何让人心情复杂

男子“掌掴幼儿”事件为何让人心情复杂

00:00
05:42

这周,一桩由孩子在学校的冲突引发的刑事案件引发社会关注,也让多家媒体纷纷发声。

此事最早引发关注,是因为一段“掌掴幼儿,推倒老人”的监控视频在网上热传。11月9日,南京警方通报,鲁某某(男,33岁,某医院社会聘用制人员)因其儿子在幼儿园与同班男童争抢玩具时,被对方戳破头皮,到对方家中讨要说法。期间,鲁某某情绪激动,击打该男童面部,致其仰面倒地。该男童祖父祖某某(男,64岁)先后持塑料椅、大椅与鲁某某发生肢体冲突,被鲁某某推倒致腿部骨折。目前,鲁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按理说,这起事件本来只是两家人的纠纷。只要耐心处理,就不难解决矛盾。然而,其中一方家庭成员的冲动行为,却把这起本来可以和平解决的事件,变成了一起性质严重的刑事案件。

尽管对大多数新闻读者而言,这起事件纯粹是“别人家的事”,但是,很多家长也不免会担忧:类似的情况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对于孩子之间的小争执,谁有理、谁没理,本来不难判断。然而,当似乎站在“有理”一方的家长采取暴力手段,甚至对老人孩子大打出手时,再要判断谁更“占理”,无疑不是那么简单。

站在人伦常理的视角上,旁观者既有可能更加同情在学校被欺负的孩子,也有可能更愤慨于打人者“对弱者挥拳”的行为。而在法律层面上,警方通报明确指出鲁某某的行为涉嫌犯罪,也因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为客观的观察角度。

对此,《北京青年报》的评论立场鲜明地指出:“孩子被戳破头皮,当家长的当然心疼,但是再心疼也不能丧失理智、滥施暴力,否则必然害人害己。”在作者看来:即使孩子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家长也要保持理性,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处理问题。与此同时,作者也针对性地反驳了网上的一类声音,表达了“以暴制暴绝不可取”的立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有网友认为,施暴家长固然很不理智,但事出有因,‘坏孩子’伤人在先,家长一时冲动才做了傻事。这种痛恨校园霸凌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把孩子间的冲突、摩擦都归于校园霸凌,即使出现校园霸凌,家长也应守住底线,而不能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对于近年流行的“教孩子打回去”的教育方式,作者也提出:“无论是家长亲自‘出手’,还是让孩子自己‘打回去’,都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以相对温和的语调,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写道:“如果鲁某某没有扇出那一巴掌,应该说,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好爸爸,发现孩子被同学‘伤害’后,主动和对方家长沟通,要求对方承诺不打人,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有理有力维权的好榜样。”文章中,作者对打人者的“父母心”表达了理解,不过,紧随其后的,就是作者对法治底线的强调——“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主动打了对方孩子。”

在后续内容中,文章写道:“其实,孩子间出现摩擦、矛盾是正常现象,如何处理矛盾,正是老师和家长给孩子示范和引导的好机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冲突,是谁先动的手,应该如何处理等,这才是成年人应该教给孩子的解决方式。若涉及校园暴力,则更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对加害者追责。”对于那些无法容忍自己孩子受伤的家长,作者也以反问的方式劝诫:“一时冲动虽看似‘解气’,但除此之外,又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怎样的伤害?”

当大多数媒体都在针对事件本身展开评论时,《半月谈》杂志官方公号的一篇文章,把关注点放在了更具普遍意义的议题上——家长应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校园矛盾?在文章中,作者赵叶苹写道:“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给孩子的示范和标杆。平心静气听孩子讲述事情原委,联系班主任及对方家长、孩子还原真相,判断矛盾性质,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这不仅能及时地保护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帮助矛盾双方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才是化解矛盾的上上之策。”

这篇文章认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上,应当发挥主要作用。这个道理,既适用于那些“护娃心切”的冲动家长,也适用于那些没有教好孩子,培养出了“小霸王”的家长。面对这起事件,家有未成年子女的为人父母者,也不妨多做一些思考。

(原题为《男子“掌掴幼儿”事件为何让人心情复杂》 作者 杨鑫宇 来源 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