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名词解释补充1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补充1

00:00
29:35

通感
通感,又称艺术通感、联想、移觉,是以格式塔心理学派为基础的,指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中,各种感受,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之间相互沟通而产生类似或相通的感受的一种心理现象,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效果。

情感性
情感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中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同时,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识,只是这种理性的认识同时潜伏在艺术家的心灵深处,属于不自觉的流露,因此,我们认为,艺术的情感性是情与理的统一。

艺术符号
艺术符号是符号文学批评中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在手段而在于目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后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她认为艺术不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习惯。

艺术史
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艺术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它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


大众狂欢

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它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众狂欢”的场面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各种类型的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的兴盛;二是以娱乐受众为标榜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蜂起,这些娱乐游戏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大众参与性,它们一改以往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动介入,将观众拉入节目,使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幸运52》、《开门大吉》等,都抛弃了用明星来拉动收视率的方式,而改用平民参与的方式来引起坐在电视机前的收视群体的共鸣感,此外,还有仿制国外“流行偶像娱乐”的节目,如《我是歌手》(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两天一夜》(四川卫视)、《我是中国星》(华娱卫视)、《梦想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等以制造平民偶像为噱头的娱乐节目。


庖丁解牛

出自《庄子》,喻指人的自由获得在于主观精神和客观规律相一致。艺术创作活动须长期摸索客观规律,使“技”游刃有余,达到自由境界,方能与“道”相通,而且,此外提及的“技”是含规律与含目的的,艺术家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艰苦的艺术实践,才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如“庖丁解牛”一样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熟悉的陌生人”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把艺术中的典型人物称为“熟悉的陌生人”,他认为:由于在艺术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者某种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而这些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同时,由于典型人物均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而这种个性又是不可复制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的,所以人们又有“陌生感”。正是典型人物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阅读过程中“熟悉”与“陌生”的统一。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相对于形象思维而言的,它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和逻辑推理,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或多或少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


意识

意识是指人在清楚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它是人清醒地觉察到所反映的对象,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自觉心理,意识作为一种人类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表现在透过事物外部的现象和特性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表现在它能够依据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反映来指导人的行为。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艺术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代表作品《诗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米勒的《拾穗者》等。


古典主义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主要原则是要求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也被后人称为“新古典主义”,它的鲜明特征是崇尚理性与理智,排斥感情,讲求共性与规则,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古典主义在创作上要求结构严谨,有许多严格的要求和“法规”,如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等,代表人物的古典主义戏剧三大家: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


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自然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类似的一种创作手法,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之后扩展到欧洲。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同点在于都主张客观地、精确地反应现实生活,但自然主义追求现象的真实,反对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主张艺术家不带任何倾向地、纯客观地反映生活,主张从人的心理学、遗传学和病理学角度去描写人,解释人的行为,因此自然主义无法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代表人物左拉,其小说《小酒馆》可看做自然主义的代表作。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妥协产物。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主要有:1.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古典主义强调复古,号召“摹仿自然”,自然不是指的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主要描述对象是人性。2崇尚理性与理智,排斥情感,讲求共性与规则,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的情感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服务。3结构严谨,如按照“三一律”创作剧本,即故事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情节(情节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一时间(限于一昼夜之内)。4采用诗的语言,即把文体和语言分雅俗两种,粗俗的文字不能出现在悲剧中。5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繁琐、枝蔓、含糊、晦涩。古典主义代表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写实

写实,又称“写实性”,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写实性表现为:1忠于生活的本来面貌,把描绘的目光集中在普通人身上。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现实主义文学要“忠实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因此“它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如油画《打石工》,话剧《茶馆》,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等,都是根据现实生活塑造的,都以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了合乎生活本来面貌的真实性。2艺术家依照现实本身的逻辑真实地描绘现实,“即使这真实同他个人的喜爱不相符合”,占支配地位的是生活本身的逻辑而不是作者的喜好和愿望。代表作家作品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羊脂球》等。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文艺创作思潮,自然主义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其本质在于表面地描绘现实的个别现象,轻视艺术的概括,拒绝对所描绘的事物作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学的评价。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临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以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


印象派

印象派,又称“印象主义”,是19世纪60~90年代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代表作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 印象》、梵高《向日葵》等。印象主义画家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的某个片段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创作的界限,此外,印象主义的巨大潮流还涉及到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巴洛克艺术潮流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波及到雕刻、绘画、家具、服装、音乐等领域。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普杰的《克罗托那的米罗》、卡拉瓦乔的《埋葬基督》、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等。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主要有:1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2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5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6浓重的宗教色彩;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花纹一般。


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审美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其特征为:1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2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3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是对于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方能做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观点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定“心”的作用而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

艺术作品的结构

艺术作品的结构是指艺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结构的作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和安排构造,将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结合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艺术作品的结构主要由裁剪、布局和衔接三个部分组成,结构的目的性与功能性是统一的,即在于把作品的各个部分、因素组织成一个既和谐统一,又变化多样的有机整体。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由南朝时期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名录》中提出,指艺术作品体现人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又指艺术作品超越有限形象所表达的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境界。“气韵生动”的思想对于后代的绘画等文艺美学思潮有重要影响,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要求艺术家胸罗万象、思接千载、仰观宇宙、俯察品类,它不但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而且成为后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所要求的最高标准。


羚羊挂角

原意是猎狗追逐羚羊,羚羊挂角于树,猎狗无迹可求的故事,指不见道不着痕迹,在《沧浪诗话》中始用于文学批评,由南宋著名文学理论家严羽提出,指的是已经高妙,不着痕迹。严羽用以比喻超然脱俗,不落痕迹,有待解悟,不拘泥于语言的文字。


神韵

神韵,又称“韵”,是指含蓄蕴藉、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神韵以抒写主体审美体验为主,追求生动自然、清奇冲淡、委曲含蓄、耐人寻味的境界,使人能从所写之物中冥观未写之物,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即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美感,“神韵”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


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又称“典型”、“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点关注,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和人物所共有的属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