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毛泽东在陕北接受记者斯诺采访时,曾谈到了自己的父亲:
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后来的很多人看了这番话以后,都认为:毛泽东的父亲性情暴躁、专制自私吝啬,是一个对孩子缺乏父爱的父亲。现在的很多书和影视剧也是这么进行表现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毛泽东的父亲虽然对他很严厉,但严厉的背后,是深沉的大爱。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当时他的父亲毛恩普希望家业在儿子手里昌盛起来,于是给他取名为“贻昌”,他也希望孩子能够顺利长大、万事如意,于是又以“顺生”作为儿子的字。
毛恩普原有15亩田地,他又借债添置田地,债是越借越多,田地一点也没增多,反而家里的田地被典当出去,家里也越来越困难。
所以毛恩普希望毛顺生能够早点当家,在他10岁时就给她娶了一个大他3岁的童养媳文七妹,在他15岁时,他和妻子正式“圆房成婚”,毛顺生17岁时,毛恩普就把所有的家业都交给了他,让他当起了家。
毛顺生当家以后,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在田间地头,除了耕种农田,还喂养猪牛,上山砍柴,张网捕鱼。但即使他天天拼了老命干,家里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好转。
在1893年和1896年,文七妹先后为毛顺生生下了儿子毛泽东和毛泽民,他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了,他见从家里出去当兵的人,回来以后都过得不错,他也决定去当兵,于是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回了娘家,自己出去参加了湘军。
大约在1901年左右,在外当兵多年的毛顺生回到了韶山冲,随后将寄养在娘家的妻儿接了回来,在外的这几年既开阔了他的眼界,也锻炼了他勇武的精神,他还靠着自己当兵攒下的钱还完了家里的债务,赎回了田产。
大约到了1904年,毛顺生已拥有15亩田,每年可收60担谷,除掉家里消耗的35担外,还多出25担,他把节余的稻谷碾成白花花的大米,然后挑到集市去卖。碾剩的米糠,又用来喂养架子猪,等到架子猪长大后,又把架子猪赶到集市去出售,他的家业很快越做越大。
在生意做起来以后,毛顺生还开始发行了自己的股票“毛顺义堂”,把邻里乡亲的余钱收集起来,以期增值;发给雇用者使用,则作为工资,可以暂时代替银两;发给生意同行,又成为定金,或者物值。
家业越来越大,毛顺生不得不经常请长工或短工,但他也不让自己的儿子闲着,毛泽东曾回忆说自己6岁时就被要求下地干活了。但年幼的毛泽东非常喜欢看书,毛顺生觉得他看书会影响干活,父子俩经常因此发生矛盾。
有一天毛泽东中午没回去吃午饭,毛顺生出去找他,发现他在一个古墓旁看书,他非常生气,对儿子说:“你真的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魔了?把你爹的话只当成耳旁风吗?”
但毛泽东却表示,自己已经挑了十五担肥了,是把活干完以后才看书的,毛顺生于是走到田里看,发现确实如此,也就不再说他了。
毛泽东9岁时,毛顺生终于决定送他进私塾读书,据说他曾经为了一片山林与人发生纠纷,明明自己有理,却说不出来,对方书读的多,引经据典,结果把无理说成有理,结果山林最终被判给了人家,所以他在经济状况好转以后,把儿子也送去上学,希望他以后能为自己争口气。
1904年,毛顺生乘着堂弟毛菊生的生活困难,以低价买下了他家的7亩水田,文七妹和毛泽东极力反对,但他却说:“我用钱买田,他卖我买,天经地义。这和兄弟不兄弟没有关系。”这让毛泽东非常反感,他觉得父亲只顾赚钱,完全不顾手足之情。
在毛泽东13岁时,父子俩再次爆发了一次大的冲突,有一次毛顺生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他却当着客人的面骂毛泽东懒而无用,这让毛泽东非常生气,他骂了父亲,然后跑出了家,毛顺生一边追一边继续骂,毛泽东根本不听,一气跑到池塘边。
面对气势汹汹的父亲,毛泽东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到池塘里。这把毛顺生给镇住了,但他坚持要毛泽东磕头认错,毛泽东则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自己,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这才结束。
不过毛顺生却继续让毛泽东上私塾,尽管这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但他仍然坚持,尽管他的出发点和毛泽东并不一样,但作为一个父亲,这说明他还是深爱儿子的。
但随着毛泽东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叛逆,毛顺生想着如果让他早点成家,应该就会好很多,于是在他14岁那年,毛顺生作主给他娶了罗氏为妻,他的用意十分清楚,那就是拴住毛泽东的心。
但毛泽东后来却回忆说:“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罗氏嫁到毛家以后,20岁就病逝了。
毛顺生不顾毛泽东的意愿,为他包办婚姻固然不对,但父亲为子娶妻,选择门当户对、身体健壮、善操家务的儿媳,以期家业兴旺,添丁增口,享天伦之乐的良苦用心仍然是值得称赞的。
在毛泽东16岁的时候,毛顺生与自己族兄毛槐林说好,让儿子到他在距韶山70多里的湘潭城开设的一家米店当学徒,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因为他自己就是靠做生意发家的,让儿子去米店学好做生意,回来以后也能守住这份家业。
但毛泽东却想继续求学,他找来了自己的舅父文玉瑞、文玉钦、表兄王季范、都是毛麓钟、母亲文七妹帮他说话,毛顺生成了“光杆司令”,他也不得不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1910年,毛泽东终于如愿,他要离开韶山,去湘乡的东山学校上学了,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他改写了一首日本维新志士西乡隆盛的诗送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临行时,毛顺生带着一家人来送毛泽东,母亲文七妹对他说:“三伢子,装好的辣子带了没有?你是头一回出远门,在外面要莫吃冷的,莫喝凉的,要注意加衣服哟!”
毛顺生也对儿子说:“石三,你在外面要呷饱饭,钱用完了给我来信就是,我会送来的。”
毛泽东感动地说:“爹、娘,莫远送了,我走了。”
刚走没几步,帮毛泽东挑行李的毛泽民扯了一下他的衣角,对他说:“哥,爹哭了!”
毛泽东缓缓转过身,发现父亲的脸上淌着泪水,他的眼眶也湿了,他跑了回来,对着父亲跪下,又磕了三个响头,说:“爹,你放心吧,我会争气的……”
从此以后,毛泽东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不仅回避了和父亲的矛盾,他还格外思念父母、思念家乡。他常给父亲去信,刚刚工作时,便时常寄钱和药物回家。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逝于韶山,享年53岁。母亲病逝时,毛泽东并不在身旁,当他带着弟弟毛泽覃赶回家时,母亲已入棺二日。
妻子的去世对毛顺生打击非常大,他苍老了许多,毛泽东于是将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一段时间,父子间原本紧张的关系,早已云消雾散,得以缓解,毛顺生也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1919年12月,为了驱逐在湖南的军阀张敬尧,毛泽东率领请愿团奔赴北京。但他走后不久,毛顺生便患上了急性伤寒病,于1920年1月23日去世,享年50岁。
毛泽东当时因为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无法脱身回去为父亲奔丧,直到7月他才回到长沙,这时父亲已经下葬半年了,他祭拜了父亲的灵位,并为自己没能赶回尽到孝心而深感愧疚。
他对弟弟毛泽民和弟媳王淑兰说:“父母双亲大人的后事全是你们料理的,特别是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家。我后来才知道,他老人家是患伤寒病死的,棺木还是从唐家借来的,你们操心费力了,而我却没有尽到孝敬之心啊!”
在韶山有一座“韶麓桥”,修建于1919年上半年,而且在韶山嘴的石崖上立有一块长1米、宽0.6米的“韶麓桥碑”,记录了当时修桥所捐款的7个集体和8名个人,其中,毛顺生捐了4块银洋,居个人捐款数的第三位,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而且毛顺生还参加了修桥的劳动,从他的身上,能看到旧中国的农民身上那种克己奉公的美德。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怀着对家乡故土和安息于九泉之下父母的怀念之情,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第二天清晨,他就来到父母合葬的墓前进行祭扫,他深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得的都不是难医的病,却都过早去世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然后他他恭恭敬敬地把一束翠柏松枝做成的花圈摆放在父母坟头,并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回去的路上,毛泽东对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搬来我的小板凳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文七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