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抢救黄码老人,体现生命至上

评论1+1:抢救黄码老人,体现生命至上

00:00
06:26

“抢救生命,不必等核酸结果!”近日,发生在重庆的一场紧急抢救火上热搜,获得了广泛好评。据报道,11月6日上午,71岁的胡大爷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送到重庆市中医院,但他的“渝康码”是黄码,且没有医院做手术需要的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危急时刻,重庆市中医院的医生们当机立断,决定先抢救生命。目前,胡大爷术后恢复良好,与胡大爷有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就地隔离中,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无独有偶,11月8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发布一则朋友圈称,患儿小丽需进行肝母细胞瘤手术,经过五个月的化疗,3岁的小丽终于迎来了最佳的根治性窗口期。但因其所在的小区被封控,无法进行手术。朋友圈截图一经发出,不少网友纷纷转发,呼吁“救救孩子”。随后,其所在社区与当地防疫部门跟进解决,当天,董蒨再次发朋友圈表示,11月9日将如期进行手术。

北京晚报:是对“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急性心肌梗死最佳抢救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内,正是深知抢救刻不容缓,医生们才做出“不等核酸”的果断决定,这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本能,也是忽略个人得失的担当。重庆这家医院及医生的做法,看似不符合做手术的防疫要求,实则与防疫初衷相一致,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对“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最生动的诠释。疫情处置期间保障看病就医是基本民生服务,扑灭疫情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并不冲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早就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出相应要求:在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医院病房以及妇产科要有相应的应急区域或者缓冲病区,以解决核酸检测未出结果前重危患者的救治问题。随着曝光和监督力度的加大,一些地方也主动自查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纠偏,确保重危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新京报:不因疫情耽误患者救治,应成社会共识

疫情防控与治病救人本就不是相互矛盾的。疫情发生以来,有关部门也一再重申,疫情防控本身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护佑每一个生命。因此,不能因为疫情防控而耽误患者救治,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患者就医,医生手术,原本简单直接的点对点关系,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可能因为多个因素牵扯多个部门和单位,而变得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理顺机制,建立更为畅通的渠道和处置流程。无论是重庆中医院挽救黄码危重病人,还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患儿如期手术,都说明了疫情防控背景之下,挽救生命的绿色通道必须保持通畅,这不仅切实关乎每个患者生命健康,也关乎民众的社会安全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涉及民众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当秉持此原则,以患者为先,以生命为重。这就需要,在突发状况面前,有完善的制度预留空间,使患者和医生都有一条绿色通道。

侠客岛:推动事情向好发展的力量,也应该常态化

这才是“生命至上”该有的样子。疫情防控与治病救人本就不矛盾。有关部门也一再重申,疫情防控本身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不能因为疫情防控而耽误患者救治。但不少地方把“生命至上”扭曲为“甩锅至上”“避祸至上”,机械、冷血执行防疫政策,搞出“人死不死没关系,关键别让我担责任”的混账逻辑。不仅酿成不少惨剧,更严重动摇群众对防疫政策的信心,破坏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局。这种由“防疫官僚主义”造成的次生灾害,一定要刹住!解决疫情防控领域的“四风问题”,要靠制度建设。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推动事情向好的一面发展的力量,也应该常态化。情防控,一线医护、基层人员压力最大也最辛苦。我们要想尽办法,做好制度建设、渠道建设和免责机制,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给他们提供充足的问题解决工具,让他们下次再面对类似难题时,能够理直气壮第一时间作出正确选择,再无后顾之忧。

红星新闻:生命接力离不开相关制度化的规范安排

医者仁心,在这场生死抢救中,医生们践行着“救人为先”这一最朴素的价值观。然而,道理归道理,在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按照轻重缓急,及时作出“抢救生命,不必等核酸结果”的理性决断。此前,一些地方就出现了过度防疫,以至于忽视和搁置人们紧急需求的情况,引发了难以挽回的悲剧。此次医生们的做法之所以获得广泛好评,正是因为他们以实际行动坚守了生命至上的底线和原则,表现出了果决的专业判断力和尊重生命的人性化关怀。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抢救胡大爷的生命接力赛能够如此顺畅,也离不开相关制度化的规范安排。据悉,针对胡大爷这样的心肌梗死病人,重庆市中医院早已制定《新冠疫情下急诊患者介入手术抢救流程》,这无疑为医生提供了紧急抢救的指南,减少了他们挺身而出的行动阻力和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卸下包袱,放心大胆地及时救人。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