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介之推不言禄》:道不同不相为谋(上)

【古人智慧】《介之推不言禄》:道不同不相为谋(上)

00:00
11:03

第二十七课

《介之推不言禄》道不同不相为谋(上篇)

篇目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记叙了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终老的故事。

篇目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完整讲稿

大家好,欢迎来到《古文观止》,我是邵鑫,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文章叫作《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这个人,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如果说你还不熟悉他的话,我提另外一个词你一定非常熟悉,这个词叫“寒食节”,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一般是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当天我们说不能够吃熟食,不能够开火,只能够吃冷的,所以我们叫它寒食节。那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在中国古代的传说当中,就跟我们今天要讲的介之推有关系。

当然关于介之推为什么会跟寒食节有关,它是有很多传说故事的,比如说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介之推当年跟着晋文公在外面流亡,然后做了很大的贡献,甚至有一个版本说他贡献大到什么地步?

它说:有一天,晋文公流浪在曹国的时候,实在是饿得不行,快死了,介之推给他搞来了一块肉,然后给他煮着吃,他觉得还挺好吃,尤其是自己当时快要饿死的时候,吃到这块肉是得了救命之恩的,最后才发现这块肉哪来的?是介之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来。

这是一个流传得非常广,但很明显是瞎编的故事。为什么说它是瞎编的?

因为大家仔细想一想,如果说介之推真的能够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给晋文公吃的话,以当时的医疗条件,介之推几乎是死定了。

而且,当时晋文公快要饿死的时候是什么吃的都没有,如果说介之推能够活下来的话,一定是得用当时的草药在自己腿上涂抹的。那很明显,如果我有那么多草药,我都能够喂饱晋文公了,对不对?所以很明显这是一个后来人编的故事

但既然是编的,为什么这个故事流传这么广?因为这是非常典型的,古代忠臣孝子的故事。比如说你们去看《二十四孝图》,很多的故事都是为了我的君上,或者为了我的母亲,我宁肯把自己的肉割下来,或者我宁肯把自己儿子的肉割下来。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忠臣孝子的故事。

包括在我们以前的佛经当中,也有佛祖拿自己的肉去喂鹰等等这些故事,所以这是民间流传的故事。

但是我们要去想的是为什么民间流传的会是介之推这样的一些故事就是因为介之推在历史上有过的一个真实的人物这个人物确实是后来被大家广为传颂的只不过最后慢慢地神化了而已

这就有点像是我们讲的华佗,我们讲的关羽,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说关羽作为一个圣人,其实在古代的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并不像我们今天讲的那种武圣人,但是后来因为他这样的特点,他的这种讲义气、忠心这样的一些特点,逐渐地在民间被神化。因为它符合当时朝廷的主流价值观。

那介之推也是一样的。这个人物也是在后来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被历史神化,我们在今天知道的是:

第一,寒食节我们认为是纪念介之推的;

第二,因为晋国大家知道就是在山西,而在今天山西的很多地方,还有关于介之推的庙,我们叫它“介神庙”,就是神仙的“神”。

所以这是一个在后来历史的长河当中,被逐渐神化了的人物。那么这个人到底厉害在哪里为什么后来的人会去神化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读的这一篇《介之推不言禄》可以告诉我们的答案。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第一句叫作:“晋侯赏从亡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晋侯就是晋文公,当时已经即位了,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当然,他的年纪那个时候已经非常大了。“从亡者”就是跟着他流亡的人。那晋文公在即位之前,先后有过十九年的流亡经历,其实是非常可怜,也非常惨的。

这个说起来也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春秋时期最厉害的两个霸主,一个叫齐桓公,一个叫晋文公,甚至后来大家提到霸主,都会讲到叫“齐桓晋文之事”,就会把这两个人并称,但实际上最厉害的这两个霸主,偏偏都是当年吃苦吃得最多的两个霸主。

齐桓公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公子小白。他的父亲死后,齐国内乱,公子小白跑到莒国去,最后又跟他的哥哥公子纠两个人生死时速,率先回到齐国,差点在半路上被管仲一箭射死,本来就是很惨的,在外面也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屈辱。

所以我们看后来能够成大事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确实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晋文公也是同样的。而且晋文公比齐桓公还要惨,因为晋文公那个时候是骊姬之乱。我们之前讲多篇文章的时候,都提到过骊姬之乱。

骊姬之乱就是晋献公的八个儿子,基本上全死了,最后就剩下晋文公一个人,他的几个儿子比如说奚齐、卓子是骊姬姐妹先后生的,一开始篡位,上了位之后很快被大臣杀掉,然后后来公子夷吾又上位,就是后来的晋惠公。

但是晋惠公很快也不得民心,最后也死掉,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也被人杀掉,所以整个晋国乱得不行。

就在骊姬之乱当中晋文公重耳就跑掉了那他跑到哪儿去跑到了他妈妈的那个国家就是狄国在狄国一开始待了十二年

接着谁去对付他,就是他的弟弟晋惠公,派了我们前面读到的那个寺人披又去杀他,结果导致他又被从狄国赶走,先后流亡七个国家,去了卫国,去了齐国,去了曹国,去了宋国,去了郑国,去了楚国,去了秦国。

你想想这样的一个公子在外面又流亡七年先后去七个国家他这一辈子的经历确实非常惨甚至他在很多国家是不被待见的

比如说郑国人就不待见他。我们回头还要讲一篇文章,叫作《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因为晋文公当年去郑国的时候,郑国的国君郑文公对他一点都不好。

甚至他去曹国的时候,曹国的国君非常轻薄地对待他说:“听说你有个生理缺陷?”这里有个说法,晋文公是“骈胁”,他的肋骨是长在一起的,叫“骈胁”,这是古代人的一种病。

然后这个曹国的国君就说:“听说你是骈胁?”然后他趁着晋文公洗澡的时候就要去看,这是一个对人家非常无理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晋文公确实经历了奇耻大辱,但是最后他历经七国,历经磨难,他自己也变得非常强大,最后回到晋国,反而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国的霸主。

他回到晋国的时候,就开始赏赐那些跟着他一起流亡十九年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因为这不是说我们在外边玩,这在外边可能是要饭吃,或者有的时候就被人打得到处跑,有生死这样的危险,所以跟着他流亡的人,他回到晋国之后就开始赏赐。

但实际上这次的赏赐并没有顾及到所有的人因为晋文公回国之后不久周天子的内部就出现问题了当时周天子的弟弟叫王子带,就开始造反,然后把当时的周襄王赶跑了。

所以晋文公觉得:“现在是我尊王的一个特别好的时机。”所以没等到赏赐完,所有跟随他流亡的大臣,他就迅速地开始想办法帮助周天子平叛,就这一次平叛,导致后面晋文公成为真正的霸主。

所以在他没有赏赐完的这些人当中,就有一些人有点不太平衡,觉得说:“我跟着你流亡十九年,现在你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你怎么能够不赏我?”

当然也有一些人,被赏赐的人,非常得意。他们会觉得:“你看,都是我的功劳,你晋文公最后才能够成为这个样子。”

比如说晋文公的身边当时聚集的一帮人,像狐偃,像赵衰,这些人都是很厉害的人,甚至晋文公把狐偃当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把赵衰当自己的老师一样对待,这些人都给了很厚的封赏。

所以底下基本上是两派,得到赏赐的人得意洋洋,没得到赏赐的人心里面有点不平,有点怨恨。

介之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里面我们来看,它就讲:“介之推不言禄”,什么叫“不言禄”,就是一点都不提封赏俸禄这些事情。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回到晋国之后,丝毫不提“我要赏赐”这件事情。

那后面他得到赏赐没有,后面半句叫:“禄亦弗及”,赏也确实没有发给他。那大家要去想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里边它为什么要把这个话讲得这么绕?我能不能直接说“晋侯赏从王者,介之推不言禄”?我只讲到这里会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是感觉好像介之推不言禄,但是人家也发给他这个赏赐,那我能不能直接说:“晋侯赏从王者介之推弗及禄”就说介之推没有这个赏赐。感觉好像也不行,因为如果这么讲的话,好像是我要了,但是没有发。

所以它这个细节就告诉你说两个点:第一个点是,你也没要;第二个点是,我也没给。

这个事情说完之后,介之推的言论就出来了,很多人在讲到介之推,都会对他有一个偏见,大家会觉得介之推是在发牢骚,因为没有给他发赏赐,所以他有一大堆牢骚,他觉得晋文公不好,得了赏赐的人不好,但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我刚才跟大家讲过如果说介之推只是在发牢骚它就不会刻意地告诉你他“不言禄”了“不言禄”就证明他心里面真的没有这个心思

好,这节课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节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惠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