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本杀拿的不是补习班“剧本”

儿童剧本杀拿的不是补习班“剧本”

00:00
03:39

近段时间,儿童剧本杀悄然兴起,成为孩子们课余生活的新娱乐方式。然而,在儿童剧本杀正呈风口之势时,剧本质量参差不齐、运营时间随心所欲、加盟标准迷雾重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剧本杀”是一种推理游戏,是基于剧本,通过角色扮演及演绎推理完成某类任务的沉浸式体验。由于其兼具娱乐与社交双重属性,在年轻人中大为流行。而儿童剧本杀摒弃了“杀”的成人属性,侧重于换装、听主持人讲故事、问题解决、闯关比赛等环节。比如有的剧本改编自《西游记》,让孩子在经过角色扮演、沙盘推演、竞技推理后,亲身经历一遍九九八十一难,体味名著魅力。在许多从业者和家长看来,儿童剧本杀可以实现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会观察与思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市面上不少儿童剧本杀项目由教培机构转型而来,不少家长也将其用来填补“双减”之后辅导班、兴趣班的空缺,一片“蓝海”似乎近在眼前。

然而,朝阳之下,暗流涌动。儿童剧本杀的快速发展,虽然丰富了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却也带来了相当的乱象和争议。首先,作为行业的核心,正版优质剧本的供给并不能满足儿童需求。许多剧本的编写者都是成人,能否以“儿童视角”换位思考,让孩子充分发挥天性,仍然是行业发展痛点。同时,儿童剧本杀终究需要盈利,功利心态下内容质量是否会滑向低俗,一时也难以监管。其次,究竟是“玩”还是“学”,儿童剧本杀也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回答。在监管部门制定的相应管理规定中,儿童剧本杀首先是一种娱乐活动。然而在现实中,家长往往更希望为其突出的教育意义消费,这种需求很容易导致儿童剧本杀异化为学科类培训,与“双减”背道而驰。最后,整个行业一片火热,不少加盟类骗局也混迹其中,诸如“交会费发展下线”“低投入、高收益”“招生话术,没有拿不下的家长”等套路,正在侵蚀这一赛道的美好初衷,威胁行业持续壮大的根本。

内容审核、剧本质量、年龄分层、环境安全……处在萌芽状态的儿童剧本游戏想要正向发展,亟须进一步规范、细化。北京有关部门在9月初发布《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剧本娱乐经营者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经营服务。在此基础上,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对儿童剧本杀内容作出更有针对性的监管,以清晰标准揭开剧本质量的“盲盒”,让家长消费得放心。与此同时,家长应当摈弃功利速成心态,多从孩子自主成长的角度看待“教育与娱乐”的关系,不让违规课外培训换装归来。

孩子们玩得安全、玩得健康、玩得快乐,这是儿童剧本杀行业最大的“剧本”,演好了它,行业才能走得更远。

(原题为《儿童剧本杀拿的不是补习班“剧本”》 作者 鲍南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