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熊培云: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

46熊培云: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

00:00
18:20

本期介绍 



随堂讨论

对你来说,积极的人生应当是什么样的?欢迎你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相关作品 

曼德拉27年的监禁岁月如何度过,点击《曼德拉狱中来信》有声书 免费收听~


节目文稿

大家好,我是熊培云,今天我来导读的是纳尔逊•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这是理想国译丛中的一本。

自传的真实性如何保证?

在这部唯一亲笔自传中,曼德拉清晰地回忆了他七十多年的漫漫自由路。有读者对自传可能会存疑,比如当年胡适鼓励大家写自传时,就有人担心写自传只会让人自吹自擂,甚至篡改历史。当然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也没这样的担心。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写自传并且出版,从本质上说是给公众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如果大家都来写,即使是有不那么真实成分,也是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来辨别真伪的。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是,人对自己生活的回溯不可以面面俱到,这也意味着一切个人传记必然是“断章取义”的。就像我们给自己拍照一样,不能说不是全息投影的照片就没有价值。曼德拉愿意以“Long Walk to Freedom”为主题来回溯自己的一生,既是为了在书面上为自己的人格赋予意义,也是在表明他对自由的态度——追求自由,是他生死以之的志业。

早先读《漫漫自由路》的时候,我也注意到网上有一些关于曼德拉的负面评价。比如他脑子里还有些国家主义的东西,作为总统不懂市场经济,等等。批评者感叹曼德拉在破除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和促进族群和解方面光彩照人,其他细节却被世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不过在我看来,上述细节即便是事实,历史也会将它们慢慢淡忘。世人乐于铭记的还是那个意义最大化的曼德拉,或者符号化的曼德拉,这是意义世界用来运算的。正如乔治·华盛顿虽然曾经有过不光彩的蓄奴经历,但这些并不影响美国人将他尊为国父。没有谁是完人,英雄、圣人、伟人都不是。你我肉身凡胎所能企及的“完人”高度,也不过是尽量做个能完成自己某一天命的人。前提是,你还要知道自己有何天命,因何而往。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只是有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何天命,或虽知其天命,大多又都辜负了自己的天命。就后者而言,他们不是死在人生的结尾,而是死在人生的中途。曼德拉的幸运在于他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天命,并且坚持到了人生最后。此天命就在于让四分五裂的南非走向团结与自由。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了解他的优点远比缺点更重要,因为他的某些缺点已广泛地存在于同时代人物当中,而他在完成天命时所具有的良知、勇气在同时代却是屈指可数的。

 

【南非前总统、南非国父: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曼德拉如何走上革命之路?

《漫漫自由路》是一本关于南非黑人争取自由历程的书。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曼德拉曾谈到自己并非生来就渴望自由,因为他生下来就是自由的。那时候他可以在家里自由地奔跑,在村旁的小河里自由地游泳,在星光下自由地烤玉米,在牛背上自由地歌唱。这些都是符合人之本性的。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发现生活中的不自由越来越多。换句话说,这种不自由感是从他的生活经验中慢慢生长出来的。而当他意识到“不仅我的自由被剥夺,像我一样的每个人的自由都被剥夺了”的时候,他开始担负自己的天命,开始从一个胆怯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勇敢的青年,从一个遵纪守法的律师变成了一个“罪犯”,从一个热爱家庭的丈夫转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转变成了一个“修道士”。

曼德拉的传奇主要集中在两段人生:一是为反对种族隔离而坐了二十七年牢,二是当选总统后致力于推动南非族群和解。

这两段人生在本质上一以贯之,都是避免一个国家处在事实的分裂之中。作为新南非的领导者,曼德拉更希望建立起一套制度,使“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希望太阳永远照耀在“这个辉煌的人类成就之上”。

监禁,这一剥夺人类自由的刑罚,比起直接戕害身体的刑罚貌似进步。米歇尔·福柯将监禁视为精神的刑罚,其作用主要在于规训,在于摧毁人的意志。在此意义上,曼德拉又是幸运的。他不仅没有被训服,反而在二十七年后破茧而出。

曾经关押过他十八年的罗本岛监狱如今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并被人称为“曼德拉学校”。正是在那些漫长而寂寞的监禁岁月里,曼德拉更好地理解了自由和奴役。一方面,他从对自己的自由的渴望变成了对所有的、不论黑人或白人的自由的渴望;另一方面,正像被压迫者的亲身感受一样,压迫者必须得到解放,因为剥夺别人自由的人才是真正可恨的囚犯,他们被锁在幽暗人性的铁窗背后。两种解放所针对的,都是被束缚的人性。曼德拉洞悉人性中被遮蔽的光亮。他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定的仁慈和慷慨。他相信没有一个人由于他的肤色、背景或宗教而天生仇恨另一个人。既然恨是后天学来的,那么爱也一定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而且爱在人类的心中远比恨来得更自然。


【在今天的罗本岛监狱


获得自由的人,同样要经受自由的考验,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对自由的理解让曼德拉变得宽宏大量,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天命。

“当我走出监狱的时候,解放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双方就成了我的使命。有人说,这个使命已经完成了,但是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我们还没有自由,我们仅仅是获得了要自由的自由,获得了不被压迫的权利……获得自由不仅仅是摆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是尊重和增加别人的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献身于自由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回想人类历史中的无数革命与苦难,这段话尤显意味深长。

积极的人生应当是什么样的?

想起我上中学的时候,经常到学校的后山上玩,山上有座寺庙叫真如寺,在寺庙的后面有虚云纪念堂,门口有一幅对联,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除此之外,我也第一次知道勤修戒定慧,息灭念瘨痴。这里的戒定慧,也就是佛学中所说的三学六度中的三学,包括持戒,禅定,智慧。整体来说三学是内敛的,在有些人那里,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与世无争的弃世主义。虚云老和尚过世的时候,于右任为他写的挽联包括四个字——“悲智双圆”。后来我写了十六个字,“入狱身先,悲智双圆,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当作签名。当时之所以有此感想,也是因为在我对虚云老和尚的生平了解得越多,就越发觉得他身上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勇气。就像地藏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我对人世经验的理解,如果需要一种积极的人生,我倒是更倾向于“悲智勇”三学。

在《漫漫自由路》中,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一些与曼德拉精神有关的词汇:勇敢、仁慈,以及心怀希望。这些品质也并非与生俱来。如其所述,

“我知道,勇敢并不是不畏惧,而是战胜了畏惧。我记不清我自己有多少次感到畏惧,但是我把这种畏惧藏在了勇敢的面具后面。勇敢的人并不是感觉不到畏惧的人,而是征服了畏惧的人”。

关于这一点,我读马丁·路德·金的传记时也深有体会。这是一种在恐惧面前让自己免于恐惧的自由。

狱中生活如何改变曼德拉?

曼德拉曾经在法庭上念完自己四个多小时的稿子后,静静等待死刑判决。但只要是活下来了,哪怕是在监狱里,也要积极生活——其实从哲学意义上,我们谁又不是在狱中求存呢?最近这些年许多说法更有意思,比如说月亮是外星人的基地,而地球是关押人类的监狱,而肉体就是我们的囚衣。就像卢梭所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此,我愿意将他的狱中生活概括为 “小处安身,大处立命”。

相信许多人都在在曼德拉身上看到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的影子:坚守心中的维度,不被监狱体制化,与恶周旋同时坚守底线,相信人性中的善。此外,力求从小处着手改变自己的生活。比如,曼德拉和狱友们不仅一度争取到了《经济学人》杂志,还给自己开辟了网球场。甚至,曼德拉还在罗本岛监狱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块菜地。1982年,曼德拉被转移到波尔斯穆尔监狱后,有了更大的菜园,近900株植物让他变成了一个“菜农”。种植菜园成了曼德拉在狱中最愉快的消遣,也是他“逃避周围单调乏味的混凝土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些植物的荣发生长除了给了他耐心和时间感,还有其他意义。而且,曼德拉很快注意到,当狱警吃了囚犯种的番茄后,举起皮鞭的手不再那么有力了。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走完了他九十五年的人生历程。曾经有人问他,希望世人如何纪念他,他的回答是—“我希望在我的墓志铭上写一句话:埋葬在这里的是已经尽了自己职责的人”。

什么是为自己尽责,在我看来就是“以己任为天下”,就是“以不负自己之天命而不负世界”。曼德拉的上述遗言让我想起刻在伦敦西敏寺地下无名墓碑上的文字: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这是一块改变了曼德拉一生的墓碑。几十年前,他因为看到这篇碑文而茅塞顿开,从此放弃了急功近利、以暴易暴的思维,努力于让自己成为亲友和同胞眼中的榜样。几十年后,他终于因为改变并坚持那个最好的自己而改变了他的国家。我不确定这段传闻是否属实,但我确定西敏寺已经在2014年3月宣布将为曼德拉安放纪念石,因为这位黑人的确改变了世界。

曼德拉是一个传说,他将以意义曼德拉的形式在世界流传。2013年初,我在美国开始第二次为期一月的旅行。为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非暴力抗争史,我横穿大陆,多次搭乘了夜间巴士赶往下一座小城。在那一次次漫长而孤独的旅程中,伴我最多的歌声是黄家驹为曼德拉出狱而写的《光辉岁月》。记得有个晚上,当大巴车穿行至一片雪地山林时,耳畔正好传来“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时竟至热泪盈眶。

光辉岁月(Beyond)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 肤色斗争中

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

疲倦的双眼带著期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一晃近十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想起当时的情景,内心都难免有些激动。一个来自东方的游子,在美国的风雪中怀想起远在非洲的曼德拉,这是一幅怎样穿透黑夜的交流?什么是光辉岁月呢?我觉得无论是身陷囹圄,还是重获自由,它应该是我们心里怀着慈悲、智慧和勇敢,在世上努力活着的每一刻。

好了各位,今天先到这,以上分享的是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结合前面介绍的图图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以及萨克斯的《断臂上的花朵》,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找来一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用学

    今日随堂讨论:对你来说,积极的人生应当是什么样的?欢迎你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 苏旱

    什么是光辉岁月呢?我觉得无论是身陷囹圄,还是重获自由,它应该是我们心里怀着慈悲、智慧和勇敢,在世上努力活着的每一刻。

  •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这一期是今年听过最喜欢的一期节目,听的时候几度落泪,尤其是最后黄家驹的声音响起,伴着《光辉岁月》的歌声,泪流满面。风雨飘摇的时代如何活着,唯悲 智 勇 而已。

  • 冯亦慈

    如果没有他,我们的世界可能还存在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不得和白人共同乘车”。 不同,不是被欺凌的借口。如果,无论你有多么努力,你都不能和别人一样去读大学、只能在贫民区买房、不能上桌吃饭、不能选择自己的伴侣、不能晋升职位、甚至不能使用公共厕所,走到哪里都会被别人用高傲的眼光注视着…… 而原因,仅仅是因为你一些与生俱来的基因,比如肤色、比如性别、比如…… 如果你想反抗,你就会被剥夺人身自由,关进永无天日的牢狱。 这些,真实地发生在并不遥远的30年前。 以上来源于有声书:https://www.ximalaya.com/album/55890181

  • 苏旱

    【M002】A Long Walk to Freedom:The Autobiography of Nelson Mandela

    虞开x纪盈 回复 @苏旱: 🇿🇦 Nelson R. Mandela (1918.7.18-2013.12.5) was a South African anti-apartheid activist and politician who served 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South Africa from 1994 to 1999.

  • 苏旱

    世人乐于铭记的还是那个意义最大化的曼德拉,没有谁是完人,英雄、圣人、伟人都不是。

  • 丸尾同学

    来了

  • 洋洋_kF6

    那些致力于自由、民主的伟大人格中相似的灵魂,即使这些美好的追求不能彻底实现,但正是没能实现才有意义---在没有自由时,对自由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才会发生~

  • janewq2022

    谢谢播放,感觉到了那份温暖.和希望,

  • 夏侯四十三43

    曼德拉还是算了,西方的代言人,把南非阉割了,南非现在什么样了?全是拜他所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