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4节、消费者的第四个角色:传播者

第九章、第4节、消费者的第四个角色:传播者

00:00
06:18

第九章、第四节、消费者的第四个角色:传播者

我们进入的最后一个环节,“使用后的消费者”。作为营销人员来讲,关注最多的是受众,其次是购买者,再次是体验者,他们往往都不会顾及到传播者,传播者是最后的一环,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你能抓住传播者,就事半功倍了。

华与华方法有一条,叫不做“传播”做“播传”,传播关注于播,播传关注于传。我们说传播的关键在于传。传播是我把一个东西怎么播出去,怎么播给更多人,所以传播讲“千人成本”,讲“到达率”。播传是我播一个东西让它自己能传,发动消费者替我们传,先考虑不花成本的“传达率”。

典型的播传案例就是“田七”,电视广告是在三月开始播出的,到了五月,世界各地都在传,中国的每一个景点都有人在那里拍照,一拍照就喊“田七”,为什么说世界各地?因为,“五一”节的时候,中国人到了世界各地,在埃菲尔铁塔下你可以看到一群中国人在那里喊:“田七”,在维多利亚港你也可以看到,在富士山脚下你也可以看到。

对使用后的消费者,你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他成为你的传播者,如何让他传播你的品牌信息,在前面体验者角色中,我们说了八个字:“值得回忆,乐于谈论”。这个乐于谈论非常重要,是我们营销创意的一个超级重点,甚至是一切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他要乐于谈论,才能替你传播,品牌才有“传达率”。我们经常会讲,很多人都说我这个产品好,它自然会有口碑。是的,如果你产品非常好,肯定会有口碑,那这口碑是什么?

广告创作的任务,就是设计这口碑。

所以华与华方法说,广告不是我说一句话给他听,而是我设计一句话他会说给别人听。

我们要做的是,对消费者的口碑进行规划和发动。

当我们在写一个产品的文案的时候,不仅仅思考如何向购买者介绍产品,同时还要思考,如何让使用后的消费者去传播我的产品,如何让消费者向别人描述你的产品时候,使用的语言和你使用的是一样的。你要做什么呢,你要做到你描述的语言是不可置疑的,是不存在误解的,而且,这些语言、文案是最容易被记住的。

“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这话是不会传错的。

广告语不是说一句话给消费者听,而是设计一句话让消费者去说给别人听。甚至视觉形象的设计,也不是设计一个图形给消费者看,而是设计一个图形让他可以去描述给别人听。我们不仅设计了他转述的内容,而且设计了他转述的场景和过程。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根据他转述的场景和过程来设计的,因为我们研究了他在消费使用后的角色——转述者、传播者。

前面我们讲过厨邦酱油的例子,它的视觉形象是可以转述的。你出门,妻子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她说要厨邦的。你一带上门就忘了,妻子说什么牌子来着?但假如她补充了一句:就是绿格子包装那个!你就不会忘,即便是忘了,到超市一看到,马上想起来。

这一个过程,就包含了——

你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妻子让你打酱油。你的第一特征是茫然——你根本不想帮她打酱油,你出门本来是买报纸买烟的,在报摊就能解决,现在还得去一趟超市,所以你听得漫不经心。你的第二特征是遗忘——厨邦两个字,刚从左耳朵进去,还没来得及从右耳朵出,直接就从左耳朵窝弹回去还给妻子了。

妻子作为传播者,她会给你介绍,绿格子包装那个。如果她知道你肯定漫不经心,她会向你强调为什么一定要厨邦,因为这是阳光晒制的,晒足了180天的。或许你会加强一点印象,记忆能多保留三分钟。

十五分钟后你进入超市,进入购买者角色,你走向酱油货架,毫无疑问,远远地你就会看到厨邦的绿格子阵列,这时候你全想起来了。你走过去,拿起包装,瓶颈上有厨邦晒场的照片,有图有真相,加上就在这江边晒足180天的庄严宣告,你明白妻子的选择了。

回到家,体验者用厨邦酱油烧完菜,放下酱油瓶,那绿格子酱油瓶永远是你家灶台上最美丽的风景线,之后,你们家就越来越多厨邦食品。

想想看,是这样吗?当然是这样,因为厨邦酱油的营销创意,就是根据这场景模拟设计的。

消费者的传播者角色是华与华方法的一个重点,可以说,我们的所有设计和广告创作,都是立足于消费者自己如何去传播它。

消费者越能去传播给他人的东西,我们就越能传播给消费者。

进入角色,开始默戏。

知道京剧的默戏吗?就是演员在上台之前半天或是临上场一两个小时之前,对自己所要表演的内容在脑子里进行“预演”,一般不会出声。

消费者是角色,产品是道具,消费是戏剧。我们的营销创意,就是每天都在默戏,默消费的戏,受众的戏,购物的戏,使用体验的戏,传播传达的戏。如果你没有默戏的能力和习惯,就不可能驾驭消费的剧场,不能够编撰消费的剧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