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独存的“剖腹”手段,究竟有何魅力,让他们对此道几近癫狂!

日本独存的“剖腹”手段,究竟有何魅力,让他们对此道几近癫狂!

00:00
10:46

谈及日本,最熟悉的言辞莫过于“武士道精神”,正如书《叶隐闻书》中记载,“武士道即通向死亡之道。”这也是日本民族唯一拿得出手的“民族之光”,冢原卜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武士所学无他法, 唯不惧死是天机”,从这里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武士道精神”即“死亡哲学”,而“武士道精神”最大的一个标志性行为即是“剖腹”或“切腹”。

在影视作品之中,经常出现日本人因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孽,而选择剖腹自杀,不过,影视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剖腹”与日本人真实的“剖腹”又不尽相同,因为,单纯以刀剖腹并不会立刻致死,至少还能活6小时才会毙命,这还是时间最短的情况,时间最长的话,剖腹人甚至可以生存72小时,才会血尽而亡。既然“破腹”如此遭罪,为何日本人还醉心于此种方式呢?

“不纯粹”的剖腹

日本人虽然热衷于“剖腹”的形式,但是在执行“剖腹”的时候却未必是“纯粹”的剖腹,毕竟这样长时间的流血折磨,不是他们选择“剖腹”的初衷。日本人之所以选择“剖腹”,正是因为“剖腹”不是一种快速致命的首选,一些在战场“剖腹” 的人,认为这样做才能认为他们是自杀,而非他杀,以此来证明自己“战死”的清白。

“剖腹”不是单纯的为了“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在“死”面前的勇敢和坚决。“剖腹”导致死亡不是最好的选择,日本人“剖腹”的意义,仪式感远远要大于“致死”。从“剖腹”这种形式中获得最后的满足感,才是日本人想要的东西,至于“剖腹”长时间流血的折磨,他们自然不愿意“享受”,于是,在他们“剖腹”仪式之后,还要来一点其他的“内容”。

这种“内容”包含两种,一种是自身行为,即在剖腹之后,为了不受到“折磨”,他们通常会“补刀”,例如:割破咽喉、刺穿心脏等等;另一种则是来自外界力量,找一个人陪在身边,在自己完成“剖腹”动作之后,为了避免痛苦,这个人就会用事先准备好的武士刀将其头颅斩下,通常这个人被称为“介错人”。

“介错人”一般都是由“剖腹人”的亲属来担当,因为一般需要“剖腹”的人都是戴罪之人,为了避免当众斩刑的羞辱,才会被允许在家中“剖腹”,这个环境之下,亲属是避免家丑外传的最佳选择。

如果,武士或者近现代军人是在战争失败后,得到了敌人的宽容,允许他们进行“剖腹”自尽,这种情况下由地方军官担任“介错人”的情况,在战败之人眼中,这是一种“荣誉”。

通过“剖腹”后补刀和介错人的加入,日本人的“剖腹”已经不是“纯粹的剖腹”行为,他们通常在进行“剖腹”仪式后,会避免痛苦选择直接毙命。

“腹”的意义

既然“剖腹”之后还要进行致命补刀,为何多次一举,不直接来个痛快呢?这就要从日本人眼中的“腹”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在日本人眼中,“腹”的意义与我国截然不同,这一点我们从一些词汇之中就能够有所得。日本表达很多的意思就会提到“腹”,比如“腹黑”,表达的是一种口蜜腹剑的含义,而这种意思在我国用两个字通常表达为“心黑”;比如“立腹”,表达的是一种愤怒的状态,而怒火正是来自于“腹”,日本对“愤怒至极”的表达为“腹が煮える”,意思为“腹”如火煮,这怒火依然来自于“腹”。而中国的汉字“怒”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是这怒火却是发自于“心”,与日本的意义并不相同。还有“腹秽” , 指人品质不良;“腹合”指同心协力等。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文字的使用,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腹”的概念,类似于我国对于“心”的概念,而“心”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无论是道、经、德、仁或是兵、权、战等等都发乎于“心”。从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腹”对于日本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古代时期的日本,以大腹便便为美。产生这样的审美观,主要是“腹”在古代日本,除了有一些斗力的实际作用外,还代表着着情感、思想、勇气、意志、心等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发展到今天,日本人虽然不再以大腹便便为美,但是从日本的相扑运动来看,对于“大腹”文化,日本人还是有丰富的情感和喜爱。

“腹”对于日本来说,从古至今都极为重要,日本的“肚子文化”几乎是世界独有,所以,“腹”对日本人有着不同于任何部位的特殊意义。

“剖腹”的重要性

日本人崇尚自杀行为,尤其是日本的武士和近代军人,对“剖腹”形式的自杀几乎到了癫狂的地步,他们认为“剖腹”可以让“自杀”变得高尚起来,让名誉和尊严得到最后的守护。

新渡户稻造谈到日本的剖腹自杀时说:“在我国民心中 , 这种死的方式会联想到最高尚的行为及最动人的哀情的实际例子了。”

在日本人的眼中,腹部有别于其他身体部位,因为腹部之中充满了灵魂和爱。

当日本人因为自己所犯的罪过需要自裁谢罪之时,他们会选择“剖腹”自尽,因为日本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在死前释放灵魂,让污秽变得洁净,可以没有遗憾的去转世。

又如《武士道》中记载,“武士道即对自己的良心要负起`耻' 的责任” 。 即战败当“知耻”,选择“剖腹”自尽谢罪,乃是最崇高的武士道精神。这种日本“武士道精神”,在二战中被“军国主义”无限的放大,甚至在军规之中直接规定,日本士兵应该在必要时选择自杀,生不受虏囚之苦,死不留罪过之污名。

“生きて虜囚 の辱 を受けず、死して罪禍の污名を殘すこと勿 れ”《战阵训》本训二第八款“惜名”

日本剖腹自尽的人中,也不全是饮罪而亡,也有心怀百姓的好官位列其中。

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此时的日本战乱不断,因为战败选择剖腹自尽的武士更是不计其数。但是,此时的武士自尽与其他时代的剖腹自尽本质上又有一点区别。战国时代的一部分武士,是一城的长官,他们选择剖腹自尽,除了为了满足对死亡的升华,对灵魂的洁净之外,还有一个最实际的作用,那就是用自己的一死,换全城军民免于被屠杀的厄运。

清水宗治就是这样一位武士。在1582年6月的一天,清水宗治率领高松城全城将士与织田氏顽抗,面对织田信长大军的进攻,清水宗治面无惧色,视死如归,但是勇气终究无法改变战局,清水宗治看清形势,在城破之前,选择以一己之命,换取全城将士性命。

当时的清水宗治带着几位忠心部下,乘小船出城,同时口中高喊:“以自己性命拯救城中将士,没什么可惜!”随后,在清水宗治的带头之下,几人当众切腹,虽然他们是败军之将,但是此举却让双方将士忍不住流泪。可见,在日本人眼中,“剖腹”可为自洁、可为道德升华,在特定的场景,亦可成为撼人心魄的“壮举”,令所有日本人动容。

清水宗治率其兄及几名部属乘小 舟划出城门 , 高声唱曰:“舍己性命以救城中将士, 何足惜 哉? 浮世一生, 今终越度, 武士之名, 永留高松之苔 !”结语

日本的“肚子文化”源远流长,以“剖腹”归天为荣,乃是日本“知耻”的最高境界。古代“剖腹”以武士为主,或饮罪剖腹以求自洁、或大义剖腹以换将士得存;近现代以“剖腹”以日本军人为主,他们深受“军国主义”影响,选择“剖腹”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失败”,“战败即罪”,甚至列条例于军规,令人不寒而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