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照片最后会去哪儿

手机里的照片最后会去哪儿

00:00
04:46

浙江嘉兴的汪先生,存有亡妻两百多张照片的手机丢了,通过拨打电话和查看监控无果后,汪先生伤心欲绝,掩面痛哭。好在后来求助民警,手机找到了,并将其最重要的照片刻进了光盘里,汪先生再次激动落泪。

现在,很多人都使用手机拍照,手机成了人们的“随身照相馆”,但手机容易丢,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伴随手机一起丢失的照片,也会逐渐消失于记忆中,即便多数人不会因此失声痛哭,但多少都会心存遗憾,毕竟有些重要时刻留下的照片纪念,是没法补拍的。

使用智能手机十多年来,单反相机、卡片相机似乎有逐渐被淘汰的趋势。我现在已经想不起,上一次使用手机之外的设备拍照片,是什么时候。当然,作为一个有着良好“存档”习惯的人,每当手机相册临近存满时,我都会分别复制到电脑与硬盘中“一式两份”存储后再删除。这么多年来,已经存满两个硬盘。

两个存满手机照片的硬盘,静静地躺在储物箱里,虽然不至于落尘,但确实已经许久没有打开翻看了。保守估计,里面存储的照片与短视频,多达几万张(条),想想都头大,这要是想一次看完,估计没个几天几夜完不成。

前不久,想要找些孩子的校园生活照片,翻腾了一个多小时,头昏脑胀之后,才找到几张较为满意的,这更削弱了我以后打开硬盘翻照片的欲望。难不成,这些来自手机相册的照片,只能当作数字资料储存起来?

我一直爱拍照片。在胶卷时代,拥有的第一台相机,是国产品牌的入门级产品。使用胶卷相机拍摄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舍不得按下快门,一卷胶卷能拍36张照片,装卷和拍摄手艺高超的人,可以拍出40张照片。

使用胶卷相机拍摄,心里是要默念着数字按快门的,要分配、计划着使用,不能等到特别值得拍的场景到来时,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可用了。不像手机,一个画面一高兴可以拍几次、十几次,然后再费神地去挑选、调色。

依赖上手机拍照后,发现自己的摄影水平下降了。想想也是,胶卷相机拍照,要反复寻找角度,比照光线,观察景深与人物状态,等到一切俱佳时才“咔嚓”一下按下按钮。智能手机不需要这么麻烦,都自动给你调好,只需要拇指动动,就能一直连拍下去。

然而,越是对摄影水平不自信,就越想要多拍一点。最后不由感慨,还是胶卷时代出的照片有味道。据说,一些早期的数码相机又翻红了,因为像素不高、调色单调,反而有了胶片的味道。

早年胶卷相机拍摄的照片,都存放到了影集里。这些影集摞在一起,厚厚的得有一两米高,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会从中挑几册出来,翻着看。影集的好处是,翻看起来不费眼睛,泛黄的册页与照片,也镀上了岁月的痕迹,看上去很有质感。

为了延续胶卷照片与影集所制造的美感,有几年,我会定期从手机相册中,精选出一些好照片,用家里的打印机打印出来。

打印好后,用网上买来的相框装裱好,挂在过道墙上、客厅背墙上,摆在书桌上,一眼看过去,就能直观地回到照片拍摄时的场景里,很是方便。在家中无聊的时候,我就时常在这些照片墙前站一会,可以平复心情。

现在拍照的机会少了,拍照的热情也低了,好处就是逐渐恢复了以前的拍照经验——不值得拍的,坚决不打开手机拍,值得拍的会仔细地去观察和体会,慎重地拍下来,绝不盲目地连续按压拍摄按钮。

我发现,这种带有点仪式感与郑重心情的手机拍摄,让电子照片仿佛多了点意味与价值。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把手机相册整理一遍,删掉不满意的,只留下值得保存的——我得给自己的第三块硬盘,多留一些储存空间。

(原题为《手机里的照片最后会去哪儿》 作者 韩浩月 来源 澎湃新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