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读|176:知者不博

成语解读|176:知者不博

00:00
20:51

【出处】第八十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语义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卖弄自己的博学,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往往只懂知识不懂智慧,只在乎自己的表达却不懂别人的感受也许,这样做能够满足自己的表达欲,但自己却丧失了一种感受力,再也感受不到别人那内心的厌恶,也看不见表情上的不屑。历史上有这样一种流行的劝诫:莫要因为知识方面的博学而忽视了人心的常识。凡是卖弄自己博学的,往往就会忽视对方人心的真正需求。这种对博学的卖弄,实际上是将众人当成傻瓜般的听众。在客观结果上,傻瓜般的听众可以给那个卖弄者的惩罚就是:你说的再多,也都是废话。

寓意

博学,更多说的是知识的广度与总量,并不能等同于真正的智慧因为,人类的知识面临着一个“天花板”:所有知识都是人的有限认识能力对无限世界的有限认知结果。在这一前提下,即使是再博学,也依然在有限性的圈子里。当然,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方面,知识是有用的,尤其当知识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检验变成自己的能力并产生预期的结果时,这种知识与实践反复碰撞中产生出来的那种能量就成了人间的智慧。当然,这还只是就人间而言,如果再高一点,那就必须冲破那个“天花板”,就是让人的心、主观系统与天地万物的规律接通,与万物成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人世间,真正的博学,是在自己的知识库中迅速找出能为对方提供益处的知识,而不是借机一股脑的倾倒出自己的众多知识。总之,我们要明白,别人都是关注自己的,都关注你对他是否有价值,没有多少人肯花心思长时间对你的博学给与真诚地赞赏。

素描

从人类历史与现实上看,知识与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可以分成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没有文化知识的。当然,没有文化,活得就很粗糙。即使是很有能力的,但因为缺乏足够的知识,也最多成为草莽英雄。小打小闹他们似乎还可以,但无法看清大局和趋势,更无法驾驭大的格局。因此,对于这一类人来说,小打小闹,中打中闹,似乎还能成一些气候。但是,一旦进入到更大的事业中的时候,他们的短板就会成为他们的死穴,最终的结局往往并不看好。没有文化的人中,也有能成就大事的,他们多半是那种奋斗中勤奋学习并能让自己连续提升的人,因为学习因而使得他们变得心胸宽广、能够善用人才,并且能够善于纳谏。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从一个文盲通过拼命学习而成为拥有知识的人,历史上是少之又少啊!毫无疑问,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往往跟他从事的工作和人生的成就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文化的人,多半都在从事体力劳动。相对而言,生活质量也偏低。

第二种情况是,学习了一些知识,闯荡了很多地方,见多识广,于是成就了他们在某个方面的社会精英地位。

第三种情况是天赋极佳的天才级人物。他们往往在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某种天赋异禀的特征,若是还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他们往往会成为那个时代的天才级的人物,就是人们所说的才子。很值得人深思的是,这些才华横溢的才子们,往往在走向社会之后,会遭遇很多的磨难,甚至可能一无所成,还有的会遭遇命运的悲惨下场。在这方面,有两个历史人物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是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的程度让很多人仰慕甚至绝望,但他本人最终的命运却是凄惨的。另一个就是大诗人苏轼,也是一个天才级的人物,但在从政的过程中遭遇了挫折。有趣的是,他的生命却由此发生了转折。他由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转成了一个中华文化的修道者,最终得以善终。

第四种情况是,他们那个时代十分博学的人,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海外留学。但在他们的博学中出现了一种“知识主义”的倾向,这样的人学了很多知识,张嘴流出来的也都是知识,但面对具体、复杂、变化的实际问题时,很容易走到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路上,只知死搬硬套现成的知识,却不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很显然,知识没有变成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变成了他们头脑的一种桎梏。在没有知识的人面前,他们是专家级的人物。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时,他们却成了弱智的人。在这一类现象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现在的专业教育体制下,学习了某个专业的知识毕业的人,一旦走入社会处理整体性的问题时,他们知识结构的残缺就会成为致命的短板:他们用专业知识思考着他们懂得的部分,但在他们的专业知识之外的领域,却成了他们的盲区最要命的是:他们看不见自己的盲区,等他们走进自己的盲区时,还不知道已经进入了盲区,依然在用狭隘专业的角度去评说或者判断超出他的专业能力的和整体性的问题。这也进一步证明,在人类的知识之上,似乎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智慧。但这些有很多知识的人,却往往很难领悟到那样一个知识之上的存在。这一点,也是那些口若悬河的专家,议国家政治的社会公知,拥有很多知识却无法过好自己的生活,读了许多哲学著作却又无法与人和谐相处,写了很多书但却无法做成人生中像样的事情的人,要特别警惕,要深刻反思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尤其要反思这样的四个基本问题:如何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如何从专业知识升级到人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如何超越既有知识进而获得无上智慧

在现代社会当中,既拥有丰富的知识,又具有广博的见识和卓越能力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甚至有的人可以做出很宏大的事业。在他们受到万众瞩目甚至是崇拜之时,真正的危机时刻也就到来了。我们看到了很多所谓的成功者,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轰然陨落。按常理说,他们的知识、能力见识都已经超过了很多人,但最终为何还会遭遇那样的命运呢?很显然,在知识、能力和见识之上,似乎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存在。那就是由“自我修为”和“审时度势”两个力量所组成的“功夫”。

第五种情况是,他们阅历丰富又善于总结,他们知识丰富又能转化成能力,他们博览群书又善于结合实际,关键是他们在实践的不断证明与总结中还能够创造新的知识与思想。这一类的人,就远远不是天才或者一般的专家所能相比的,当然,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在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是这个方面的典型代表。他是农民出身,但他既能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又能够超越普通人的狭隘。他是知识分子,但是他又超越了知识分子的书生气。他是政治家,但他又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政治家的权谋。他是天才级的领袖,但他超越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天赋异禀的天才们。他是在现实复杂问题面前卓越的实践家,但他超越了众多实践中的人,因为他在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思想门派,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可以这样说,毛主席是人类近代史上特别值得研究的一个经典的案例。

此看来,博学是要的,但博学也是相对的,唯有不断地学习和突破自我,让博学成为一个动态的、鲜活的、持续成长的能力,并这样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练就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正、完善、总结和提高,直至发展出超越既有知识的新的知识与思想体系,这才是人生的真智慧、大智慧

真言

知道的多和具备做成事的能力,这完全是两回事。不要把给孩子讲见闻时产生的优越感变成自己人生中的实力感,否则,就走入了幻觉,就会自欺欺人。要练就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将专业知识升级为综合知识,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知识,在知识之上去领悟无限的智慧。这才是知识、能力和智慧的逻辑。

自省

大学毕业,或者出国留学,在没有这些经历的人那里确实有一种优越感。但真正的人生还是实打实的,没有多少人只是在乎你懂多少或者会说什么,人们在乎的是你能做成什么。当你做成了别人做不成的事情时,你所说的话就会有人愿意聆听,甚至当成他自己重要的借鉴,经历过实践检验成功做法与说法,甚至可能进入教科书,或者进入历史

回想一下,在自己只是学习了书本知识的阶段,存在着三种错误的状态:一是在没有专业知识的人面前表现的有些傲慢。二是运用专业知识时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在进一步学习既有知识之外的知识方面动力不足。对于这些问题,自己在当时的状态下是很难做出深刻认识的。也算是时事造化吧,在后续的人生历程中,跨出了自己上大学时学习的第一个专业,连续不断的进入了不同的专业领域,才真正明白一个道理:专业知识是被人类人为肢解的整体知识的一部分,是没有办法对整体性的事物做出整体性的认知的。只要知识停留在专业知识的残缺阶段,个人的努力往往并不能够真正的奏效。同时,在一位朋友的启发下,知道了光是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行验证、修正与完善,当然,也常常会推翻过去的认识。于是,在几十年不断进行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的体会到“知识转化成能力、有限知识不断自我突破、从知识升级到智慧”的美妙感觉。随着所学多学科专业知识相互之间的融合和它们之间自动的、有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中华文化中像老子这样的圣人智慧的引领,开始了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的历程,开始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在人类知识之上的那样一个客观规律和智慧的存在。在这样的历程中,可谓收获良多,知识,能力和智慧也变得日益丰满。

成语是文化的基因,道家是醒世的智慧。

心中装进智慧成语,灵魂就会觉醒放光。

我们一起记住道德经成语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让我们在老子的提示下从知识走向能力,从专业知识走向综合知识,从既有知识走向新的知识的创造,再到超越知识,去探索那个知识之上的智慧的存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45702222

    立于增长不立于积多

  • 听友345702222

    通识教育是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