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传》:从晚清到现在近百年间,研究王安石变法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王安石传》:从晚清到现在近百年间,研究王安石变法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00:00
34:32

从晚清到现在近百年间,研究王安石变法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驳斥历史中污蔑,丑化王安石的骂名,还原王安石真实面目。梁启超系统地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主张,并针对王安石在历史上承担的诸多骂名,一一分析、驳斥,为王安石正名的同时,也勾勒出一个真实的王安石。


一、北宋为什么会发生王安石变法?


1.北宋内忧外患,需要变法。


北宋内部的两个问题,主要是军队数量过多且战斗力弱、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第一、军队数量过多且战斗力弱。


为了防止北宋出现五代时那样的军阀割据,北宋实行募兵制,招募大量百姓入伍。军队的数量从立国时的20万,到80年后的宋仁宗时代,已经增长到了120多万。


而且大部分军队都留在开封周围,只派部分军队守卫边疆。导致大量士兵不在边关,警惕性差,整日不好好训练。各地的驻军和将领又不断调换,互相之间不熟悉,指挥作战不能如臂使指,导致军队整体战斗力弱,在对辽国和西夏的作战中,都败多胜少。


第二、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为了养活百万军队,军费开支就大,每年要消耗朝廷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还有每年给官员的俸禄、给宗室成员的赏赐、宫廷的花费、给辽和西夏的岁币等等。这些开支加起来,导致到王安石执政前,北宋的财政收入一直是入不敷出。


第三、北宋外有辽国,西夏的威胁。


北宋北面有辽国,西北有西夏,虽然北宋每年给与岁币求和,但对方还是不时来骚扰、恐吓北宋。


国家积贫积弱,北宋君臣意识到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变法图强。宋仁宗时实行了庆历新政,最终失败。

宋神宗想变法,老臣不支持。


公元1067年,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他为北宋积贫积弱,每年要向辽和西夏送岁币求和平的局面感到羞耻,决心要改革图强,富国强兵。


也许是经历过失败的庆历新政,当时的元老重臣,如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琦、文彦博等人,都对宋神宗改革的想法很不支持。


3.王安石有变法愿望和系统的变法方案,君臣一拍即合。


朝中老臣们不支持,宋神宗想到了在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做官的王安石。

王安石也是一位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老臣,在宋仁宗时,他就上过阐述改革措施的奏折,没有被宋仁宗采纳。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地方官,并在自己做官的地方试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效果良好。


王安石进京后,君臣二人一拍即合,于公元1069年,也就是熙宁二年,开始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效果如何?他又为何会背负骂名?


1.变法是为了改善民生,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改革。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朝廷也不能只管变法,不顾百姓死活,王安石在设计他的变法措施时,把改善民生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联系起来,这是他变法的三个目的。


2.为了富国,王安石实施了裁减开支、青苗法等措施,背负了为国敛财的骂名。


第一、裁减国家开支费用。

王安石梳理出包括给官员的俸禄、朝廷祭祀费用等必要的朝廷开支,把给宫廷的奢侈花费、给宗室的赏赐等其他没有必要的支出都裁减了,朝廷每年的支出一下子减少了五分之二。

实施青苗法等变法措施,实现了富国的目标。


为了方便百姓发展生产,又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王安石实行了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实现了富国的目标。


《宋史》中说:“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改善民生的目标没有实现,王安石背负了为国敛财的骂名。


在改善民生方面,变法的结果,不如人意。比如青苗法,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欺上瞒下,强行摊派,严重骚扰了百姓。这是王安石原来没有预料到的。


而且因为推行变法,王安石还背负了与民争利,为国敛财的骂名。


在梁启超看来,朝中那些骂王安石,反对变法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多是豪强富户出身,青苗法等变法措施实施了,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兼并百姓的土地了,所以给王安石扣上了与民争利,为国敛财的帽子。


为了强兵,王安石实施了裁撤军队,置将法等措施,背负了穷兵黩武的骂名。

逐年裁撤军队。


王安石从变法时开始,对军队进行逐年裁撤,到宋神宗去世,变法结束时,军队数量在60万左右,大约是变法前的一半,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


为了强兵,实施置将法等措施,北宋军队取得一系列战役胜利。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实施了置将法和保甲法。


置将法里的“将”是指设置在北宋全国各地,可以长期驻军的军队建制,又各自配置了专门的将领,带领士兵训练,这样士兵和将领之间彼此熟悉,配合默契,一有战事,马上就能出征。保甲法,就是朝廷把乡村的百姓,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作为军事后备力量。


经过这些军事改革,北宋军队战斗力有所提升,取得熙河开边的胜利,打败了安南入侵,平定了西南苗族作乱,一改过去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王安石背负了穷兵黩武的骂名。


南宋建立后,王安石变法被视为北宋灭亡的原因,王安石被指责在在变法期间穷兵黩武,对内对外不断的用兵。


梁启超认为这些指责的人,根本不了解王安石奉行的军事政策和当时的军事形势。


王安石实施裁军,并不代表他奉行的是退缩的军事政策,他是为了练出能战的精兵。当时北宋进行熙河开边,是为了建立围攻西夏的军事优势,并不是主动挑衅,而是形势使然,打败安南入侵,平定西南地区苗族作乱,也是一样的道理,北宋都是迫不得已才用兵。


王安石改革科举,背负了制造异端邪说、蛊惑人心的骂名。


为了选拔人才,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规定科举不再考诗词歌赋,增加了与时政有关的策论和对儒家经典经义的考核内容。对于儒家经典的阅读,王安石主张读书求学,不是为了寻章摘句,撰写文章,而是为了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他的主张成为当时的官方学说。


科举改革为国家和变法选拔了人才,也让变法得以顺利推行。北宋末年和南宋时的理学家,却指责王安石制造异端邪说、蛊惑人心。


在梁启超看来,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标榜自家学说才是孔子正统,对理学之外的学说,都加以排斥,其实是想取而代之。最终程朱理学成功上位,并在后继的元明清朝代,都是官方支持的学说。


因为主持变法,王安石背负了爱用小人的骂名。


这个骂名的证据:朝中反对变法的老臣都被王安石驱逐;王安石任用了吕惠卿、曾布、章惇这些被《宋史》列入了奸臣行列里的人;王安石任用了宋徽宗时的奸相蔡京。


梁启超承认王安石在变法中任用了一些小人,可他并不认为王安石喜欢任用小人。


那些老臣都不是王安石故意贬斥的,是他们自己主动要求外出做官,或者辞职回家的。


吕惠卿的确是小人,曾布、章惇只是因为支持王安石变法,才被对待王安石态度不公正的《宋史》列入奸臣行列,王安石也任用过苏辙、程颢这些君子。王安石任用的人,一半以上的人,可以被称为贤才,只有十之二三是小人。


蔡京是司马光提拔和重用的,与王安石无关。他做宰相时,推崇王安石,实施了一些变法措施,是为了赢取徽宗欢心,掌控朝政,他的变法跟王安石变法不是一回事。


三、真正的王安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1.文章和道德都很优秀。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身又是一位政治家和学问深厚的学者,见识不凡,文风跟其他七位有所不同。

写议论文时,他论事说理,文辞犀利,有楞有角,每篇文章写出来,都让人感觉到文字背后的气势。写记叙文时,他用词朴实精辟,行文迂回曲折。

王安石本人孝顺,又生性淡泊,不在意钱财富贵,生活简朴。

变法为国,孤独不为人知。

王安石为了变法,下了巨大的勇气和决心,面对变法后的巨大阻力,异常孤独,几乎把自己置于整个朝堂的对立面,但依然要一往无前。幸亏还有宋神宗背后的支持,变法才得以推行。

可见他有强大的家国责任感,有非凡的治国理政才能,有不畏艰难的改革勇气和魄力,一心为国为民。

把上面这些拼凑起来,就是一个真实的王安石。



书           名:王安石传

作           者:梁启超

主    讲   人:流浪诗人

主讲人简介:国有大型企业运营,多平台撰稿人

主           播:石头说话2017

策 划  编 辑:左宓

总    编    辑:徐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anQin

    之前不了解王安石,但从他文章和做人当中感觉他是君子。听了梁公写的文章,终于了解了!王荆公了不起,勇气魄力胆识超人!

  • 破茧成蝶L

    喜欢听这些的人,我们应该是一类的

  • 至诚木木心

    王安石'变法本来就是在瞎搞

  • 百戰歸來再讀書

    阳痿的赵构没有资格评论王安石!

  • 婷姐99

    学习了

    婷姐99 回复 @婷姐99: 太棒了

  • 苏湖东以东

    看来我真是误解王安石了

  • 贺兰山岩羊

    好听

  • 泥泥小仙鸟

    好听

  • 听友420925679

    不错

  • 霸無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