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毛主席资助一流浪汉,10年后他成作家,并把主席写进小说

1919年,毛主席资助一流浪汉,10年后他成作家,并把主席写进小说

00:00
14:23

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广交朋友。在他的朋友中,既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也有普普通通的群众,浙江的许志行就是他众多普通群众朋友中的一个。

许志行,原名潘祖生,1901年出生于江苏吴县,7岁时随父母迁居浙江海宁,父亲在县里开了一家杂货店,但因为经营不善,家境逐渐衰落。在他11岁那年,母亲竟不堪忍受贫穷而自缢身亡,父亲无法照顾他,便让他入赘到一家姓许的商人家,从此他改名叫许志行。

但在旧社会时,上门女婿并不好当。许志行14岁时,许家让他辍学去当学徒,但他却一心想读书,曾先后两次逃回家中,这让他的养父母十分恼火,于是把他送到了离家很远的湖南长沙,去一个五金玻璃店当学徒。

不久以后,“五四运动”爆发,许志行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再次从店里逃了出来,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一直沿铁路线徒步到了汉口,十分狼狈。

在汉口的一家旅馆里,许志行碰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当时正组织湖南人民进行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要上北京去请愿,正好在这家旅馆住宿。

毛泽东见许志行头发蓬松、衣衫褴褛,便上前去关切地询问他:“小伢子,你叫啥名字,从么子地方来?要到么子地方去?”

“我叫许志行,是从长沙逃出来的……”

毛泽东又问:“说给我听听,为啥要逃?”

许志行于是把自己的事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很同情他,并安慰他说:“小许,别难过,小小年纪,流浪在外总不是一回事,我想办法帮你回吴江老家。”

但许志行却说:“我是不能回家了,最好帮助我介绍一个工作。”

毛泽东告诉他:“我出门在外无熟人,要找事做很不容易,你先回家去,待我赴北京办完事后,再想办法帮助你出来读书。”

许志行被毛泽东的真诚所感动,于是把自己的地址告诉了他,毛泽东便替许志行买了一张火车票,帮助他回到了浙江老家。

许志行回到浙江后,很快就收到了毛泽东从北京写给他的一封信,毛泽东不仅继续安慰鼓励他,还寄给他《新生活》、《新青年》和《星期评论》等进步报刊和宣传新文化的小册子,许志行看了以后,大开眼界,想读书的心越发急切了。

驱张运动胜利后,毛泽东于1921年返回长沙,担任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主事,他还自己筹款,创办了一个“成年失学补习班”,专门给一些小学失学后又想升中学的人补习功课。

此时毛泽东又想到了许志行,他给许志行写信,让他来补习班读书,一切费用由他负担,许志行马上来到了长沙。当时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在补习班的高级部补习功课,小弟毛泽覃则在小学部的六年级读书,许志行和他们一见如故,很快便亲如兄弟了。

毛泽东每周给毛泽民、毛泽覃、许志行上一次公民课,给他们讲述中国的历史和一些民族英雄的事迹,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每到寒假和暑假,许志行就和毛泽民、毛泽覃一起回韶山,在毛泽东家里的阁楼上温习功课。

毛泽东还经常指导许志行写作文,他十分重视题材的选择,强调写文章要为现实斗争服务。毛泽东特别推崇鲁迅的文章,他把鲁迅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小说《故乡》编进了补习班的教材里。

毛泽东的教学培养了许志行对鲁迅作品的喜好,也强化了他的斗争精神,他曾说:“跟鲁迅相比,周作人不是什么大师。中国文人大多重风骨,讲气节,周作人却是个软骨头。”

后来许志行针对当地封建迷信比较严重的情况,写了一篇名为《靠菩萨的结果》的文章,用事实说明了求神拜佛是没有作用的,毛泽东对此大加赞赏,并鼓励他投稿,最后这篇文章发表在了何叔衡主编的《通俗日报》上。

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后,杨开慧也把许志行当作自己的弟弟看,许志行曾动情地回忆说:

“杨开慧待我非常好,很同情我失学失业的经历,鼓励我用功读书,她是个随和而善良的人。到那里去,有时会看到毛主席,杨开慧和几个朋友在家打麻将,毛主席赢了牌就会很高兴,反之,输了就很激动。这也是毛泽东的性格的真实反映。”

1922年,毛泽东亲自介绍许志行和两个弟弟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许志行在长沙读了一年多书,他本想报考湖南省立师范学校,但因该校只招收本省人,所以未能如愿。

毛泽东就建议他报考浙江省立师范学校,并对他说:“求学问不一定选择地方,选择学校,只要有真心,便是什么地方都可以。”

不久,在毛泽东的关怀帮助下,许志行返回浙江,果然考进了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许志行上学期间买书和零用的钱,大部分仍由毛泽东接济。为了不辜负毛泽东的恩情,许志行治学刻苦勤奋,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受国文教师俞平伯先生的赞赏。在俞平伯的介绍下,他的一些作品陆续被介绍到上海的《小说月报》发表。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许志行利用暑假到上海参加反帝运动,上海总工会派他到杨浦一家纱厂工会工作。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到学校后,他又在学校闹革命,这年寒假,他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1926年春,毛泽东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知道许志行被学校开除的消息后,便邀请他来到了广州,在他领导下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并担任交通局助理,负责对上海方面的联系工作。他在这里陆续结识了沈雁冰、冯雪峰、宋云彬、许杰等浙江的革命作家。

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许志行与党组织和毛泽东失去了联系,以后的几十年,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厦门集美中学、汕头友联中学、河北定县铁路员工子弟学校、温州浙江第十中学等任教。

1929年3月,许志行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孤坟》,内收《孤坟》、《师弟》、《被弃的》、《阿虎》、《一个青年》、《别长沙的一天》、《伊》等七篇作品。

其中《别长沙的一天》中的M先生,写的就是在长沙一师附小教书的毛泽东。这篇小说实是写作者与毛泽东长沙惜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曾被茅盾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

1949年,正在上海教书的许志行得知毛泽东已经从西柏坡到了北京以后,非常激动,马上给他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自己这20多年来的情况。当时上海还没有解放,许志行此举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毛泽东收到回信以后,非常高兴,也给许志行写了一封回信,但遗憾的是,这封信在半路遗失了。

上海解放以后,许志行再次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这次他在1949年10月25日收到了毛泽东的回信,毛泽东在信中说:

“你在上海教书甚好,教书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不荒废课业,不要来京。如遇假期,可以来京一游,看一看仍回去教书。”

此后许志行经常和毛泽东进行通信,毛泽东还邀请他到北戴河避暑。1957年6月21日,许志行乘火车来到了北京,并在第二天晚上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直接走上前,一把抱住了他的肩膀,并说:“志行兄,我们见面太晚了!太晚了!”

许志行望着满书架的书,不禁感慨说:“毛主席,您还是那样喜欢书!”

毛泽东笑着说:“不要叫主席啰!还是叫我润之,或者叫毛泽东吧!”

晚上毛泽东请许志行吃饭,菜很简单,是炒青椒、韭菜炒肉丝、番茄炒蛋、红烧肉,其中这盘红烧肉是因为许志行来了特地加的。毛泽东让许志行不要客气,并亲自为他夹菜。

当晚毛泽东和许志行彻夜长谈,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正是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相互衔接的微妙时期。毛泽东也很想知道外面的情况,正好许志行也想回韶山看看,于是毛泽东给他买好了车票,又从稿费里拿出500元给他当路费,还专门给韶山乡人民委员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许志行先生是我的朋友,他现在是上海学校的教师。他在几十年前曾在湖南读书,并且到韶山住过一个暑期。他现在到你们那里来看看,请你们以朋友的态度接待他,告诉他一些事情。

许志行在韶山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他回想起以前的往事,不胜感慨。他还专门看望了杨开慧的母亲,当时老太太已经83岁了,听觉、视觉和说话能力已经迟钝不堪,但还是微笑着向他点头。

1964年,许志行因患中风,随即从上海师范学院退休。

“文革”时期,许志行也遭到冲击。一群红卫兵冲到他家里,准备抓他出去批斗,许志行在慌乱之中,拿出了毛泽东给自己写的十几封信,红卫兵一看信上竟是他们熟悉的“毛体字”,全被吓傻了,再也不敢找他麻烦了。

1976年,瘫痪在床的许志行听到毛泽东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说:“我很想再握握毛主席的手!”

1983年10月11日,许志行病逝,享年82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书养生吧

    简单说两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