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之道】《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说话看性格(上)

【说话之道】《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说话看性格(上)

00:00
23:56

第一课

《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说话看性格(上篇)

大家好,欢迎来到《古文观止》,我是邵鑫。今天我们开始读《古文观止》的第一篇,名字叫《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其实我们在很多的古文选本当中都会看到,而且往往都是第一篇。这篇文章太有名了,我记得自己当年上北大的时候,在中文系的第一课学的就是这篇文章。

当然,我那一课留下了一个很痛苦的记忆,不是说这个文章不好,而是那个教室太挤。我第一次在大学里边上课,还以为像高中那样,大家的座位都是安排好的,你按时去就完了。

当我踩着铃声进去的时候,那个教室已经挤得乌泱乌泱的,都坐不下人了。我还记得当时教我们的那个老教授是一个返聘的老教授,他很厉害,我们古代汉语的课本都是他编的,就是蒋绍愚老师。

当时我进去的时候发现,那个五十多人的教室里边挤了大概一百来人,所以我只能在一个犄角旮旯里头站着听完了一节课。

而且蒋老师是南方人,说话带着一些南方口音,我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接触,也听不太懂。所以那节课我听得非常痛苦,最后两个小时的课听完了之后,我是被人扶出去的。

我们当时讲的就是《古文观止》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痛苦的记忆,导致我一直以来对这篇文章有点抵触,我觉得听不懂。包括我后来自己读,第一遍读的时候,也觉得好像没有太大的意思。

但是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篇文章怎么能这么经典,因为每次有一个古文选本,第一篇总是它。后来我就下了功夫,专门去研究一下,一研究不得了,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很难找到能够超越这篇文章的作品。

而且这篇文章也是我们今天能找到的中国古代的第一篇长故事。这个故事在《左传》当中是第一篇长故事,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叫《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名字其实很好解释,“郑伯”就是哥哥,“段”是他弟弟的名字,“鄢”是个地方。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哥哥在“鄢”这个地方把弟弟“段”打败了。

“克”这个字就有点意思了,因为“克”一般情况下,不是用来说平时两个孩子小打小闹,或者今天我打你一下,明天你踹我一脚,这种不能叫“克”。“克”一般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这种攻伐战,甚至灭国战,我们叫“克”。

也就是说,这个哥哥(郑庄公)打弟弟(共叔段)是往死里打,一点不留情。那么这里边问题就来了,这哥哥弟弟到底有什么矛盾,哥哥要这么个收拾弟弟法?包括我们会发现说,这个哥哥跟弟弟是不是不是亲哥俩呢?也不是,他们就是亲哥俩,爸爸也是一样的,妈妈也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左传》当中的第一个故事,包括被各种经典的古文选本选出来的第一个故事,要讲一个哥哥(郑庄公)往死里打弟弟(共叔段)的故事?这就是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其实你有时候去发现古代的作品,中国的作品,是特别讲究排序的,往往放在第一位上的第一篇是特别重要的,特别有讲究的。我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诗经》里面的第一篇。

《诗经》的第一篇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什么呢?讲求偶的,讲谈恋爱的。

那大家会觉得很奇怪,《诗经》里面第一篇干吗讲这个?因为这是中国古代人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想要正天下的民风,先要正家风,先要正夫妇之德。你先学会正确地去谈恋爱,你再说怎么把你的家庭搞好,你再说怎么把你的国治理好,我们叫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

其实家族的概念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西方他们不是这样的,但是中国是的。所以你会发现《诗经》当中的第一篇,讲的是夫妻的事,然后《左传》当中的第一个长故事,讲的是兄弟的事。

事实上,如果我们多去读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尤其是像在春秋这样的一个时期,这样的一个乱世当中,绝大多数的乱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家里来的,往往就是这么两个大问题:第一个叫夫妇失德,老公跟老婆出问题了;第二个叫兄弟失和,哥哥跟弟弟闹矛盾了。

就是这样的问题,后来导致了家的乱,再后来导致了国的乱。所以我们后来讲孔子著《春秋》,叫乱臣贼子惧,今天我们还留了一个词,叫乱臣贼子。乱臣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贼子来的,你当子当得不好,导致你当臣也当得不好,整个国家就会变得很奇怪。

所以《古文观止》当中的第一篇,也选了《左传》里的第一篇,叫作《郑伯克段于鄢》。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详细地讲一讲,这个哥哥(郑庄公)为什么要去打弟弟(共叔段)?这哥俩到底怎么了?怎么就要往死里打?

第一章

郑庄公与共叔段有一个怎样的母亲

说到孩子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说归结于谁?归结于父母。所以这篇文章一开始先告诉你,这哥俩有一对怎样的父母。

这个父亲叫郑武公,是当时郑国的第二任国君。郑武公是非常厉害的,他在位期间,郑国的势力也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扩充。 但是郑武公当时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就有点奇怪了。这个文章当中就讲:“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申”是一个国家的地方,叫申国,武姜就是郑武公的妻子后来的称号。

中国古代的女人,一般情况下,出嫁之后她是要随夫姓的。在这里边,武姜的这个“武”不是随夫姓,而是随夫的谥号。因为她的丈夫叫武公,所以她的谥号也叫武,她是正妻,姜就是她娘家的姓氏,她是申国人,申国人的国姓就姓姜,而这个武姜以前就是申国的公主。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想一个问题,很多人读到这儿就“走”过去了,就说哦,知道了,简单讲了一下,说他爸爸在哪儿娶了个媳妇。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你知道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它是对春秋的解释。作为一本历史书,作为一本特别重要的史书,里面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的,每一句话可能都有它背后的意义。

比如说在这里讲这哥俩,为什么要讲他们的妈妈老家是哪儿的?其实申国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申国有两个很重要的点,第一个是申国并不是周朝的后代。也就是说周朝的王室姓姬,它是姬姓,但是申国是姜姓。而且申国在最开始的时候,在西周年间并不是在东周这个范围内。它在哪儿呢?它就在西北部,所以以前申国有个说法,叫申戎。

戎这个字,就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西部的一些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蔑视的称呼。比如说我们还知道一个叫犬戎,这个就更鄙视他们了,直接用狗来给他们命名叫犬戎。

但这个申戎也是戎族的一个,只不过申戎跟当时西周王朝的关系比较好,所以当年西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在西北方的统治,它就经常跟各个部族去联姻,就我们结为亲家,我们结为一家,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打仗了,而且你就可以帮我去守卫我的边疆。

所以在西周的末年,周幽王最开始娶的就是申国的公主,叫申后,作为他的王后。当然,听到周幽王,大家可能就会想到一个很重要的故事,叫作“烽火戏诸侯”。

其实西周的灭亡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简单地说,“烽火戏诸侯”不停地告诉你狼来了,最后狼真的来了,没人救你。没有这么简单,它跟申后的废立是很有关系的。

因为周幽王当时宠爱褒姒,所以他就把王后(申国的公主)给废掉了,甚至把王后生的这个儿子,叫姬宜臼,本来是个太子,现在也给废掉了,王后一怒之下,就带着太子回到自己娘家。

但是这个事在古人看来是奇耻大辱,所以申国的国君申侯当时就非常愤怒,一愤怒之下,不但我不给你守边疆了,而且我要联合外面的犬戎一起来灭掉你,所以西周的灭亡跟这个事件非常有关系。

大家知道申国背后的势力是很强的,申国的公主是惹不起的,这是第一个告诉你的信息。第二个信息是什么?就是因为申是一个游牧民族,它跟周王朝的血统并不一致,它跟周王朝的统治方式也不一样。

周王朝是特别讲究以礼来治国的,以文化治国,所以它非常讲究礼法。为了维护这个国家的安定,在选取接班人的时候,它用的是一个特定准则,这个特定准则叫嫡长子继承,就是只有我妻子生的大儿子可以继承我的王位。

这个很多后来的人觉得不科学,说你怎么能保证你妻子的大儿子一定是最聪明的呢?万一你妻子大儿子是个傻子,你也让他继承王位?没错。为什么?因为安定、稳定压倒一切。只要我定了这个规矩,你就不用抢,不用争了,一定是他继承王位,你的小儿子再怎么聪明,你也不要想着来篡位,这样我就能保证我家族的稳定。

但如果我说谁聪明谁就继承王位,谁本事大谁就继承王位,那这个问题就来了。你觉得你本事大,我觉得我还本事大呢,那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发起争端,发起战乱。所以其实周朝的统治,一直以来延续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在这里边就出了问题,这个申国的公主武姜,她可能觉得没关系,她没有这个概念。她觉得我喜欢哪个儿子,我觉得哪个儿子厉害,我都想让他来继承。所以后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武姜生的这两个儿子,她没有一碗水端平,更喜欢她的小儿子(共叔段),她就一直想让这个小儿子继承王位,这问题就来了。

但是这里边要讲说,为什么这个武姜就这么喜欢小儿子(共叔段)呢?里边讲到说“庄公寤生”。庄公就是她的大儿子,很明显,现在用庄公来称呼他,证明这个大儿子后来还是继承了郑国王位的。那这个大儿子是怎么出生的呢?叫“寤生”。这里就有个问题,什么叫“寤生”?

“寤”这个字在《诗经》当中也有,就是《关雎》那篇里边的“寤寐思服”,就“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睡着了也想她,睡醒了也想她,“寤”这个字其实就是你睡觉醒过来了。所以“寤生”这个词,在古文当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当然这个大家自己去判断哪个是对的。

一种说法,说郑庄公生出来的时候是睁着眼的,这个叫“寤生”。还有一种说法,说郑庄公生的时候太难了,很难生,把这个母亲姜氏疼得死去活来,最后昏死过去,再醒过来发现郑庄公出生了,这是一种,说疼醒了。还有一种是什么呢?还有一种是说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姜氏正在睡觉,醒了之后睁开眼一看,有一孩子,这叫“寤生”。哪种是对的,大家自己去判断,总之一定是不顺利的。

第四种解释,这个“寤”是个通假字,通的是左边一个牛字旁,右边是个吾,就通这个字(牾)。那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倒着。也就是说放在今天,脚先出来,叫难产。

我个人更倾向于难产这种解释,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总之大儿子(郑庄公)核心原因不被喜欢,就是因为生得不顺利,所以姜氏就受到了惊吓,这一受到惊吓之后就很讨厌这儿子,我觉得你这儿子是来报仇的。

我们今天经常讲,有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来给父母报恩的,有的孩子是来报仇的。这姜氏觉得你这大儿子(郑庄公)是来报仇的,不喜欢,给他起了个什么名字呢?就叫寤生。你想想,这个郑庄公的心理阴影得有多大?这小孩也不容易,来到人世间,好不容易活着来了,顶一名叫难产,所以这个姜氏特别讨厌他。

结果第二个孩子肯定是生得很顺利的,名字叫段,因为这个是老二,所以叫叔段,又因为段后来跑到了“共”这个国家,所以我们后来的人叫他“共叔段”,但是他本来的名字就叫段。

这个老二(共叔段)很明显生得是很舒服的,这个也很合理,很多时候,老大生得不顺利,老二可能就顺利一些。所以这个妈妈就很喜欢老二,而且这个共叔段长大了之后也很不错,我们读《诗经》其实是能发现的,《诗经》当中的郑风讲的就是郑国的事,里边专门有两篇讲的其实就是共叔段,一篇叫《叔于田》,一篇叫《大叔于田》。

这个叔和大叔讲的都是这个共叔段。讲什么呢?就是讲共叔段出去打猎,哎呦,说长得也帅,射箭技术也高超,老百姓都很喜欢他。所以生了这么一个儿子,这个姜氏就非常想要把这个小儿子(共叔段)推成郑国的国君,所以文章里边就讲说,想要立他当国君,而且“亟请于武公”

这个“请”就是请求,“亟”这个字就表示多次的,就不是一次两次,每天就在她这个老公耳边讲,说立咱这小儿子(共叔段)吧,小儿子好,小儿子厉害,大儿子(郑庄公)不行,大儿子不吉利等等。

但是很明显,郑武公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他是不同意的,因为看大局。看大局的话,一定是立自己的嫡长子为接班人,这还不是说贤明不贤明的问题,而是说你一旦反了,就可能导致整个国家乱掉。

因为我们如果顺着祖宗的礼法来做这件事情,大家是名正言顺的。但如果你反着来,总会有人有意见,这本来该我当国君的,凭什么你来当,我心里就不舒服,所以就会闹乱子。

所以郑武公很明显是个识大局的父亲,他就没有同意。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母亲这里,她心里边始终是有这么一个执念的。郑武公活着的时候还能压住姜氏,等这个父亲一死,这个妈妈就开始不淡定。

第二章

郑庄公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所以后来就讲到说,等到郑武公死后,郑庄公就继位了,郑庄公一继位,这个母亲立刻就做了一个动作,叫“为之请制”

当然,在这儿简单给大家补充一个背景,就是郑武公死的时候,他的大儿子郑庄公只有十三岁,小儿子共叔段只有十岁。所以实际上,当时郑庄公虽然当了郑国的国君,但是他的实力还是非常弱小的。一个十三岁的毛孩子,今天上初一,怎么去治理这个国家呢?

所以郑庄公继位的时候,他的母亲很强势。因为姜氏毕竟在国家经营了这么多年,而且又是一个成年人,身边有很多的势力,所以姜氏就过来逼宫了,她怎么说呢?

姜氏当然不能直接说你给我退位,把这个国君的位置让给我小儿子,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她做了一个很过分的举动,就是给共叔段请求封地的时候,她的建议是把“制”这个地方分给他的弟弟(共叔段)。

那“制”是个什么地方呢?放在《三国演义》当中,大家可能会熟悉一点,三英战吕布的地方,就是虎牢关。虎牢关是洛阳城的最后一道天险,去洛阳的最后一个天险。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一面有山,一面有河,是非常险要的一个地方。

而且这个地方也是郑国最重要的一个城池,最险要的一个城池。所以郑庄公的母亲请求把“制”分给共叔段,很明显是心怀叵测,有所图的。事后在这个地方,共叔段凭借“制”的天险一起兵,可能郑庄公就治不住了,所以这是一个非礼的要求。

但是这样的一个要求,郑庄公如何去回应,这就是古代人的智慧了。我们今天大的主题叫作通过说话看性格。大家会发现郑庄公讲的这个话是非常有艺术的,虽然这个小孩当时只有十三岁,但是他讲的方式是很多大人可能都做不到的。

你想,今天如果有人过来跟你说,你给我一把刀,你不给我这把刀,我现在力气比你大,我就收拾你,你给不给?你给呢,也不对;不给呢,也不对。因为你不给他的话,他现在就收拾你;你给他的话,他拿着这把刀对你威胁更大。你该怎么说这个话?

包括我们今天很多人,想要去劝服别人的时候,总是用一些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的情绪去跟别人讲。但事实上最好的说话方式一定是客观去讲问题我们来看郑庄公怎么讲?

郑庄公就讲了几句话,第一句话叫“制,岩邑也”。这句话是个很客观的评价,什么意思呢?岩邑就是很险要的城池,他说“制”这个地方太险要了。

第二句话叫“虢叔死焉”,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谁是虢叔?虢叔是当年虢国的君主。那虢国在哪儿呢?当初的虢国就在“制”这个地方,后来被郑武公给灭掉了。

所以郑庄公讲了一个客观的事实,说什么呢?说当年就是在“制”这个地方,虢国被灭了,虢国的君主都死在这儿了。虢国君主之所以会死在这里,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太险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顾忌,无所顾忌,不修德政,最后就被人灭掉。

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很深了。第一就是这个地方其实不是那么吉利,上一任我们灭了这个虢国,君主就死在这儿,你现在确定要把这么个不吉利的地方封给你这可爱的儿子(共叔段)吗?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什么呢?第二其实是在暗示你,你拿到这个地方又能怎样呢?当年虢国的君主还不是在这里被我老爹(郑武公)干掉,所以你以为把“制”封给共叔段,他就万无一失吗?也并不是的。

但是这些所有的态度,郑庄公都没有直接说,他只是在很客观地陈述事实。我陈述了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叫“制”这里很险要,当然这个事实也会告诉你,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打的是什么小算盘。

第二个事实就是这个地方,虢叔在这儿死掉了,一是不吉利,二是拿到了又能怎样。所以他(郑庄公)说出这两句话之后,你不会觉得他对你有任何的意见,而是他是在很客观地陈述事实。

这就是我们讲的古代人的,很了不起的说话方式,很会劝人的人永远是在讲事实的。但是不会劝人的人可能是在讲其它的东西,比如说可能在讲推论,比如说可能在讲自己的判断。你就参杂了很多的主观情绪,你的主观情绪就有可能让别人对你产生意见。

比如说我不能讲这饭真难吃,难吃这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我可能说,哎呦,我昨天吃了你们家的饭之后拉肚子了,或者我吃了你的饭之后吐了。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不是我对你有意见。你看,这就是我们平时的表达方式。

所以在这里边的郑庄公,一看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少年老成,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是这话讲得滴水不漏。而且后面他还讲了一句话,叫“佗邑唯命”。这个“佗邑唯命”什么意思?就是其它所有的城池,你想挑哪个挑哪个,就是“制”这个地方不行。

那这句话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给了他的妈妈一个台阶下。我们有时候拒绝别人的时候,给人个台阶,你不要拒绝得那么狠。人家说能不能给我两块钱,不行,然后就没了,别人这个面子上是过不去的。

我可能就会问你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我现在没有钱,我想问一下你这两块钱想干吗?他说我想买个冰棍吃。我说你是不是特别热,那这样,我给你扇一扇。你看,我这没有拒绝你,我还是说给了你很好的台阶和选择,所以郑庄公也是这样的。

他(郑庄公)说“制”这个地方不吉利,当然我是用事实表示这个地方不吉利。然后我说其它地方你随便挑,我又给了你台阶下,所以这个姜氏就比较好接受一点。那姜氏就做了另外一个动作,就“请京”。

我们在这个地图上,大家是可以看到,这个“京”就是“京”这个城池。当然我们今天讲京城,可能你会觉得是首都。不是的,这个城的名字就叫“京”,这是个什么地方呢?

简单来讲,这是郑国之前的首都。郑国是从西边一路跟着周天子东迁搬到东边来的,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就曾经把自己的旧都驻扎在“京”这个地方。所以“京”这个城池的特点是特别大,它以前是作为王都用的,所以姜氏就给共叔段选了这么一个很富饶的、很大的城市,叫“京”。

但是前面郑庄公已经答应了姜氏,没有关系,你想要哪儿给哪儿,所以“京”就给共叔段。而且不但给了他“京”这个地方,还给了他一个封号,叫“京城大叔”。

在这里,我们古文当中的“大”,你们不要读大叔,大叔是很奇怪的,一般就读大叔。这大叔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一般的弟弟,是地位特别高的弟弟,这叫大叔。所以京城大叔类似于今天,我不但让你在“京”这个地方作为你的封地,而且我还给你一个称号,叫九千岁。

那这个其实就有点意思了,我们知道郑庄公从前面那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一个如此有城府的人,难道不知道要让他的弟弟(共叔段)收敛一点吗?竟然还给弟弟封个号叫九千岁,很明显背后是有所图谋的。那有什么图谋?我们后面会逐渐地看出来。

但是“京”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不应该封出去的,为什么?因为这里太大了,会造成对国都的威胁,会造成对新郑的威胁,所以后面就会有人过来劝郑庄公。当然共叔段的这种野心,包括他母亲姜氏的居心叵测,其实是有很多人都看出来的,大家都过来劝郑庄公。

其中这篇文章里边就写到了两个人,一个人叫祭仲,还有一个人叫公子吕。我们在读这两段的时候,你就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祭仲和公子吕这两个人的特点、个性、说话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好,这节课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节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20582321

    我今天无意刷到这个声听了一下觉得在当今的时代很少听到的,很想听下去,果不其然很听很想听下去,听着听着我觉得可不可以给我外孙买这本书呢?

  • 曙光_cuz

     太好听了吧!以前错误的知识点都被您纠正了太好听了吧

  • 菲凡_ji

    哇 是蒋绍愚老师诶,我没那个能力见到本人

    北斗讲故事 回复 @菲凡_ji: 642

  • 1895876nedt

    老师讲得很好,娓娓道来。有个疑问,我记得老二应该是“仲”,老三才是“叔”?

    墨香才斗 回复 @1895876nedt: 共叔和庄公之间要么是还有兄弟但被历史忽略了,要么就是共叔后面再没有兄弟了,古人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就把老二也称叔

  • 1810598gxpp

    这个课用哪一本书比较合适?

  • Erin_gj

    讲的真的好,全家都喜欢

    帆书_原樊登读书 回复 @Erin_gj: 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我们的讲书能给您和家人带来帮助

  • 耳听八方兼听则明

    老师讲解的易懂。还是视频很难得。视频中的文字停留时间太短,有些需要做笔记的,来不及。一些段落文字是需要一字一字慢慢看的,可惜一闪而过来不及看。请老师调整一下,谢谢了!

    21微微一笑 回复 @耳听八方兼听则明: 可以调语速

  • 听友68343273

    克 是两个国家军阀之间的战争

  • 三国不演议

    如何把课分享给家人一起听课

  • 守静而动

    讲的真好,透彻,支持邵老师

    午托所迫哈图额 回复 @守静而动: 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