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0|「穿越剧」和「架空历史」是绝佳创新教育工具

问答10|「穿越剧」和「架空历史」是绝佳创新教育工具

00:00
11:42

本讲要点 

1、自然选择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2、「改编经典」的三个方法。


本讲精华内容 

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期特别放送,终于把很多小伙伴期待已久的「心理学入门好书推荐」给做出来了。节目一上线,大家就留言说,正好可以剁手了,正好可以下单了,我这才恍然大悟,这份书单正好赶上双11了,我之前真是没往双11去想。这个「心理学入门好书推荐」当然还有下半部分,下周马上就会上线。


同学1875301ubci留言建议,

能不能把节目里提到过的一些已经在国内出版的心理学好书整理到一起做一个特辑,或者是做一个书单。

完全没问题。我们会想一想,怎么样更好地把节目里提到过的各种资料整理成一份清单,比如是不是可以在豆瓣上把这些书和资料做成一个豆列。等有合适的方案了我们会在节目里通知大家。

 

这一周,我们讲完了关于创新的《超凡物种》这本书。上一周的三讲,我们把创新的基本特征归纳为「新旧混搭」这个公理,还介绍了很有操作性的3B法则,似乎把创新这件事归纳得一目了然。


但是这一周的最后这一讲,我们话锋一转,我们说到,创新虽然有公理,但是没有公式,群众的口味很难捉摸,所以创新是一个不停探索的苦差事。

 

关于《超凡物种》这本书,我们其实还留了一点尾巴没有讲,那就是书里正文最后一章关于学校教育里如何创新培养的内容。那今天,我们正好可以借着回答这周思考题的机会,把这一部分内容给补充上。

 

我们在《超凡物种》的最后那一讲里说到,应该用从自然选择的视角来看待创新,创新要生存下来,可以借鉴人类原始部落里「四年之痒」这种生存策略:创新的备选方案要像生孩子一样生一大窝,创新的方向和距离要追求多样,而且创新者要不惧怕改变、看淡失败


我们在这一讲留的思考题是:这样一种自然选择的视角,对于学校教育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觉得这个思考题的答案是,在那期节目里提到过的一些启发,其实在学校这个情境下同样都是成立的:

 

「创新的备选方案要像生孩子一样生一大窝」这一点在学校教育里的启示是:老师要有意识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和任务给学生,也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有各种解决方案的任务。


而且,在提任务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提更多的解决方案,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时候也要把方案的数量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事后,还要把学生们提的各种解决方案拿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让大家去感受如何用各种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探索的方向和距离要多样」这一点在学校教育里也是可以得到应用的:《超凡物种》里举了一个艺术创作里从近到远去探索的例子:在教画画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模仿毕加索画牛的那个过程。


毕加索有一组名画,他从一幅很写实的牛开始画起,一点点地把牛身上的细节给简化掉,最后把它简化成只剩几根线条。


在艺术教学里,老师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做这种从写实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一系列不同距离上的探索。《超凡物种》里举了好多毕加索的例子,看来两位作者对毕加索是真爱。


倾听悟禅语的留言说:

年轻时学过画画,到一定程度时觉得画不下去,因为自己都觉得画的没有新意,一直在重复。今天听了这节课,忽然发现自己的所谓没有创意,只是画得不够多!

如果我们结合刚才说的这一点来回应这条留言的话,那么我想说:看淡失败、越挫越勇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上多做些探索。


「创新者要不惧怕改变、看淡失败」,这一点应用在学校教育里,那就是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冒险精神。怎么鼓励呢?这儿有一个很经典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这个实验里,研究者让两组学生参加一个数学测试。其中有一组,完成测试之后,研究者表扬他们成绩很好,另外一组完成后,表扬他们很努力。然后,再向学生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让他们参加一个新的、更加难一点的测试,如果测试通过了,有奖励,但也可以见好就收,不参加也没问题。


结果是,自己的「好成绩」被表扬的那一组学生有很多都拒绝做更难的测试,而自己的「努力」被表扬的那一组学生愿意接受更难的挑战。

 

这个实验带来的启示是:老师应该多表扬学生的努力付出,少表扬他们取得的成就和成绩,这会让孩子更加有冒险精神,会让他们更愿意承受失败的风险。

 

但光有这个还不够,与这个策略相配合的是,学校的教育理念还必须要对失败足够宽容。学校教育应该借鉴游戏里那种「新手村」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玩家可以尝试各种可能,但是不会因为失败而接受惩罚,选完职业不满意可以换,死了可以立刻复活。当你尝试完各种可能性之后,最后再选定一种做下去。这种对尝试和失败足够宽容的氛围,在学校教育里非常重要。

 

悠籁Eowline的留言跟刚才那个留言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自己学画画的经历,她说:

我记得我们美术老师有一次为了赶她的书稿,就告诉我们一次画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画画时也是这个想法,因为重复画好烦,又废材料,还得承受那种挫败感。现在我真是对那些天才们服气了。

这个留言说的不但是作为学生的自己以前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创新中必然伴随大量失败,同时我们在这个留言里也看到,老师其实也缺乏这种意识,也是只求成功,不许失败,老师留给学生做试探的机会太少了。失败中的坚持,应该是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

 

以上这些,就是自然选择这个视角对学校创新教育的一些启示。

 

在《超凡物种》的最后这一章里,作者还直接从「新旧混搭」这个公理出发来思考学校的创新教育。

 

既然创新必然是新中带旧的,那么好的创新教育就要把「吃透经典」和「自由创造」这两点给连接起来。

 

那怎么把「吃透经典」和「自由创造」给结合在一起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改编经典」,以经典为基础,进行再创作。

 

「改编经典」的具体方法,大致有三种,分别是「转换视角」、「穿越」和「架空历史」。

 

第一种方法是转换视角。在语文课上,可以是换一个角色的视角来讲一个经典老故事。比如问学生,如果从狼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三只小猪的故事,把狼作为正面角色并且还要继续保留吹倒房子这个基本情节,那你会怎么编这个故事?


在历史课上,老师从英雄人物的角度讲完一段历史之后,可以让学生从所谓的历史罪人的视角,重新讲一遍那段历史。通过这样的转换视角,学生会从这些老故事、老桥段里发掘出很多之前从没思考过的细节。

 

第二种方法是「穿越」。这对于我们这些被各种穿越剧洗礼过无数遍的中国网民来说,简直是再熟悉不过啦。在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读完一部经典名著之后,去想象故事背景如果发生在另外一个时代、另外一个时空,情节会如何进展,人物命运会有什么变化。然后以这种想象为基础,写一篇「故事新编」。


这种做法在影视剧里其实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可能就是这些年火遍全球的《神探夏洛克》,它就是把经典的福尔摩斯故事给搬到了现代。

 

在法律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样一个案例,如果发生在不同的时代,审理经过和判决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在政治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把一种政治制度直接搬到过去某一个时代,它还能不能成立,如果要让那种制度运转起来,需要哪些条件配合。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的课堂上,也可以利用穿越来刺激学生思考。在中国的网络穿越文学里,有一本神书叫《临高启明》。


在这本书里,一群现代人穿越回古代之后,完全依照各种工程学上的现实来改造古代世界,它几乎是完全写实地去思考怎么样在只有图纸的前提下,在一个古代世界里从零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我觉得这样的思想实验,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搞起来。


第三种方法就是「架空历史」。「架空历史」这个词我稍微解释一下,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可能会有误解,它指的不是那种玄幻题材,彻底把故事放在一个跟现实无关的时空里。它虽然叫「架空」,但其实是「基于真实的历史做修改」的意思。

 

比如说,如果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获胜了,那欧洲历史会怎么发展?如果当年希特勒打赢了二战,那么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朱元璋是个商人,明朝从立国开始就鼓励商业、鼓励贸易,那中国历史的走向会如何?这一类脑洞,就叫「架空历史」。

 

那毫无疑问,在历史类课程里,这其实是非常好的一种思维工具:因为要回答这些问题,你不但要开脑洞,而且还要深入地理解影响历史走向的各种因素。

 

「架空」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别的课程上,比如说艺术,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如果一位画家没有在他本该去世的时候去世,多活了几年,那么他的风格进一步演变下去,他的下一幅画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把这幅画给画出来。

 

我看完《超凡物种》里关于穿越和架空历史这一段,强烈感觉,现在网络文学里盛行的穿越题材和架空历史题材完全没有被好好利用起来,这太浪费啦。这东西完全不只是娱乐,它其实是一种特别好的思维工具,简直就是创新教育的利器啊。

 

我感觉现在学校里、尤其是中小学的老师,对网络文学是有点敌对的态度的。我觉得这种态度需要转变一下了,像穿越和架空历史这样的的网络文学,完全可以启发我们开发出一些创新教育的工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冯结雄

    老师,其实我对您所做的伪心理学定义是有异议的,我同意科学的方法让我们更接近真相,同时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过程的,人类出现了这么久,哲学思想出现了这么久,心理学才萌芽,才出现了一百多年。很多研究都是从观察开始,再提出假设,才有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但受人类能力的限制,有些事情在现阶段无法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但不能断定它不科学,有可能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证明吧,以前大家都说中医不科学,我妈妈是亲身经历西医无效被中医治愈的。不过我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只是个人感觉而已。

    魏知超 回复 @冯结雄: 其实科学的精髓在于「可验证」,在这一点上,中医其实也是可以「科学」的。正好这一周没有思考题,我们在周日的问答里具体来聊一聊吧

  • Tison3

    改编经典给我启发很大。原来身边一直都被创新包围着。以前玩的游戏,、看得电视、读的小说,都有创新的元素。但是没有进行过深度思考,没有进行过加工整理,所以进步很慢。感谢魏老师给我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魏知超 回复 @Tison3: 我自己看到书里这一段也是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以前也只是觉得穿越什么的很好玩,没太认真去想它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来用。

  • 木木_易art

    艺术教育中的创意,等我空一些,分享一下一些我自己具体课列给到大家。

    魏知超 回复 @木木_易art: 欢迎欢迎

  • 光之十月

    高堡奇人

  • RomanaGallifrey

    这里的“架空历史”指的是“错列历史”吗,第一反应是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嘿嘿

    魏知超 回复 @RomanaGallifrey: 没错,就是错列历史。其实书里用的例子就是《高堡奇人》,我怕听众对这个不太熟悉,就没提

  • 胡割生1

    刚刚重读完一遍三体,突然觉得结尾留下的水晶球所表征的生命和世界的样子,是一个强烈的回忆隆起。感觉哈,可能还有更深远的寓意。

    魏知超 回复 @胡割生1: 我想起了《童年的终结》这个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