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杨开忠: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00:00
08:0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

10月23日下午,在中共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之后,新京报新京智库举办了主题为“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线上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在会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系统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不仅指明了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路径,标志着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崛起,而且向世界表明: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如何充满深度不确定性,灰犀牛也好、黑天鹅也罢,中国都将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目标

二十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即当前我国发展是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处于一个“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不同于此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重大判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杨开忠说。在这样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系统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一是指明了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路径;二是标志着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崛起;三是向世界表明: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如何充满深度不确定性,灰犀牛也好、黑天鹅也罢,中国都将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性事件,必将支撑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推进,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深远影响。”

杨开忠表示,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杨开忠说,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情和世情创造性结合的产物。

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不同

“之所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情和世情创造性结合,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杨开忠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与西方式现代化面临国情不同使然。这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根本制度。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主义下的现代化,根本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从根本上体现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要求,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二是地理国情。文明发展是挑战-应战的产物。与西方现代化地理国情不同,中国人多地少、生态脆弱、灾害频繁对现代化构成重大挑战。作为对地理国情挑战的应战,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走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三是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根植于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自然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其次,与西方式现代化面临世情不同所致。西方式现代化率先开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其推进实现的时代,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相对地球承载力很小,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空的世界”,不存在生态系统极限的挑战。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时代,人类活动已经逼近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面对的是一个“满的世界”,生态挑战日益尖锐,因而作为应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必然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回答了“为谁建,建什么,如何建”

杨开忠介绍,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其实很早便开始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作。1951年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1983年把保护环境确定为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不断迈上了新台阶。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断探索,我们已经系统地回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谁建,建什么,如何建”三个最基本问题。

“为谁建”?中国是为人民而建。这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和发展的生态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是不一样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但也不是以自然为中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有一些人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解为是以自然或生态为中心,“这是错误的。”杨开忠说。

“建什么”?建生态文明体系。应该说,面对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人类向何处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是当今世界普遍讨论的话题。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生态文明解决方案,强调的是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总和。“未来人类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杨开忠表示。现在人类正在经历一个文明大转型——就是向生态文明的大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生态文明体系。

“怎么建”?就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杨开忠认为,这主要体会在五个方面: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为主的方针,把节约资源放在资源开发利用的首位,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环境保护工作的首位,把自然力放在生态系统修复的首位;第二,坚持全面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第三,坚持坚持人与自然的空间均衡,建设主体功能区,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安全的国土空间;第四,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向,践行多边主义,建设美丽地球;第五,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基于自然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