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通俗小说的领军人物,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中长篇小说,他创作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在近年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但很少有人知道,张恨水和毛泽东之间有过很深的交往,并在中国文坛上传为佳话。
1926年,张恨水在北京的《世界晚报》和《世界日报》担任主编和主笔,并已经靠《春明外史》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来拜访张恨水,张恨水见此人身材魁梧,两眼炯炯有神,眉宇之间气宇轩昂,不禁暗暗称奇,来者正是毛泽东。
张恨水把毛泽东请到书房,和他长谈了起来,由于毛泽东有着很深的旧学功底,而且擅长诗词,两人聊得非常投机,整整谈了一个下午。
晚上张恨水对母亲说:“妈,你知道今天来了一个什么人?”
母亲问:“是谁来了?”
张恨水兴奋地说:“是毛润之,他是政治界很有远见的人物,读书睿智,是个了不起的人啊!”
毛泽东和张恨水的下一次见面是在1945年了,这年的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来到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
9月13日,毛泽东专门来到了张恨水工作的《新民报》和他见面,两人已经快20年没见,毛泽东高兴地和张恨水握手,并说了句:“张先生,久仰了!”
然后毛泽东又和张恨水聊起了小说,并夸他的《水浒新传》写得很好,毛泽东说:“梁山泊英雄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这本书具有鼓舞全国人民抗日的意义,希望年轻人都读一读。”
过了几天,毛泽东又邀请张恨水到他的住处长谈,见面以后,周恩来开玩笑说:“张先生,毛主席要单独见你,我都不能陪呀!据我所知,主席这次到重庆还没有单独会见过哪一位呢。前几天,徐迟、马思聪也是一起会见的,你一定要和他好好谈一谈呀!”
然后周恩来就离开了,毛泽东首先问张恨水:“张先生生活一向可好?”
张恨水回答:“还可以,谢谢!主席大智大勇,以民族大业为重,不计前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临重庆,国人无不感佩。和平有望,国家有望啊!”
毛泽东说:“不敢当。我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和平的,我们就是为了和平而来。我们愿以自己诚心诚意的行动,为实现和平建国的光明前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然后毛泽东对和张恨水聊起了小说,他说自己曾看过《啼笑因缘》,并一再问他是不是有感而发,借小说抒发自己的情感,张恨水说没有,毛泽东则幽默地说:“原来不是写自己呢!”
然后两人又谈起了诗词,毛泽东说:“我给你读一首我青年时写的词《贺新郎·别友》,好吗?”
张恨水连忙说:“洗耳恭听。”
毛泽东于是读道:
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张恨水听后感叹不已:“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啊!”
毛泽东点头说:“是的,这是我写给我的妻子杨开慧的,我们那时都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写完这首词,我们就再也没见面,后来她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毛泽东的眼里已经有了泪花。
张恨水不禁赞叹:“真是可歌可泣!”
毛泽东又给张恨水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读完这首词,毛泽东说:“这是1920年写的,那时我还没结婚,开慧在长沙湘福女中读书,我想念她,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张恨水没想到毛泽东是个情感如此细腻的人,他感到以前对毛泽东的认识还是太片面了,于是又和他谈了两个多小时才起身告辞,毛泽东拿出了从陕北带来的一袋小米和红枣、一段延安自制的精呢衣料,送给张恨水作纪念。
张恨水回去以后,兴奋地对妻子说:“这是延安的小米、红枣!”妻子于是将其熬成香甜可口的小米红枣粥,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尝。
那块呢料被张恨水拿来做了一件中山装,每逢重要场合,他都将这套中山装穿在身上。后来衣服的颜色褪落了,他就改染成藏青色。
过了几天,毛泽东在曾家岩桂园会见了柳亚子等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于是毛泽东把自己在陕北写的《沁园春·雪》抄录下来送给了柳亚子。后来《新民报》的编辑吴祖光也看到了这首词,觉得非常大气,他马上拿给了张恨水看。
张恨水看了以后,觉得果然非同凡响,觉得一定要公开发表,以飨读者,他还专门在词的后面加上一段自己写的按语:
“毛润之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派之大,乃不可及。据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个人道也。”
第二天,《新华日报》也对这首词进行了转载,很快在重庆引起了轰动,蒋介石尽管找了很多御用文人,想写一首更好的《沁园春·雪》,把毛泽东的比下去,但找来找去,却挑不出一篇好的。
对此国民党的陈立夫非常不满,他对部下抱怨:“怎么连张恨水这样的人,都被共产党统战去了?”因为张恨水一直奉行“君子不党”,此前从未和其他政党有密切关系,国民党一直想拉拢他,但却没成功,所以陈立夫才会抱怨。
1949年春,张恨水因脑溢血而半身不遂,为了治病付出了昂贵的医药费,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新中国成立以后,张恨水所写作的小说,在大陆已经不能发表和出版了。他没有具体的工作单位,也就没有工资收入,为了生存,这些小说不得不交由海外的报刊发表。
毛泽东和周恩来知道了张恨水的困境下,指示政府对他的生活进行妥善的安排,几天以后,周扬来到张恨水的家中,对他说:“按毛主席、周总理的意见,决定每月发给您300元薪金。”
张恨水十分感动,他说:“无功不受禄,我还能做点工作,希望政府能安排。”于是在张恨水病愈后,他不仅被吸收进了中国作家协会,还被聘请为文化部顾问。
1955年的春节,全国政协举行团拜会,张恨水一如既往地穿上毛泽东送他的那套中山装前往,周恩来看见他这身中山装明显是染过色的,于是问他:“张先生生活有困难吗?”
张恨水见周恩来盯着自己的衣服,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他说:“承蒙党和政府的照顾,我的生活很好,有固定的收入。您忘了在1945年,毛主席曾送给我一段衣料吗?这件衣服就是用那段衣料做的,因为它老褪色,所以我就把它染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周恩来哈哈大笑:“好,好,从这一点看出,张先生你没有忘旧哇!”
团拜会上,张恨水又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问他:“为什么这几年不见你的新作?”
张恨水回答:“一来生病多年,二来对工农兵生活不熟悉,恐怕难以胜任。”
毛泽东鼓励他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老作家还是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这样才得心应手……”
张恨水听了毛泽东的话以后,终于放下了包袱进行写作,在此后的几年,他共创作出《孟姜女》、《孔雀东南飞》、《记者外传》等8部中、长篇小说,还写了不少讴歌祖国新貌的散文诗词。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3岁。他和毛泽东的交往情谊也成为了一段供后人永远缅怀的佳话。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