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0:00
14:30

颜渊第十二②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仲弓,冉雍,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冉雍曾经为季氏宰,后来不做了,为何呢?因为他所说的建议,季氏并不能完全听从。冉雍是以德行著称的,所以他提出的建议自然是合乎德,合乎仁的。所以季氏既然不能完全按照冉雍的想法,所以冉雍辞官不做。曾经孔夫子赞叹过冉雍,可使南面。这个人是可以从政,可以为政的。一个可以从政之人,问孔夫子,何为仁?孔夫子开始因材施教了。颜回,因为他一生为学,志于道,问什么叫做仁?孔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你要懂得修正自己,合乎于礼,就是仁。仲弓问仁,因为他是要做事情的,他是要从政的,所以孔夫子给他的回答,什么叫做仁,是合乎于如何做事情的。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我们先讲何为大宾?位置比我们尊贵的人,称为大宾。以前古人是非常守礼的,如果有比我们位置尊贵的人来到家里,是要出门相迎的。如果位置比我们低的人,我们是在门内相迎的。这里说出门如见大宾,当你出门做事情之时,见到每一个人都如临大宾。见到每一个人都认为他的位置比我们尊贵,这句话在讲一个敬字。当我们有敬意之时,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心怀敬畏之人,我们都是尊敬对方的。这个时候就看到了仁德,看到了一个人的温和和谦逊,谦恭有礼,见到每一个都是心怀敬畏,自然就是仁。


使民如承大祭。使民就是在用民,在用人。在用人之时就好像承办大的祭祀活动一样。承办祭祀活动是要心怀敬畏之心,心怀敬意的。当我们在用人之时,对每一个人都心怀敬意,这句话同样在讲一个敬字。冉雍是要做事情的,所以孔夫子告诉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你都要心怀敬畏之心,如临大宾。你在用人之时,要心怀敬畏之心,就像承办大的祭祀活动。


当我们这样去对待每一个人去用人之时,别人自然是愿意帮助我们,愿意追随我们。足以看到一个人的仁德,这句话的重点在讲一个敬字。我们遇到位置比我们尊贵的人,容易呈现出敬字,但是遇到位置不如我们的人,比我们低的人就容易生傲慢之心。如果我们在求他人帮助,这个时候是容易心怀敬畏之心。但是我们在使民,在用人之时,容易生傲慢之心。所以这里孔夫子在告诉冉雍,无论遇到任何人不能生傲慢之心,要用敬畏之心。无论你是在请人帮忙,还是在用民之时,不能生傲慢之心,都要用这种敬畏之心。


这个时候我们要来思考了,如果见到的位置不如我们的人,我们依然对他是恭敬的,对方可以感受的到。如果我们在用人之时,不生傲慢之心,对他是恭敬的,被用的人自然也可以感受得到。这个时候足见一个人内心的仁。一个内心有仁的人,才会对每一个人升起敬畏之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他人。比如说,我们在用人之时,我们看看自己是否喜欢这件事情,如果不喜欢我们不会强加于他。我们喜不喜欢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如果我们不喜欢,我们不能强加于人;我们喜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发脾气,别人用言语伤害和攻击我们。如果我们不喜欢,我们就不能强加于人,这就是仁。


一个人如果是有仁爱之心的,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会强加于人。比如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我们喜不喜欢别人对我们是强势的,如果我们不喜欢,我们就不要对待他人这个样子。在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让我们产生了童年阴影和心理痛苦的。那我们就不要再用这样的方式再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你也只会给他带来痛苦。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可以应用。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我们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他人,再去伤害他人。


己所欲,慎施于人。即使是我们自己很喜欢的东西,我们也要慎重地加于他人。而不是很轻易地就强迫和强求他人。比如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我们学习了修身之道,我们觉得它很好我很喜欢。这个时候我们也是一点一点的引导慎重地让他人去了解,而不是强迫于他。当我们强迫于他,对方就会产生抵触和反抗的情绪。


比如说,我们喜欢白色的衣服,我们也要慎重地和他人去说。我喜欢白色的,白色的可能看起来比较干净,比较舒适。我们在生活当中喜欢一个好吃的食物,也是一样的,我们也是慎重地介绍给对方,看他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强加于人。


我们在生活当中,总是喜欢强加于人,尤其是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会认为别人也一定会喜欢。我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就会认为别人也一定会喜欢,就会不停地强迫他,给他人同样会带来痛苦和伤害。所以一个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就是内在有仁德的表现。


一个人内在是有仁的,你是处处在为对方考虑,而不是自己的喜好和标准。你在想这件事情他是否会接受,他是否会喜欢,我可以尝试告诉给他去引导他。如果他接受就接受,不接受也无妨。只要对他是有益处的就好了。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指的国。诸侯国称之为邦国。家,是指的卿、大夫之家。在春秋那个时候从政,要不然在诸侯国,要不然在卿大夫之家做家宰,也称之为家臣。无论是在诸侯国,还是在卿大夫之家做事情不要生怨恨之心。延伸到我们的现在的生活当中,无论我们出去做事情、工作,还是回到自己的家里,不要生怨。


《中庸》讲: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个人为何会生怨呢?就是因为不懂得修己,不停地向外索取才会生怨。我们举个例子,在感情当中我们觉得对方对我不够好,对我不够关心,对我不够体贴,这个时候就会生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我们是在修正自己的,就不会生怨,就会在思考为何他不关心我呢?为何他对我不够体贴呢?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如果哪里做得不够好,我就不停地修正自己而不是怨恨他人。在一个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领导为何不重用我呢?我不是生恨,我是在思考为何没有重用我。是我不够忠诚,还是我不够努力,还是做事情不让人放心呢?我要提升自己,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看看我自己哪里还有不足,哪里还可以去提升的。为何没有给我加薪?是不是我哪里做得还不够好。当我们是这样的思维,我们就是在正己。


如果我们不停地向外索取,就会产生嗔恨之心,就会有怨气。比如说和客户之间也是一样的。最近我以前的老顾客怎么不回来呢?我们不是怨他忘恩负义;不是怨他,我们曾经给他过优惠的价格;不是怨他我们曾经帮助过他,而是要懂得正己。我们要去思考他为何不愿意和我们合作了呢?是不是我不能带给他帮助了呢?是不是有别人的产品比我的更优惠,价格更好呢?是不是我由于最近的忙碌,对他失去了关心和关爱呢?所以导致他不再回来进货,不再回来消费。当我们是正己的思维,就会不停地提升自己,就不会生怨。如果我们在看别人的问题,总是欲求不满,不停地索取就会生怨。


我们和朋友相交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是抱怨朋友,为什么不帮助我们,朋友有好事情为什么想不起我们。看看我们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有没有对他人有帮助,有没有对他人有益呢,这就是仁。当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处处都在想着如何帮助他人,处处都在想着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冉雍说:我虽然很迟钝,没有那么聪明,但我会按照老师您说的话去做。同样这里也用了一个请字。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当我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会把老师说的话请出来,我会来思考,按照老师给我的指点去修正自己的行为。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我在出门做事情的时候,我在使民用人之时,我谨记老师所说的话,我心怀敬畏之心,时刻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请它出来指导我的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遇到事情之时,我就想起老师对我的教导,把他放在我的心间,来指导我的行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