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臣制君的反常时代,中古中国特有的贵族政治形态
精华笔记
《东晋门阀政治》作者:已故历史学家、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田余庆。
门阀政治:所谓门阀,指那些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也称士族。它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到了汉末三国,士族具有很大能量,连曹操这样的枭雄,也要依靠他们。至于晋朝的创立者司马氏家族,本身就是士族。他们能取代曹魏政权,很大原因,就是得到了其他士族的支持。
不过,那时的士族是只能影响朝政。决策权仍然在皇帝。到了东晋,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士族们坚持,皇帝只能由司马氏家族担任,另一方面,又不予许皇帝掌握实权。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两家士族把皇帝架空,然后共同掌权,一家衰落了还有另一家递补。
第一部分,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
晋末之乱:
公元279年,西晋灭东吴,天下重归一统。可好景不长。不久,西晋爆发内乱,前后有八个诸侯王参与,史称“八王之乱”。最终,东海王司马越胜出。他于306年立傀儡皇帝晋怀帝,改年号永嘉,独揽大权。
刚稳住内部,司马越就要面对外部压力。八王之乱期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趁机叛乱,建立前赵政权,占据了长安、洛阳以北的大片地区,对西晋政权构成了直接威胁。
为此,司马越采取依托徐州、固守洛阳的战略,将主力部署在中原一带,防备敌人南下。同时,他委派司马睿渡过长江,控制江东地区。
东渡存晋:王马共天下
东晋第一大士族:琅琊王氏
据史料记载,控制江东,是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兄弟提议的。他们认为,江东没有遭受过战乱,比较富庶,可以为驻扎在中原的司马越提供后勤保障。而如此重要的地方,当然要派信得过的人去镇守。谁呢?王氏兄弟出自琅琊郡,即今天的山东南部。而司马睿的封国,恰好在琅琊,世称琅琊王。双方的关系十分紧密。所以王氏兄弟举荐的,自然就是司马睿。这也得到了司马越的首肯。
永嘉元年秋,司马睿偕王导渡过长江,抵达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一年司马睿三十出头,他绝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将会逆转。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司马越病死,十余万晋军被前赵大军歼灭。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史称“永嘉之乱”。皇室宗亲、世家大族要么被杀被俘,要么四散奔逃。西晋灭亡。于是,作为少数躲过这场劫难的皇族,司马睿幸运地成了皇位继承人。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这就是晋元帝。这拉开了东晋王朝的序幕。
打一开始,晋元帝就没多少实权。这从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王与马,共天下”中,就能看出端倪。这话的意思是,东晋的江山是琅琊王氏跟司马氏家族共有的。注意,所谓“王与马”,王还排在马的前面。这说明,在民间看来,琅琊王氏的权势,已然超过了司马睿这个皇帝。
不对等的地位:
曹魏年间,琅琊王氏就已经是名门望族。他们在家乡编织了庞大的宗亲网络,不少子弟又在朝廷身居要职,两相呼应,成为琅琊的第一家族。当司马睿的曾祖父,获得这片封地的时候,王氏早已根深叶茂。司马氏要想当好诸侯,就必须依靠王氏。为此,司马氏采取联姻策略,世世代代与王氏通婚。
可以看出,所谓的通家之好,实质是司马氏有求于王氏,而进行的攀附与拉拢。双方的地位其实是不对等的——王氏要明显强过司马氏。这种关系,在渡江之后得到了延续。
首先,派司马睿镇守江东,就是王氏兄弟王敦和王导的主意。他们还动用家族关系,极力促成此事。所以没有王氏兄弟,司马睿连南渡都不可能,更不要说当上东晋的开国之君了。
过江后要站住脚跟,仍然得靠王氏兄弟。史书记载,司马睿刚到建康时,待了一个多月都没什么人来拜访。显然,江东士族不买他的账。关键时刻,是王导出面,利用自己的士族身份,结交江东士族,取得了他们对司马睿的信任。另一方面,永嘉之乱后,不少北方士族渡江避难。又是王导居中协调,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与此同时,王导的兄弟王敦,统领军队,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征战,为司马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军事支撑。
田余庆先生认为,王氏兄弟的努力,对司马睿称帝具有决定性作用。要知道,当时南渡的诸侯王前后多达五人,史称“五马渡江”。这五马中,论才能、论声望,司马睿都不算出挑。可问题是,只有他在王氏兄弟的帮助下,得到了士族的集体拥戴。另四人,则因为得罪士族没能有所作为。
琅琊王氏这个大士族把持朝政,这就是门阀政治的雏形。
第二部分:门阀政治遭遇的三次重大危机
第一次危机:王敦两度叛乱。
第一次起兵:首先对琅琊王氏一家独大感到不满的,是晋元帝司马睿。他本是王氏兄弟扶上位的,可人性就是这样:一旦登上皇位,就不想做傀儡。所以晋元帝开始削弱王氏兄弟的权力。矛头很快指向了手握兵权的王敦。
当时,王敦据有扬州、荆州、江州等地,一整条长江都被他控制了。如果王敦有异心,朝廷是毫无抵抗力的。这如同一把利刃,悬在晋元帝头上。于是,晋元帝命御史中丞刘隗(wei3)镇守淮阴、中州都督戴渊镇守合肥。名义上是防备前赵大军,实际上,是占据这两个战略要地,监视王敦。
晋元帝的如意算盘是先制住王敦,再慢慢剥夺兵权。可没想到,王敦的反应出乎意料地激烈。他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从武昌发兵,击溃刘隗和戴渊的军队。刘隗逃走、戴渊被杀。
晋元帝想制约权臣,刚迈出一小步就被扼杀了,一年后郁郁而终。继位的晋明帝对王敦就更忌惮。
第二次起兵:王敦的野心日益膨胀。不满足在幕后操纵皇帝,而起了篡位的念头。324年,王敦再度造反。这一次,他遭到了朝野内外的有力阻击。不久王敦病死,叛乱平定。
王敦两次起兵,为何一次完胜,另一次却身败名裂呢?田余庆先生认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东晋士族的整体态度。
东晋士族不希望皇帝掌握实权,所以王敦“清君侧”,他们默许了。可士族也不愿意琅琊王氏进一步坐大,因为这破坏了士族之间的权力格局。王敦试图推翻朝廷的举动,更是犯了大忌。
对此,王敦的兄弟、丞相王导,有着清醒的认识。王敦前一次起兵,他是支持的。王敦大军能顺利地进入建康,就离不开他的配合。而对后一次起兵,王导并不赞同。他出任大都督,镇压叛乱。这样做,也保全了琅琊王氏。
果然,王敦死后,王导仍然屹立不倒。他执掌朝政二十余年,死后葬礼规格等同于汉代名臣霍光。换言之,朝廷认可了他稳固政权、辅佐朝政的功绩。而琅琊王氏,也始终是东晋实力最强大的士族之一。
高平郗氏崛起:代表人物是郗鉴。
西晋时,郗鉴做过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永嘉之乱爆发后,郗鉴率领郗氏宗族进山避难。后来,晋元帝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晋明帝继位后,又派他驻守合肥,填补戴渊被杀后留下的坑。
和前任戴渊不一样,郗鉴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由于原饱受战火,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民。有能力的士族,就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训练,以流民帅的身份进行统御。郗鉴正是流民帅之一,另一位东晋名将祖逖(ti4),也是流民帅出身。
为保卫宗族,流民帅没少打仗,积累了相当的军事经验。王敦再度造反,东晋朝廷能依赖的军事力量,就是郗鉴的流民武装。郗鉴还辅佐大都督王导,指挥调度,征召各地军队勤王。这才彻底制服了王敦。
战后,郗鉴因功获封高平侯,高平郗氏从地方士族,跃升为一流士族。
三足鼎立的形成:颍川虞氏入阵
以高平郗氏分琅琊王氏的权。王氏对朝政的垄断被打破。不过,仅仅靠郗氏还不足以同王氏抗衡,晋明帝又引入了另一股力量——颍川庾氏。
晋明帝的皇后庾文君,就出自颍川庾氏,而任用外戚加强皇权,正是东汉以来的常规操作。这样,庾氏兄弟庾亮、庾冰等人平步青云,逐渐形成了琅琊王氏、高平郗氏和颍川庾氏,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不过,随着晋明帝于325年逝世,这一政治平衡又打破了。继位的晋成帝年仅4岁,只能由母亲、太后庾文君摄政。这样一来,庾氏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超越了王氏和郗氏。
这引起了后者的不安。怎么办?只有联手。王、郗两家开始接近,子弟频繁交往,郗鉴还把女儿嫁给了王导的侄子——王羲之。朝野内外,形成了王氏和郗氏共同抵御庾氏的局面。
晋成帝在位17年,双方明争暗斗,但斗而不破,保持了政治平衡。不过,随着王导和郗鉴相继谢世,王氏和郗氏的势力衰退,庾氏眼看就要一家独大。这就需要出现新的士族,与之对抗。
第二次危机:桓温权倾朝野,可能颠覆东晋。
桓温出身的谯国桓氏也是士族,不过当年,桓氏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时站错队,遭到重创,沦为了二流士族。所幸,桓温的父亲颇有头脑,在王敦作乱时为朝廷立下功劳,提升了桓氏的地位。
桓温的发迹,始于攀附庾氏。桓温生性豪爽、气度不凡,受到晋成帝赏识。晋成帝将自己的姐姐、也就是庾太后的女儿南康公主,嫁给了他。这样,桓温同庾氏攀上了亲戚。他靠这层关系,当上了琅琊太守,有了基本盘。
反客为主:
公元342年晋成帝驾崩,继位的皇帝有很短命,在寻找继承人的问题上,庾氏和朝廷的重臣何充爆发了矛盾。最后,何充一派胜出。
这样,他充就同庾氏结下了梁子。何充家世平常,急需寻找同盟,而王氏和郗氏又已衰落。怎么办?他看中了桓温。何充先任命桓温为徐州刺史,以示拉拢。由于桓温是庾氏的女婿,所以这个任命,庾氏并不反对。
获得荆州:公元345年,颍川庾氏的代表人物、荆州刺史庾翼病逝。临终前,他举荐次子接替自己的职位。荆州是战略要冲,当初的王敦,现在的庾氏,都是占据荆州,才有底气干预朝政的。何充当然明白这当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驳回了庾翼的请求,把荆州给了桓温。此举收到奇效。失去荆州的庾氏,势力衰退,渐渐边缘化。
桓温独大:果然,桓温占据荆州后极力扩充。他先消灭了割据四川的成汉政权,将天府之国收入囊中,随后谋夺豫州和江州,即今天的河南与江西。一旦得逞,长江上游和中游就都被桓温控制了,下游的建康,将危在旦夕。与此同时,桓温着手清除庾氏的势力。当时,庾氏还有七个兄弟在朝为官,桓温痛下杀手,一口气灭了五个。颍川庾氏一蹶不振,再也没能恢复过来。随后,桓温以桓氏子弟填补空缺,形成了强大的军政力量。这就对门阀政治构成了威胁。
陈郡谢氏登场制衡:陈郡,囊括了今天河南东部、南部及安徽部分地区,东晋时隶属豫州。所以谢氏算是本地士族,在豫州有着厚实的宗亲关系。永和四年,即公元348年,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尚,出任豫州刺史,担负起拱卫建康、防范桓温的重任。此后十五年,豫州刺史一职在谢氏兄弟间轮替,桓温始终无法染指。 陈郡谢氏则借此机缘,成为朝廷仰仗的重臣。
桓温死后,弟弟桓冲接任荆州刺史,继续控制长江上游。谢安和侄子谢玄,则掌握了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门阀政治实现了新的平衡。
第三次危机——前秦入侵。
公元383年,刚刚统一北方的前秦国君苻坚,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这是东晋立国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外部危机。如果前秦得手,东晋亡国,门阀政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将被彻底摧毁。
生死关头,桓氏和谢氏通力合作。先是桓冲以十万兵力,围攻前秦重镇襄阳,迫使苻坚分兵回援;随后谢安、谢玄指挥大军,在淝水之战中击溃前秦主力。晋军趁势北伐,收回了北方的部分土地。
谢、桓两家捐弃前嫌、联手抗敌,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也书写了门阀政治史上的高光时刻。
但一场胜利不足以消除东晋内部的矛盾。当共同敌人消失,内部矛盾反而重新浮出水面。而这一次,在愈演愈烈的斗争当中,连门阀政治的基本规则都被打破了。
三、门阀政治的基本规则和消亡
门阀政治的形成和巩固的三大要素: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
皇帝垂拱。所谓垂拱,字面含义是衣服下垂、拱手而立,很悠闲的样子。引申义指皇帝将朝政委托给大臣,不加干涉。这原本是理想状态,却在东晋实现了。东晋诸帝,从晋元帝起就一无兵权、二无官员任免权。后来还出了几个小皇帝,由太后和大臣摄政。垂拱而治,是最明智的选择。
士族当权,也就是士族把持朝政。当然,权力不能由一个士族垄断,而是两三家士族,相互制约,一家衰落另一家递补,谁也不能独大。于是我们看到,琅琊王氏坐大,就有高平郗氏来分权;颍川庾氏崛起,王、郗两家联手抵制。此后的谯国桓氏,尽管权势熏天,也有陈郡谢氏出来制衡。
流民出力。东晋的皇室和一流士族,都是从北方渡江而来的,与江东本地士族,存在着利益冲突。这给东晋朝廷的征兵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因为在江东士族的庇护下,本地人不愿意为朝廷卖力。
这时候,流民成了救命稻草。前面讲过,永嘉之乱后,士族将大量失地农民编组成军队。郗鉴最初就是流民帅。后来郗鉴镇守京口,即今天的镇江。京口在建康东面百余里,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这里,又是流民渡江后第一个落脚点。所以郗鉴在京口收罗流民,创建了北府兵。
三要素的破局:
士族无人: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的威望达到顶峰。之后谢玄被解除兵权,谢安呢,朝廷借口他功劳太大,无法奖赏,一直拖到他死,才给了些哀荣。按照门阀政治的套路,这不算稀奇。可问题出在取代谢氏的人选——太原王氏身上。太原王氏,多为平庸之辈,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
皇帝收权:当时的皇帝是晋孝武帝司马曜,丞相是他弟弟司马道子。皇权加相权,同时握在司马氏手里,这在东晋历史上实属罕见。于是,皇室不禁动了扩张皇权的念头。而孝武帝的皇后出自太原王氏,作为外戚,太原王氏自然成了重点扶持对象。于是王氏子弟平步青云,取代谢氏,占据要职。
流民脱离控制:孝文帝同丞相司马道子还争权夺利,夹在当中的太原王氏发生分化,一方支持孝文帝,一方支持司马道子。两派激烈斗争,搞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北府兵开始脱离士族掌控。流民出身的北府兵基层军官刘裕,凭着才能和威望,逐步成为这支军队的统帅。
东晋末年动乱:
桓玄起兵:公元402年,桓温之子、荆州刺史桓玄以清君侧的名义,向建康发兵。有荆州作为大后方,又有江州为前哨基地,加上东晋皇室已丧尽人心,桓玄一路顺风顺水,攻入建康。他杀死司马道子,逼晋安帝禅位,自立为帝,创建了桓楚政权。
刘裕崛起:桓玄得意之际,刘裕的北府兵正静观其变。半年后,刘裕在京口起兵。桓玄连战连败,桓楚政权很快被推翻,连桓氏经营数十年的老巢荆州也被攻下。桓玄身败名裂,谯国桓氏几乎被灭族。
刘裕可没有恢复门阀政治的兴趣,他的目标,是自己当皇帝。只是一开始,门阀政治的余威还在,他不得不有所顾忌。
刘裕采取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将被废的晋安帝重新扶上皇位,安抚东晋士族。第二步,南征北战,准备用赫赫武功,提高声望、威慑士族。在这方面,刘裕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先收拾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随即北伐,消灭了南燕(yan1)、后秦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还一度收复了长安与洛阳。这一战绩,在东晋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至此,刘裕权倾朝野,个人威望越来越高,完全不用考虑东晋士族的意见了。
于是,他采取了第三个步骤。公元419年,刘裕命人勒死晋安帝,改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这就是晋恭帝。废立皇帝,是权臣篡位的标准动作。远一点的像董卓、司马昭,近一点的像桓温,都这么干过。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更进一步。刘裕可管不了许多,公元420年,他派人用棉被闷死晋恭帝,建立了南朝的第一个政权——刘宋。
东晋灭亡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也正式画上句点。
之后的南朝,历时169年、历经宋、齐、梁、陈四朝。这都些是短命王朝。不过,南朝皇帝的威权要远远超过东晋皇帝,他们能够驾驭士族,不受其操控。最明显的例子,除了陈朝是被隋朝消灭的,宋、齐、梁都亡于武将。这说明,士族已经失去了控制皇权、驾驭军队的能力。
书 名:东晋门阀政治
作 者:田余庆
主 讲 人:刀劈三观抱老师
主讲人简介:资深撰稿人
主 播:秋安
策 划 编 辑:袁博
总 编 辑:徐苑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每天散步听书
门阀制度的兴衰,听完才有了初步认识,也了解了那段历史的变迁,点赞。
历史和人物传记
哲学社会科学
投票完还是频繁让投,神经病啊?我投了三次都不同,别想知道我喜欢什么!
郗读chⅠ
好
历史、文学、财经
基本上下班路上听书,听到感兴趣的就到网上查摘要和内容,如果不错的就买书进行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