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播概述

第一章 传播概述

00:00
12:04

【选择】
“传播”一词至少在1400年前就出现了。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宜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
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
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行为和形态都很及时)【选择】
1. 形态多样性2. 时空遍布性3. 行为伴随性4. 极端重要性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选择】
“传播”,原译自英语。英语中“传播”是communication,含义有: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相同:都有“传达(消息、意识等)”,“传染(疾病)”之意;
不同:英语还有“运输(货物与人)”,“(双向)交流”之意。
三、传播的定义【名词解释】 
 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的过程。
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非信息性
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送的既可以说是信息,也可以说是意思。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一)信息的定义【名词解释】 
1.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2.信息传播的两个层次:感知第一层次,表述第二层次
3.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凡有“信息”处,必有“传播”,反之亦然。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一、两种分类方法【选择】
(一)二分法(按传播的技术、手段)
1、亲身传播——人体自身为中介或媒体
2、大众传播——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 (信息最规范)
(二)四分法(按传播的范围、规模)【选择】
二、自我传播【选择】
1..从规模上看,这是最小的一种传播。
2.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以思考为核心,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三、人际传播【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层次(基础)。
2.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规模:至少两人以上
四、组织(团体)传播【选择】
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
五、大众传播【选择】
1.内涵和定义【选择】
(1)定义: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内涵:大众传媒是当今社会中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快、广、多、好这四大优点对于网络完全适用,且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最大优势就是互动性。
2.大众传播与新闻事业的关系【选择】
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3)传播规模与手段的关系
传播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为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分支是大众传播学。


第三节 传播的结构
一、结构(过程)研究的意义
传播最基本的“三要素”是传者、信息(内容)、受者。
二、传播的基本模式(美国戴维·伯格提出)
1.所谓“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2.传播过程模式“S—M—C—R”,即“讯息来源—信息—渠道—受众”,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三、传播的结构研究
“结构研究”三类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四、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布雷多克的 7W 模式)
线性模式缺陷:单向性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选择】
拉斯韦尔于1948年完整地提出,传播过程包含了5大要素。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所谓5W:
布雷多克的7W,添加了:动机(why)和情境(where)
2.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选择】
美国数学家申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
申农和韦弗最早注意到了传播和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噪音”一说。
3、控制论模式 【选择】
1)含义: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反馈机制,“单向直线性”变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控制论模式的不足
(1)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
(2)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以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
(3)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3)控制论模式的类型
(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
(3)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
(4)丹斯的“ 螺旋形上升“ 模式
(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认为噪音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会发生影响。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选择】
任何传播活动的参加者,无论个人或团体,都可视作“传播单位”。参加者都有两重身份和四种功能:
3)竹内郁郎的” 传播单位“ 模式
4)丹斯的“ 螺旋形上升“ 模式
为解决控制论模式中关于“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的误解,“螺旋形上升”模式进行了纠正。
五、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传播的条件)
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1)“基本群体”: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2)“更大的社会结构”:关系比较松散的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
(3)“社会总系统”: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这可以是基本群体,也可以是其他群体。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者受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
传者的压力: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
二、传播的工具性和消遣性【选择】
传播的类型(功能角度分):
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托尔曼,他称人类的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强调“消遣性”的学者,以提倡游戏理论的斯蒂芬森最为典型
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选择】
1.个人层次: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 知识;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则是调节个人身心。
2.组织层次: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 
3.社会层次: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传承 社会文化遗产;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提供娱乐或调节社会大众的情绪。 


四、传播的四大功能【选择】
1、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的三个功能,即:
①环境监测;
②社会协调;
③社会遗产 。
2、后来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
④”提供娱乐”,且把②社会协调称为“解释与规定”
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相对性: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等等。
双向性:由于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


六、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选择】
1、负功能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有以下三种功能:
正功能:
(1)授予地位:一旦被媒介传颂,就名扬天下;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一旦被媒介曝光,则可望迅速、有效地得到遏制。
负功能:
(3)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疏于行动,误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如何克服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受者:
1.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
2.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接近事实真相。
(2)传者: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慎而又慎地防止对环境作“歪曲”的反映。
(3)从学者: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并以此贡献于社会,切实地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


3、“两个环境”理论【选择】
1) 李普曼的《舆论学》提到 ,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
现实环境: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
虚拟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


2) 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筑的“虚拟环境”,或者说“媒介环境”。由于大众媒介的介入,我们对于真实的世界的了解变得间接,甚至有时把媒介环境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看待。


4、“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名词解释】
1)美国社会学者托马斯“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2)默顿“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