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㉑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先进㉑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00:00
13:15

先进篇第十一㉑

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子路问: 闻斯行诸?斯是这个;闻就是听到。子路问,听到的这个道理,听到的这个话,就要去行动,就要去做吗?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孔夫子说,有父兄在,你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 闻斯行诸?孔夫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冉有,也叫冉求。冉有和子路都是以政事著称。冉有又问了,听到了就要去做吗?                                                                                                            


子曰: 闻斯行之。这段话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思维,同一件事情,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夫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你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你要问问父兄的意见。冉有问,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夫子说,对啊,听到了就要去做。我们这个时候不禁要困惑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答案会不一样呢?不止我们有困惑,孔夫子的另外一个弟子也有了困惑。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赤就是公西华。说我有困惑啊,敢问老师。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兼,是取胜之意。子路,这个人比较勇敢,好勇又好胜。所以当他遇事情的时候,孔夫子告诉他要,退之,你不能听到了就要去做,你要先问问父兄的意见。而冉求和子路恰恰相反,求也退,故进之。冉求的性格过于退缩,不够勇敢,所以告诉他听到了就去做。


《论语》当中,关于冉求和子路的性格,我们都学过。比如说,冉求,季氏旅于泰山,孔夫子想让他去阻止的。冉求不会去阻止,因为他没有那么勇敢;季氏富于周公,冉求还在帮其敛财,而不敢制止。所以说,冉求这个人他没有那么勇敢,他不好勇。故而孔夫子告诉他,你要更加的勇敢,遇到事情就大胆子的去做,大胆的去为。

而子路的性格则不然,子路是一个直言直率的性格。孔夫子去见南子,子路不悦,直接就表现出来;在陈蔡之间遇到困厄,其他的弟子都没有讲什么,子路就直接来找老师,愤愤不平,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会如此的贫困潦倒吗?难道是我们自己的德行还不够吗?这是子路的性格,因为他太过于好勇好胜。所以孔夫子告诉他遇事情你要懂得退之,要懂得问父兄要懂得问其他人的意见。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懂得取中。一个人的性格过于退缩,过于软弱,我们要告诉他进之,要让他更加勇敢独立和坚强。而一个人的性格过于勇敢,好勇好胜,我们就要让他退之,不要这么冲动的去做事情。我们往生活当中延伸,事事都要懂得取中。一个人的性格如果太快,过于急躁,我们要懂得让他慢下来,事缓则圆。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做事情过于慢,这个时候我们就让对方快一点,要让他精进一点,要让他做事情加快效率。所以我们都要取那个适度的中,太慢了不行,太快了也不行。


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聪明,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告诉他,把你的聪明收起来,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地去做事情,让他取其中;如果一个人太过于愚笨也不行,我们要让他学的聪明一点,让他遇事情多思考都是在告诉我们取中。


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过于自立,不行的。我们要让他懂得依靠他人借助他人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过于自立过于独立,人际关系就会变得不好,自己就会活得很累;但一个人总是依靠他人,不自立不自强,人际关系也不会好,会招人反感并且自己是做不成事情的,这个都需要取中。就怕有的人学习很偏执。比如说,你不是教我自立吗?我自立了,我一个女子很自立,我谁都不依靠,结果过得并不幸福。所以我们都要懂得凡事取中,过犹不及。


你过于自立没有人帮,没有团队意识,没有人愿意和你做事情。可是你要过于依赖他人,同样别人不认可不尊重,也不喜欢与你共事,太过于矫情,不行的。所以在生活当中,无论发生的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懂得去取中。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懂得爱一个人但是不能过度,过度了就变成溺爱让对方形成了依赖。可是如果你没有给他爱,没有给他关心,没有给他鼓励,他是自卑的状态,他没有阳光没有温暖,他也不会产生力量。


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取其中,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先修己,然后再去帮助他人,首先要懂得让自己取中。当我们自己懂得取中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取中。《论语》当中孔夫子作为一个师者,师者要懂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对于子路和冉求,讲的是不同的道理。一个让进之,一个让退之,这就是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也要懂得因材施教。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当下的阶段,什么东西是缺乏的,什么东西是过的,我们都要懂得及时地去调整。所以这个材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比如说子路和冉求,他的性情性格这个不容易变。但是在生活当中的事情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如说孩子的学习状态,如果太过于紧我们要给他松一松,不能让他压力太大。如果他过于倦怠和松散,我们要让他紧一紧,否则他的学习跟不上。


在生活当中,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我们在带领一个团队的时候依然如此,员工的状态他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根据他的状态不停地调整,让他取其中。每一个员工的性格、性情,能力各不相同,我们要懂得让他把能力发挥到最大化,让他取其中。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朋友,谈感情也是一样的。要保持若近、若离、若有、若无,就是要取中。如果你太过于亲密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浓烈的反而短暂。如果你过于疏远也不行,这个距离一旦产生,这个隔阂一旦产生,很难再走到亲密无间。所以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懂得取其中。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体会这个中。知识一定不能学死,儒家文化告诉我们三省吾身,君子反求诸己。我们要求己,我们要反省自己,要看自身的问题要严于律己,这个是没错的,但也不能过度。有的人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自卑,就会产生痛苦。每天发生任何事情,我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不足,就会产生自我否定,就会产生自卑,这就过度了,过犹不及。所以越学越痛苦,是我们过度的反省自身了。


当发现这个问题怎么办呢?就开始不要反省自己的问题,开始努力地去学习,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固有的思维方式,增加内心的美好、良善和阳光。可是有的人恰恰相反,发生问题都是别人的错,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不足,都是在不停地评判和挑剔他人,这是有问题的。我们不懂得反观自省,不懂得一切事情的根源其实都源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在不断地提升,改变自己的认知和心念,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所以不懂得反观自省和过度的反省自身,自我否定,这两种状态都是不正确的,过犹不及,过和不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取其中。


我们平时自己的学习状态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自己过于懒散过于松散,我们要懂得不停地精进。如果我们过于精进,学习的压力很大,这个时候要懂得适当的调整、放松,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松弛的状态,调整到一个中的状态,我们再继续前行。


比如我们爬山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走得太慢,需要消耗太多的时间,我们就要步伐稍稍紧凑一些。但是如果我们走的很快,气喘吁吁我们坚持不久的,这个要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把它调整到中的状态。到底什么是中的状态呢?它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智慧。


比如以爬山为例,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中的状态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智慧不同,中的状态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还是要通过不停地学习,不停地修身,我们有更好的智慧,才能更适度的去把握自己生活当中的中,才更好地把握别人身上适度的中,我们才能懂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