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成就中国?促成瓦良格、苏-27出口,造就003航母和歼-16

苏联解体成就中国?促成瓦良格、苏-27出口,造就003航母和歼-16

00:00
07:52

欢迎收听军备解码带来的最新军情和武器资讯,欢迎订阅关注!

2022年8月31日,全球都在关注来自俄罗斯官方的一则消息:在苏联烟消云散20年之后,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也是唯一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因病离世。由于他本人在苏联解体前后选择向西方靠拢的种种表现,以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客观事实,舆论对其评价并不算好。不过,如果将目光集中在中国与苏联、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的关系变化上,那么对于此人的认识恐怕会出现值得深思的变化。

从60年代双方交恶开始,苏联就在远东地区囤积重兵,对我东北方向形成高压态势。为此,我们不仅针对北方的钢铁洪流威胁,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打坦克、游击战训练,还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大三线建设。陆军更是由于直接承受巨大战略压力,长期处于国防战略的核心。可以说,无数人的命运都因为苏联的战略布局不断变化。到80年代末期,双方关系虽然开始缓和,苏联甚至出动最先进的苏-27S战斗机,抵达北京南苑机场进行飞行表演,直接促成了苏-27S出口中国。但陆地上的大规模对峙状态并没有结束,双方上百万大军仍然时刻绷紧了神经,而这一切都随着苏联的解体发生改变。

新生的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但损失的数百万平方千米土地和近亿人口,使其影响力大减。更重要的是,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痼疾和俄罗斯新生后错误的经济政策,令俄罗斯的经济迅速衰落,甚至连基本的国防体系都无法维持运转。俄罗斯海陆空三军在整个90年代,几乎没有采购任何新式主战装备,反而大批量退役苏联军队遗留下来的主战装备,在各地形成了规模壮观的武器坟场。苏联时代的上千家军工企业,也长期缺乏订单的情况下纷纷倒闭,少数实力雄厚的企业,则积极求生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中国自然就成为潜在的重点。

1992年6月,首批12架苏-27SK、苏-27UBK战斗机飞抵中国,这笔总数24架的苏-27战斗机采购订单,从苏联时代就已签下协议,后被俄罗斯继承和认可。那个时候,恐怕不会有人想到,这12架苏-27的交付,成为中国空军甚至是中国迈入新时代的开始。由于当时俄罗斯轻工业生产体系接近崩溃,中国的外汇储备又严重不足,因此24架苏-27战斗机总计8亿美元的采购费用之中,超过70%是通过轻工业品抵扣。这份互利共赢的交易成为双方开启友好合作的开端,在这之后,“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米-171直升机、伊尔-76运输机等急需先进装备,陆续进入我国军队服役,对提高军队战斗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不过,形形色色的武器之中,除了苏-27之外,实则都是苏联时代已经大量出口的装备。在1992年夏季,由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建造的1153.6型“瓦良格”号航母,在下水约4年后正式停工。我国当即派遣代表团前往考察,但由于国内对设计建造航母过于乐观,加之个别霸权国家横加干涉,此次考察结束并没有什么结果。到了1995年,中方第二次派团前往乌克兰考察,但当时我国继续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任务,对于耗资巨大的航母顾虑重重,因此这次考察再次无果而终。

直到1996年,国防形势发生根本性改变,西方霸权的重压之下,采购苏联海军遗留的6万吨航母平台,开始成为海军工作的重点,后来的事情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采购、返回等艰难历程。最终,“瓦良格”号在中国浴火重生,成为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在服役10年时间里,辽宁号这艘“实验舰”不仅形成了完全作战能力,还保持了很高的战备出勤率,在今年5月的远海演训期间,甚至创造了连续20天高强度起降300余架次惊艳成绩,刷新了外界对滑跃型航母战斗力的认知。相比之下,“辽宁”号的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号,在苏联解体前后,冒险从乌克兰逃回俄罗斯,但由于俄海军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保障训练,因此整个服役生涯表现平平,2016年11月在叙利亚部署期间,50天起降总数仅有420架次,还损失了一架苏-33和一架米格-29K,确实让人感受到俄罗斯海军的衰落。

对于我国海军来说,“瓦良格”号这艘6万吨航母平台的意义不言而喻。国内早在90年代尝试发展5万吨航母时,就因遭遇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而放弃。“瓦良格”号在设计上虽然存在重型舰载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这种落伍的元素,但其基础平台却仍然是苏联海军20多年航母发展经验的集大成者。我国直接使用相对成熟的大型平台,并融入自身对航母设计和战术运用的理解,从而迅速突破了国产航母的技术壁垒。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就先后下水了002型山东舰和003型福建舰,如今在航母领域已经稳居全球第二。

如果苏联没有在1991年解体,相信“瓦良格”号无论能不能完工都不可能对外出售,更不可能交给与苏联有着数千公里边境线的中国,此后国产航母的飞速发展恐怕也很难实现。颇为有趣的是,国内当年发展航母时,原本计划一步到位发展常规动力蒸汽弹射航母,但限于技术积累有限、弹射舰载机、弹射器等关键设备迟迟无法攻克,以至于这份规划在90年代无法实现。按照正常的规律推测,如果我国没有得到“瓦良格”号这个6万吨航母平台,那么大概率会在造舰工业取得全面突破的2006年前后,正式上马国产航母,技术上自然也会延续蒸汽弹射航母的发展路径。

从如今的视角来分析,蒸汽弹射装置已是即将被淘汰的“老迈”设备,电磁弹射装置代表的才是未来方向,如果我们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仍然发展蒸汽弹射装置,恐怕服役不久就将面临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海上霸权的尴尬境地。这不仅仅是对国产航母计划的重创,也是海军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由于“瓦良格”号这个意料之外的“插曲”,打乱了原有的航母发展计划,服役即落伍的情况并没有真正发生,反而经过辽宁舰改造和山东舰设计建造的积累经验后,拥有更多的底气全面审视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的优劣得失。在经过一番抉择后,原有计划中的国产蒸汽弹射器最终被放弃,全新的电磁弹射装置惊艳登场,成为除美国海军之外,唯一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的海上力量。

当然,对中国军事力量起到特殊促进作用的,并不只有“瓦良格”号,我国引进苏-27战斗机的整个过程,也存在与之类似的情况。当年空军在购入两批苏-27试用的体验相当震惊,并萌生了购入整套生产体系的想法,最终在经过谈判后,成功引入了组装生产线,诞生了被称为歼-11A的国产三代战斗机。在其基础上,中航工业不仅制造了长期担当空中主力的国产化歼-11B,还进一步推出了歼-15舰载机和歼-16多用途战斗机。如今由国内自主设计生产的歼-10、歼-20系列,虽然技术水平有目共睹,但歼-11/15/16系列,仍然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苏-27作为承担主战任务的重型战斗机,或许同样会得到出口授权,但对外提供完整生产线和关键技术资料,恐怕完全没有可能。国内如果以当年发展歼-7的模式,直接对到手的少量苏-27进行逆向仿制,花费的时间和资源都将远远超过实际的付出,而且究竟性能如何,恐很难达到如今的水平。更不用说,我国后期购入的“现代”级驱逐舰、“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伊尔-78大型空中加油机、UGT-25000燃气轮机同样都是当时的新锐装备,正常情况下苏联也不太可能对外出售。国内能在这些领域实现快速突破,显然是充分利用了苏制先进装备,确实是利用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最重要的是,我国在使用外购装备时,并没有盲目追求先进设计和性能,而是始终以自身需求为核心,努力融入国内自主军工技术,持续健全军事工业发展体系。最终呈现的结果,不仅仅引入了一大批先进、可靠的装备,还将国产武器设计理念、制造技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目前在战斗机、先进查打一体无人机、航空母舰、高超音速武器、大型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领域,中国已经明显超过了当年的老师--俄罗斯。在近期的俄罗斯“Army-2022”技术论坛的现场展示种,琳琅满目的国产先进装备,已经无声证明了这一点。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