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礼、巫术、头颅祭……这是一部人类学家在非洲原始部落的历险记。
听书笔记
《天真的人类学家》是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在非洲喀麦隆从事田野工作的笔记。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叫做《小泥屋笔记》,讲的是作者巴利在非洲喀麦隆原始部落18个月的生活。下半部叫做《重返多瓦悠兰》,续接上文,由于还没有亲眼目睹多瓦悠人最重要的习俗——割礼,作者再次走进多瓦悠人部落。
一、人类学与作者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从源头上看,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人类特质的源头和演变。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人类学者进入某一社区,通过观察、访谈、体验等方式与被研究者长时间接触,获取一手资料。
作者奈吉尔•巴利是一位来自英国的人类学家,获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曾担任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附属人类博物馆馆长。为了丰富学术成就,他决定深入非洲喀麦隆的山区多瓦悠人部落,开始自己的第一次田野调查,并由此写下这部作品。
二、巴利在田野调查时的“水土不服”
吃饭问题。当地人拒绝饮用牛奶,不吃鸡蛋,唯独酷爱小米,啤酒也是用小米酿的。巴利只能靠补给站买来的硬饼干、花生酱、罐头勉强度日。好不容易得来的食物,还可能是被狗舔过,或者其他人嚼过的。
疾病困扰。疟疾、肝炎等疾病接踵而来,巴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被车祸碰坏了牙齿,却被假冒的牙医拔错,忍受疼痛的同时还要付出高昂的费用。
心灵孤寂。“外来者”在原始部落并不受欢迎,他只有在偶尔进城的时候才能大说英语、畅听音乐。陪伴度过无数个沉闷夜晚的,唯有向传教士借来的一大堆垃圾小说。
语言障碍。多瓦悠语有四种声调,人们说话会将音串联,形成滑音。巴利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都学不好多瓦悠人的语言,只要他试图说一些复杂的句子,就会闹洋相。这也给他推进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此外,还有行政官员的繁文缛节和财务危机等等,都令巴利陷入窘境。但受够了这一切,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这位“天真”的人类学家也在囧途之中摸爬滚打,克服了疾病、孤寂、不适和无知,还慢慢地学会了伪装和打小算盘,甚至在重回故乡的时候难以适应欧洲文明。
三、揭开多瓦悠人部落的神秘面纱
作者除了对多瓦悠人的饮食、语言、社会分工等方面进行介绍之外,还重点描述了当地习俗,如割礼、头颅祭祀、巫术等。
割礼。多瓦悠人的割礼十分恐怖,要把整个阴茎都划开。没接受割礼的男孩被视为拥有女性污点,会被禁止参加所有男性活动。
头颅祭。多瓦悠人通过举行头颅祭祀让亡灵安息。举行仪式的时候,死者的头颅放在村外,男女各站一堆把牛羊排泄物洒在头颅上,再由小丑清洗头颅,主办人在头颅旁不停地跳跃。整个仪式充满了鬼魅和神秘的气息。
巫术。多瓦悠人觉得只有导致疾病的巫术是坏的,其他巫术却能使你身体强健、农耕顺利。他们判断疾病的时候靠的不是医学,而是占卜,而且坚信“唯有神才能造雨”。
总体上看,多瓦悠人生活在充满各种禁忌的环境里。在巴利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用“愚昧”和“野蛮”一概而论的群体,也有天真淳朴、热情好客的一面,他们甚至比我们还懂得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四、反思人类学的学术偏见
第一,作者反思了田野调查的独立性。田野调查并非是一个完全独立客观的过程,这要求研究者保持谦逊与清醒,严肃思考自己的研究是在何种条件下进行的,并尽可能详细告诉读者,让读者看到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作者批判了人类学家对异族文明的成见。他质疑了带着西方视角去评判另一种社会文化的合理性。巴利并没有在书中取笑非洲人,他取笑的是人类学家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的假设。人类学家是要告诉你人们如何生活,告诉你做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而不能告诉你人们应该怎么生活。
第三,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人类学家有时过分痴迷于发掘异族文化的神秘,而很多时候不过是想当然。有时候盲目追求所谓的重大发现,反而会造成研究方向的偏离,这对人类学研究并无益处。
解读 | 南溪,北京大学翻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学硕士,曾混迹于媒体圈,当过一阵子国家公务员。现在金融业任职,仍以读书码字为终极嗜好。
播音 | 李锐
策划编辑 | 武璇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心理,财经,犯罪,提升自我类
这曲折的命运,可以拍一部电影了
7
真的有这样的研究,通过深度体验,写出对某个课题的心得与收获。现代知青是最近的新标签
精彩
真不容易
👌
啊哈哈哈哈衰神啊
听友442716512 回复 @析兆: Hvv go u
田野调查想体验一下。
让我想起了上帝也疯狂这部电影的某些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