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8 尽心知性和格物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8 尽心知性和格物

00:00
09:11

8、尽心知性和格物
【原文】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翻译】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会是‘生知安行’者才能够做的事呢?”
 
先生说:“心的本体是人的本性,天理是人性的本源,因而把人的本心尽力发扬就是把人性彻底地发挥。《中庸》说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把人性发挥彻底,领悟到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所谓‘存心’,反过来是说还没有做到‘尽心’。‘知天’中的‘知’就像知州、知府中的‘知’,意即治理州、县是他们分内的事,两者合而为一体。所以‘知天’也就是说人知晓天理,与天合为一体。‘事天’,就好像儿子服侍父亲、大臣侍奉君王,需要毕恭毕敬地小心奉承,不要有所闪失,‘事天’也就是还没有与天合二为一。圣人区别于贤人就在这里。至于‘天寿不贰’,是指教育学生一心向善,不管处境好坏、寿命长短,绝不动摇行善的心,而只去修养身体,听天由命。知道穷困通达、寿命长短都由上天注定,自己也不必因此而动摇了行善的心。‘事天’,虽然心与天没有合而为一,是两回事,但是自己已经看清楚天命就在面前了;‘俟命’就是还不曾与天命相近,只在此等候它的到来。这就是初学者开始确立志向的时候,有困而知之,努力自勉的意思。而今朱熹却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颠倒了,让初学的人感到无从下手。”
 
徐爱说:“昨天听先生的教诲,也隐隐约约觉得应该这样下功夫。今天又听了您的解释,更加没有什么怀疑了。我昨天早上想,‘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的意思,都是从心上来讲的。”
 
先生说:“对了。身体的主宰就是心,心发出来的就是意念,意念的本源就是感知,意念存在于事物之上。比如意念在侍奉双亲之上,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件事;意念在辅佐国君上,那么辅佐国君就是一件事;意念在仁爱百姓、爱护万物上,那么关心百姓、爱护万物就是一件事;意在视听言行上,那么视听言行便是一物。所以我说:‘没有天理存在于心外,也没有事物存在于心外。’《中庸》中说‘心不诚就没有万事万物’,《大学》中说‘弘扬崇高德行’的功夫就是要心诚,而心诚的功夫就是‘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解读


徐爱接着问先生:“'尽心知性’为啥是具备'生知安行’天资悟性的人的事呢?"


阳明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来源,尽心就是尽性”。这句比较难懂,“性”,这里指人的本性。


天是性之原,即天理是人本性的来源,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应该遵守特定的秩序下才能各安其位,生生不息。作为人类应该有自己该遵守的秩序规则。作为人类的个体,该如何做,上天已经把这种秩序规则放在人的心里。尽心就是按照心中的天理行动。心中充盈良知的时候,外放的行为就是仁义礼智信。


《中庸》中说过'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


“诚”: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在《传习录》下篇,对“诚”字有比较详细的解释。阳明先生曾经对人说,只要能做到好好色,恶恶臭,就是圣人。这话听起来觉得很容易,但切身体验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功夫着实是难。比如一个念头涌起之后,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又将善念和恶念夹杂在一起了。只要有了夹杂,就已经不是“诚”了,善能确确实实去喜好,就能做到无念不善;恶能确确实实去厌恶,就能做到无念及恶了。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所以圣人之学,只是一个“诚”字而已。


“尽心”,是把心全拿出来,毫无保留了:“存心”,是有所保留,需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就是这颗心还没做到纯粹,也就是还有未尽之处。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纯度不同,一个没有杂质,一个有杂质。


“知天”就是知道自己的本分。比如你是总经理,你就应该知道总经理该管什么事,所处的行业现在是什么情况,市场具体是什么情况,下边几个部门总监都在干什么,整个公司内部和中下层是什么状态等等,这些是你做总经理的本分,你必须得知道,这是你的本分。如果你做不到本分,后果自然不会太乐观。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内事。就是这个意思。


“事天”就是我们面对天的态度,因为还做不到完全洞悉天理,心中应该有“天威难测”的敬畏之心,就像儿子对待父亲,臣子对待君王一样,态度要恭恭敬敬,把心全放上,才能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修心性的必由之路。


圣人和贤人是有区别的。圣人是完全洞悉天理的,能做到所作所为完全和天理合拍。贤人是还没有完全洞悉天理,对天理还是雾里看花的感觉,多多少少有点不太合拍的。


圣人就像水性特别好的人,下水之后可以像鱼一样,因为对水性非常清楚,在水里自然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游就怎么游。这就是孔子“说的,我现在已经70岁了,我能做到任意遨游人世之间,不会感到有任何拘束,不逾矩的状态。


贤人是水性一般的人,游泳池里游的挺好,但对水性的把握程度还没达到完全洞悉的水平,下水的时候,有的时候操作不好,也是要呛水的。所以下水的时候,还是要小心翼翼的,随时保持警惕,提醒自己。这就是贤人和圣人的区别。


“天寿不贰”,是说天资悟性的确比较平庸,还看不懂天理是什么,想进这个门,就要一心为善,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境遇。“穷通夭寿”这四个字是指两个方向,穷是指四处碰壁,通是指左右逢源,天是夭折的意思,就是寿命很短,寿自然是指长寿,不管自己的生命长短,不管境遇是顺还是逆,都要坚持为善这颗心,一直把“善”进行下去。随着日积月累的坚持去做,慢慢的就达到一定的修行高度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毕业参加工作,限于你的阅历和认知水平,你对董事长想什么,总经理想什么,是完全不清楚的,甚至对企业为啥这么管理,为啥这么运作,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时候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随着认知的不断提高,假以时日,自然就能搞懂上层的思维模式,行业规律等等。


朱子是把事情做倒过来了,等于一个刚毕业的新人,一进公司就要具备总经理的能力,这显然是勉为其难了。


生而知之的层面是已经洞悉天理;学而知之的层面是能看到天理,但看不清楚,雾里看花的状态;困而行之是完全看不到天理的状态。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困而行之的状态。小学一年级水平,天天学习1、2、3、4、5,认识生字。但并不知道干嘛要学这些,更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用。心里知道学习这些是有用的,应该坚持下去。


隔了一天,徐爱又来问先生,昨天您说的,我想清楚了,关于“格物”的“物”应该是指“事”,所以“格物”应该是从心上说的。


先生回答说,你说的很对,我们身体是由心主宰的,意念是心发出来的,意念知觉到的就是“物”。


阳明心学中的“物”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物”就是物质,即“独立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阳明心学中的“物”显然远远大于这个范畴。它是指知觉的一个范畴,有点抽象,不是说具体看到的沙发椅子这种具体的东西才是“物”。按照先生的解释,我们展开一下,给老父亲尽孝,尽孝这件事情,就是一个“物”;在公司尽职尽责,这个尽职尽责就是一个“物”。


“意之所在便是'物’”,只要没有进入我的“意”,便皆不能称之为“物”,这一句一定要记住,这是阳明心学最基本的概念。如果“物”的定义没有记牢,后面的内容只会越看越糊涂。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世界没有进入“我”的“意”的时候,对我的意义世界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自然也就不在“我”修行的范畴。“格物”就是首先不自欺,然后把“事”正其不正以归於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