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高林:战时的第三帝国(上)

29高林:战时的第三帝国(上)

00:00
20:36

本期介绍 



随堂讨论

在你看来,屠杀犹太人是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吗?欢迎将你的看法和观点留在下方评论区~


节目文稿

大家好,我是高林,很高兴有机会继续跟大家分享理想国译丛的《第三帝国三部曲》。今天我们来聊聊《战时的第三帝国》。


之前我说埃文斯的这个《第三帝国三部曲》,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全面,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的历史这三本书里都有。但全面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我们在阅读它的过程里容易失去方向。所以我们在读《第三帝国三部曲》的过程里,一方面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它所提供给我们的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在读过之后又需要做一个反思,搞清楚我们究竟在阅读的过程中到底得到了什么。


为什么无论战事如何变化屠杀都愈演愈烈?

这一点在《战时的第三帝国》这本里体现得就最明显。因为如果你按部就班地从头看到尾,你会觉得这本书好像就两个主题,战争和屠杀。整本书的叙述好像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的。一开始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是前一章讲纳粹怎么入侵波兰、后一章就讲纳粹怎么在被征服的波兰搞掠夺、搞屠杀、想方设法地去灭绝犹太人。之后随着纳粹的矛头开始转而向北、向西,就是一章讲丹麦、挪威、还有后来的荷兰、法国这些国家怎么被纳粹侵占。下一章就讲纳粹怎么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怎么要求这些国家的傀儡政府配合自己去消灭它们领土上的犹太人。


随着纳粹开始入侵苏联,同样的侵略、征服、掠夺和屠杀,又原封不动地在苏联的领土上重演。等到德国开始在战争里走上下坡路,盟军开始反攻,战争这部分的主题变成了纳粹如何千方百计地拖住盟军的反攻,让自己能够苟延残喘,但屠杀那部分却毫无变化。不但没有任何变化,随着纳粹战局的恶化,他们反而更加疯狂地在每一个自己还掌握着控制权的地方去屠杀他们眼中的“劣等民族”。


到1945年你甚至会发现,当纳粹已经走到灭亡边缘的时候,它们甚至搞出了一个灭绝德意志人的计划。因为在希特勒看来,人类的各个种族之间只有红果果的生存竞争的关系。他发动的战争是一场不同种族之间“优胜劣汰”的种族之战。所以德国占上风的时候,他肆无忌惮地去灭绝其他种族,现在德国战败了,德意志人被战争证明是劣等民族,那德意志人也没有资格继续生存。与其等别人来消灭德意志人不如纳粹自己消灭德意志人。



【电影《帝国的毁灭》(2004)】


所以希特勒提出了一系列的所谓《尼禄法令》。我们都知道尼禄是罗马历史上的暴君,传说他想要在罗马城里建造一座规模空前的宫殿,也就是他那个游泳池里可以航行战舰的“金屋”。但罗马城里寸土寸金,即使是皇帝也掏不起这么高的拆迁费。那他怎么办呢?他就故意在罗马城里放火,把罗马城的一半都烧成废墟,这样他就可以低价买到罗马城里的土地来造他的宫殿。


为什么希特勒连自己人都要屠杀?

那为什么希特勒搞的这些法令叫《尼禄法令》呢?就是因为希特勒要党卫队去摧毁德国自己的生产设施、甚至生活设施。如果德国已经注定要战败,德国要被盟军占领,那希特勒不但要把德国所有的工厂、矿山、商业企业都摧毁,而且要把德国的铁路、公路、城市供水供电设施,甚至是城市本身都彻底摧毁。盟军对德国连续不断的轰炸本来已经把德国炸得不成样子了,但盟军轰炸之下幸存下来的东西,纳粹还要再加以摧毁,把德国彻底变成一片焦土,毁掉整个德国的现代文明,让德国人完全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也就是说当希特勒意识到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要拉着整个德意志民族跟自己同归于尽。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纳粹这样疯狂地去发动战争,去屠杀别的民族、甚至连自己都不放过,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呢?这也是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那就是围绕《战时的第三帝国》这本书,看看纳粹德国在它们发动的战争里到底想干什么。


纳粹德国在战争中到底想干嘛?

说到希特勒的这场战争,其实不同的历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关于希特勒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们围绕《当权的第三帝国》也做出了分析。但其实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角度。这个角度需要我们稍微拉远一点观察历史的距离。那就是从整个二十世纪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德国所连续发动的这两场战争。这样你就能对埃文斯在本书里所讲述的内容产生一些新的感受。


这个角度虽然经常被忽视,但其实人们并不是不关心。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德国人为什么要在短短的三十年的时间里连着打两场世界大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很多,比如我们之前说过的《滔天洪水》这本书,就是从美国构建全球秩序失败的角度去解释的。


那如果我们站在全球的角度,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看作是美国构建全球秩序失败的结果。那站在欧洲的角度看,连续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德国用武力强行构建一个由它支配的欧洲,还两次都失败的过程。这两种对世界大战的不同观点,虽然角度不同,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互为表里的。


你想想看,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有四十多年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德国的统治者总是把战争挂在嘴上,俾斯麦就经常说要对法国发动一场预防性的战争,虽然德国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常常扮演一个耀武扬威、煽风点火的角色,但事实是德国并没有在欧洲发动过战争。


德意志帝国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跟欧洲邻居相安无事,为什么到二十世纪初就突然开始迫不及待地去发动战争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德国要连续发动两场世界大战。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里,德国的意图都是一致的。


过去的历史学家都喜欢从统治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他们总是说因为1890年以前德国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俾斯麦,但是1890年以后俾斯麦下台了,换成了一个高度表演型人格的皇帝威廉二世来统治。所以德国从此开始变得暴躁、不安、忿忿不平,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


对威廉二世的这种表演型人格,我们确实不应该忽视。丘吉尔就说过威廉二世是一个希望在每一个婚礼上当新郎、每一个葬礼上当尸体的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威廉二世永远希望自己成为全场焦点。他参加婚礼会嫉妒新郎,因为在婚礼上新郎是当然的全场焦点。参加葬礼会嫉妒尸体,因为棺材里那位才是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关注的对象。这句话其实说的是非常生动的,因为威廉二世自己真的对他舅舅爱德华七世的葬礼印象特别深刻,特别希望自己也有机会像那样躺在棺材里,在近卫军士兵的簇拥下接受人们的吊唁。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简单的问题,那就是在1890年威廉二世赶走俾斯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爆发。也就是说在这么一个皇帝的统治之下,德国却有二十多年跟欧洲彼此相安无事。虽然无论是俾斯麦还是威廉二世都天天把战争挂在嘴上,但德国却终究没有发动过一场战争。那为什么从1914年开始德国就疯了呢?为什么之后的三十年里德国就连着打了两场世界大战呢?


发动二战是德意志帝国的正当防卫?

其实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比统治者的个人性格更内在、更有决定性的理由。那就是德国对自身处境、国际地位、还有安全状况的认识,在二十世纪初发生了转变。我们之前说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的高潮。铁路、轮船改变了人类的交通方式,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从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可跨越的天堑变成了最廉价便利的运输通道。


尤其是大西洋,随着轮船的发展,横渡大西洋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这就让美洲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紧密。


大西洋变得可以被轻松跨越,就意味着一个过去总是被欧洲忽视的国家变得越来越难以回避,这就是美国。随着美国工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横渡大西洋到美国淘金。欧洲从过去向美国出口商品进口原料,渐渐变成从美国进口商品、但却出口人。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美国又让美国内陆地区的资源得到开发,于是到二十世纪初美国无论是领土、还是资本、还是资源和人口,甚至连科技水平都开始对欧洲后来居上。


美国不但在经济上超越欧洲各国成了一个可怕的庞然大物。到这个时候它还开始打造自己的军事力量。当日本舰队依靠位置优势,打败了远道而来的俄国舰队的时候,美国总统为了向日本炫耀武力,命令美国的战列舰舰队环球航行,这就是著名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因为当时美国的战列舰都统一漆成了白色。


美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变得不可忽视的结果,就是欧洲的每一个统治者在考虑本国安全状况的时候被迫跳出传统的“欧洲视角”转而采用“全球视角”。要理解这两种视角的差别其实特别简单,你只要找一张德意志帝国时期经常印刷的那种中欧地图看看就能明白。或者你自己找一张现在最常见的中欧地图,然后按照旧德意志帝国的国界把德国的领土用粗线圈起来,看看这个帝国占据了中欧多大的一片领土,你就能明白如果用“欧洲视角”去观察德意志帝国,其实它是非常强大、而且非常安全的。


可如果你把这张中欧地图扔在一边,换成一张欧洲地图呢?德意志帝国就小了很多,但它依然是中欧一强。它虽然不再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周围的国家也都跟它差不多,有些国家其实比它还要小一些。可假如你换成一个地球仪呢?


在地球仪上要找到美国是很容易的,因为它占据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北美洲的一大片领土。可是欧洲呢?西欧和中欧整体跟美国比都显得很小,更不用说德意志帝国了。而且你一定不要忘了1914年的地球仪跟今天的地球仪可完全不同。那时候的地球表面有五分之一的土地都掌握大英帝国手中。英国占据着南北纵贯非洲的广阔领土、统治着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是一个比美国还要醒目的强大帝国。法国的欧洲领土虽然显得比德国小,但法国占据着非洲大部分的土地。从地中海到几内亚湾到处都有法国的领土。而德国呢?跟英法相比德国在海外的领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如果西边的英法都比德国强大,向东看看会不会好一点呢?


1914年德国的东部邻居是沙皇俄国,它的领土比日后的苏联还要大。从波兰一直到白令海峡所有的领土都被沙皇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地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德国人到二十世纪初突然就陷入到了一种追求扩张的狂热里去。因为一方面,德国人在殖民和海外扩张的问题上被英法俄甩在了身后。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热潮又让不同国家在世界上的势力差异变得前所未有的直观、前所未有的难以回避。当人类的交通工具还是马车和帆船的时候,欧洲是欧洲、世界是世界。1814年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候,欧洲的统治者们可以把欧洲以外的所有事务都抛在脑后。但是到了1914年铁路和轮船,让整个世界、尤其是美国站到了欧洲人的大门口。


当全球化让不同国家之间的势力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另一个可怕的事实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那就是在这个实力对比越来越悬殊的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世界秩序,在不同国家之间其实只有一种游戏规则,那就是“弱肉强食”。到1900年前后,连续爆发的几场战争都向人们最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西班牙拥有广阔的海外帝国,但西班牙已经衰落了,于是美国就发动了美西战争来夺取西班牙的海外领地。


俄国依靠自己的军事优势在亚洲疯狂扩张,但它扩张的速度太快,在远东立足未稳。它修筑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无法有效地为一支跟它的国力相称的大军运输装备和给养。所以日本就要趁机发动日俄战争,把俄国还没能有效统治的领地从俄国手里抢过来。在所有这些争夺领土和霸权的战争里,交战双方都没有考虑过什么正当性、讲过什么道理。决定所有国家命运的,就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对比,还有战场上的胜负。


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如果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剧,美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彻底超越欧洲,或者在美国崛起的同时,英国、法国、俄国利用自己遍布世界的广阔领土急起直追。那么留给被甩在身后的德国的命运是什么,就再明显不过了。


德意志帝国想通过两次世界战争得到什么?

那如果德国既不能改变国家之间的游戏规则,同时又不甘心变成别人嘴里的鱼肉,它该怎么办呢?其实德国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大鱼吞小鱼的办法,让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可以和其他国家对抗的超级强国。那如果德国已经没有机会去争夺殖民地,它要怎么摇身一变成为这样的超级强国呢?它的选择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武力去整合整个中欧和东欧,把德国自己,还有奥匈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沙皇俄国包括波兰在内的大部分欧洲领土,都整合成一个巨大的统一的经济体。依靠这片广阔领土上的丰富资源,还有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一亿多的人口,把中欧和东欧变成一个超级经济体。


只有这样德国在经济上才能有一个勉强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的体量。德意志帝国自身强大的军事优势,只有得到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的支撑,才能在二十世纪列强之间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之下维持自身的安全和生存。所以德国在二十世纪初的疯狂扩张其实并不是某个统治者个人头脑一热的产物,而是德国自身安全处境和当时整个世界的游戏规则的必然结果。只要游戏规则没有改变,德国就势必要想方设法地依靠武力去打造一个德国支配之下的中欧大帝国。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看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其实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德国想要实现它的目标结果失败了。但德国虽然战败却并没有灭亡,它并没有被战胜的协约国吃掉、没有变成强国嘴里的鱼肉,但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又没有改变,那么唯一符合逻辑的结论就是德国必须再试一次!


这时候我们就能从德国的角度理解,为什么《滔天洪水》这本书要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归咎于美国构建世界秩序的失败。因为如果威尔逊总统提出的“集体安全”的主张能够落实,国际联盟所主张的“国家不分大小”都有免遭入侵、保持领土完整的权力的理想能够得到尊重,威尔逊实际上就扭转了十九世纪以来国家之间那种“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如果这种游戏规则真的能够被扭转,德国就失去了冒险去创造一个欧洲帝国的理由。


为什么说二战其实是一战的连续?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一战的继续。因为国际联盟的理想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实现。1917年年初当美国还没有参战,威尔逊还没有提出他的《十四点纲领》的时候,英国的战时内阁就讨论了战后欧洲秩序的问题。当时战时内阁的莫里斯-汉基爵士给各位大臣提供了ABC三种未来的选项。A是建立一个类似于和平主义者所主张的“世界政府”。这种主张在1917年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但被所有的大臣毫不犹豫地否决了。C选项是根本不对欧洲的秩序做出任何制度性的安排,仅仅让欧洲各国回到实力均衡的状态。这一条受到了大部分大臣的欢迎,但肯定无法说服民众。于是又出现了B选项,那就是在恢复欧洲的实力均衡的同时,建立一种类似于1815年那样的欧洲协调机制。


这种没有任何约束力的、用来糊弄民众的欧洲协调机制,其实就是国际联盟的最后形态。也正因为国际联盟最后变成了这样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联络机构,德国人才发现,一方面国与国之间依靠军事实力弱肉强食的规则没有任何改变;另一方面因为战败,德国自己却变得比1914年更小、更弱。英法都保持着自己的势力、美国一如既往的强大,接替俄国的苏联依靠五年计划也开始重新崛起。那么对德国来说唯一符合逻辑的出路,其实就是抓紧时间,再打一仗。这一点既可以解释为什么德国在短短的二十年之后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可以让我们真正看清埃文斯在本书中所叙述的战争里,德国人到底想干什么。


下集预告

德国人发起如此一场疯狂的战争,到底想干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61319bqo

    推荐一部德国电影《冒牌上尉》。

    无用学 回复 @13761319bqo: 小编也很喜欢!文稿区的一些图片就来源于电影《冒牌上尉》

  • 无用学

    今日随堂讨论:在你看来,屠杀犹太人是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吗?欢迎将你的看法和观点留在下方评论区~

    rrrguo_zm 回复 @无用学: 显然不是,攫取利益规避风险才是永恒的目标,区别只在于是近期的还是长远的,是自以为是的还是切实可行的

  • 小猫生煎

    有很多发动种族清洗、屠杀的政权都没有发动对外侵略(比如印尼苏哈托、埃塞皇帝塞拉西、卢旺达胡图族、缅甸军政府),或者仅限于局部侵略(比如京子、米洛舍维奇),纳粹的屠犹和苏联的民族清洗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划算、非理性,而它与亚非落后国家内部种族清洗的区别又在于其高度组织性和执行层面的高度理性。可以说是一种理性化的极致疯狂。

  • NNKiku

    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没开始德国就站队把自己卖给了🇺🇸于是输的老百姓抱团取暖~~德国的三次失败就是他们固执,执拗和一根筋的国民性格的缩影,哪怕自己在德国当键盘侠的这一刻我还是一直在努力的理解德国的国民性,但遗憾的是我没有任何新的发现,而我在德国不带现金根本就无法在现实里生存,哈哈,扯远了

  • 般若自在天

    俾斯麦(1815-98),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90)。 德皇威廉二世(1859-1941),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和普鲁士王国末代国王。

    般若自在天 回复 @般若自在天: 🇩🇪俾斯麦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史称“铁血宰相”(“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 clzscx195

    屠杀犹太人,不是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报复英法,报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惩罚所采取的一项爱国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不仅侵略了波兰,苏联也参与了瓜分。苏联二战前也侵犯了芬兰。他们都打着爱国的旗号干着侵略的勾当。对于二战的研究,绝不应该只局限于德国,应该把它作为世界强权的称霸行为来研究。

  • 溪山论易

    感谢高先生,你的节目一直在追, 还有别的吗?除了《滔天洪水》

  • 18626090qgq

    希特勒好疯狂啊 简直很难理解

    般若自在天 回复 @18626090qgq: 死,也要拖上垫背(陪葬)的

  • 13761319bqo

    推荐一本书《现代化的陷阱》。

  •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表演型人格,“在所有的婚礼上当新郎,在所有的葬礼上当尸体”,很生动!哈哈哈哈,好像很多政治人物都有这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