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奔涌流向远方与云天接连,孤伶伶的城廓唯有崇山峻岭相伴。幽婉的羌笛何须吹响怨别的乐曲,融融春风怎越过瀚海吹拂遥远的边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其传世之作仅六首,但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尤为大气磅礴,韵调优美,皆可列入盛唐代表作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哇好早辛苦了
老师好,八点准时更新,我准备站墙角了
先生夜安
怨的不同:李颀的怨是纯粹的批判。王昌龄的“怨”是人文关怀。王之涣的怨,是心甘与情“怨”。他的《凉州词》有苍凉,有怨情,但是没有衰飒与颓唐。盛唐是拒绝颓唐的。将士守边,即使有征人离思,即使有悲凉,也是一种慷慨的悲凉,是一种壮阔的苍凉。为什么呢?是因为内在的精神,与时代王朝命运共振的精神。
sapphire2003 回复 @sapphire2003: 边塞诗中的“怨”是一种苍凉。当局者怨得慷慨,旁观者怨得纯粹
先生好,秋安
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的怨的区别: 李颀的怨是纯粹的批判。王昌龄的“怨”是人文关怀。王之涣的怨,是心甘与情“怨”。他的《凉州词》有苍凉,有怨情,但是没有衰飒与颓唐。盛唐是拒绝颓唐的。将士守边,即使有征人离思,即使有悲凉,也是一种慷慨的悲凉,是一种壮阔的苍凉。为什么呢?是因为内在的精神,与时代王朝命运共振的精神。
巧合,再路上用了这首诗
谢谢老师,辛苦了!周末愉快
“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镜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黄河远上白云间”,物境之妙! 唐“四大边塞诗人”中,岑参、高适、王昌龄是确有边关戍守经历的,独王之涣没有。没去过凉州,却写出边塞诗名篇《凉州词》(如范仲淹也没去过巴陵,却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那时没有卫星地图,全靠诗人眼界之开阔,思维维度之高,想象力之丰富。 心甘,是一种卫国戍边的壮怀,是刚;情“怨”,是一种难遣的乡愁,但是,“怨”而不颓唐,是柔。刚与柔,融入到“盛唐气象”广大的时空里,回响着慷慨与壮阔。 听沧溟先森从霍去病、李广,讲到盛唐“边塞诗派”,对河西走廊,早已神往!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