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语|真正拖垮你的,是受害者心态

菩提心语|真正拖垮你的,是受害者心态

00:00
11:59

森林里,一只乌鸦怏怏不乐地跟朋友白鸽道别,说自己要搬家。


白鸽不解:“你为什么非得搬走呢?”


乌鸦答道:“这里的人对我太差劲了,他们嫌我叫声难听,一见面就捂着耳朵,我实在待不下去了。”


白鸽停了一会儿,反问道:


“可你有没有想过?倘若不改变自己的声音,你搬到哪去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乌鸦听完后,顿时哑口无言了。


这其实就是著名的“乌鸦定律”:


行有不得时,比起抱怨别人,更应反求诸己。


凡事爱从外界找原因的人,既改变不了现状,也无益于自身。


向内探求,反躬自省,才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


01



人最大的愚蠢,是怨天尤人。


作家张笑恒曾感慨:抱怨的世界,我们是原告,也是被告。


人生在世,会碰到大大小小的问题:生活不顺、工作棘手、人际关系复杂......


总喜欢归咎于外界的人,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抱怨中,看不清自己,也认不清局势。


刘润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有家啤酒厂,因为地理位置好,价格也便宜。


虽然口味上有些差强人意,生意一度仍非常红火。


后来随着网购的强势发展,全国的啤酒都流入了当地。


这家啤酒厂的生意也受到影响,骤然缩水。


结果呢,酒厂的老板每天只顾着四处跟人埋怨,不是说电商平台抢了他的生意,就是哭诉自己时运不济。


可他从头到尾,却从来没想过如何提高自家啤酒的品质、改变自己的处境。


没出几年,他的酒厂因为效益太差,只能被迫关停。


你有没有发现,每个人天性中都存在一颗“黑暗的种子”:推卸责任。


倘若不对它时时提防,就很容易陷入怨天尤人的怪圈。


身边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日子过得不如意,怪完出身怪父母,却从没问过自己够不够努力;


看别人升职就吐槽自己怀才不遇,工作真来了又开始推三阻四;


明明背后爱嚼舌根,出口即是伤人,却埋怨同事们抱团孤立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态,叫“受害者模式”


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事面前,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


他们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无助、孤单的境地,总觉得外界应该为自己的不幸负责。


一旦习惯了这种心态,人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可悲的负向循环:


越是觉得自己不幸,就越爱向外归因,而非反思自己。


久而久之,就彻底失去了解决问题、拯救自我的可能性和行动力。


古龙在《大人物》里有句话特别中肯:


“无论谁都应该学会先责备自己,然后才能责备别人。


否则就表示,他只不过是个还没有长大的小孩子。”


怨天者无志,怨人者心穷。


总怨天尤人,是对自己责任的逃避,更是一种不作为的提前放弃。


02



成熟的人,都懂得内向归因。


之前,有位心理学大咖去米未作分享。


分享中,他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叫弱势价值观,一类叫强势价值观。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碰到事情前者最爱问:凭什么?


而后者却习惯于问自己:为什么?


也就是说,持弱势价值观的人,遇事爱向外归因,在抱怨中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


而持强势价值观的人,却习惯于向内探求,不断反省、剖析、面对、改变,最终解决掉问题。


作家金惟纯先生,曾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一书中写道:


“人生只有一个捷径,这个捷径就是认错。”


这句感慨,其实来源于他早年一段颇为惨痛的经历。


那时候他带着满腔热情,创业做《商业周刊》。


谁料想,杂志刚办了一年,就遭受了严重的危机: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写的杂志却根本没人看,公司入不敷出,只能不断地借债、还债。


方法有,才华有,资源也有,可为什么偏偏就是卖不出去?


在外界原因百般寻求无果后,金惟纯开始转向朝内剖析自己的问题。


在一次年终大会上,他当着所有员工展开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是我要做杂志,是我招募大家来的,也是我经营无方。”


“我们做的一无是处,都是我的错,是我假装很厉害。”


没想到,这次“反省大会”之后的第二年,杂志居然起死回生。


而且自此越办越好,成为了台湾第一大杂志。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这一切都是我的错”的念头,让金惟纯开始开始低头干实事儿,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


而他这种诚恳的反省和踏实的态度,也影响带动了底下的编辑。


大家都开始反思起自己当初“阳春白雪”式的办杂志心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文章风格和工作心态。


后来再回忆起这段经历,金先生曾总结道:


“认错不是对外的事情,而是一个对内的修炼。认到极致了以后,你生命的能量才会完全地展现。”


问题,是弱者抱怨的托词,却是强者的修炼场。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能直面自己的过错,认清自己的处境,于失败中得教训,化不足为优势。


就像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提到的那个公式:痛苦+反思=进步。


所有刮骨疗伤的痛楚背后,都暗藏着新生的潜能。


那些反思后的领悟,都会成为你日后进阶的路。


03



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有个情节让人感慨很深。


女主安迪一家时尚杂志社当助理。


零碎的工作让她觉得忙碌又缺乏价值,阴晴不定的上司更是让她成天心惊胆战。


那段时间,她每天不是跟同事吐槽,就是跟男友哭诉,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


后来,还是前辈的一番话点醒了她:“你以为你在尽力工作,其实你不过是在应付、在抱怨。”


安迪这才明白,原来之前的所有不满,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于是她决定就此改变自己,她开始认真地对待上司嘱咐的每件小事,为她安排好每个行程。


开始不断地改善穿搭和体态,学习最新的潮流设计,拼命恶补行业知识。


慢慢地,她的工作走入了正轨,曾经的抱怨也一扫而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当你觉得生活处处不顺心时,也是你应该做出改变的时候。


以下两条建议,帮你提升思维弹性,走出抱怨的怪圈:


1. 改变心态,常自省


作家刘同说:


“如果你觉得生活对你做了恶作剧,也许这是你停下来反省自己的好机会。”


生活中的很多事,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一找就疯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找就通了。


工作不顺利,可能是自己工作态度和方法出了问题;


孩子在校表现不好,或许你是最近太忙忽略了陪伴;


和伴侣感情出现问题,也许是某些沟通和细节上没做到位。


试着把自己的心态从“受害者模式”转向“责任者模式”,是走出抱怨怪圈的第一步。


2. 改变思维,先行动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提出两种思维: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只会抱怨的人,他的思维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维”:


面对问题,一味推卸责任,消极被动。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去努力改变自己、积极解决问题。


上次在哪里碰壁了,之后有了教训,就不会再碰。


之前一件事做错了,这回有了反省,就不会再犯。


当你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也就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04


曾国藩曾说:“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这世上,没有人可以改变世界的轨迹,也没有谁能够窥测命运的真相。


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我,把握人谋。


事不顺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省自己;


气不平时,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为自己点灯。


人生的成长,始于自我觉醒;人生的进步,在于自我改变。


当你变了,你会发现,世界也跟着变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敦煌小溪

  • 视猫狗如命的女子

    都是我的错

  • 李境宁

    少一些责怪,多一点理解

  • 听友103197437

    声音好听

    苍海一飞鸿 回复 @听友103197437: 谢谢🙏

  • 朱成光

    好好👍👌👍

  • 心梦_66888

  • 听友448087414

    如何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