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中午写文章这会儿,医疗指数-2.35%,CRO指数-5.62%,一堆CXO公司的股价暴跌,药明康德、凯莱英封跌停板,康龙化成因为在创业板上市跌幅已经超过10%达到-12.56%。如果下午不反弹的话,重仓CXO行业的中欧医疗健康(葛兰)和工银瑞信养老产业(赵蓓)两大医药女神的基金净值今晚都要创新低了
CXO行业突然跌这么惨,跟一条消息有关
据媒体报道,拜登9月12日签署了一项鼓励美国生物技术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旨在促进制药业以及农业、塑料和能源等行业的美国制造。拜登建议提高美国生物制造的水平,最终达到降低价格并加强供应链安全的目标,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CXO企业就是做创新药企业的订单,赚的是新药研发生产投入的钱。在全球共同抗疫期间,部分中国优秀的CXO龙头公司都与世界知名药企比如辉瑞签订了大额合同订单
所以拜登的这条信息一出,市场就担心未来CXO企业是不是拿不到美国药企的订单了?
我个人觉得拜登这种逻辑是非常愚蠢的。因为CXO订单外流到中国是市场自发的行为,美国本土的工资成本昂贵,而中国拥有工程师红利人力成本便宜,作为一个理性的企业家肯定都会选择把订单转移到便宜的地方,让利润最大化。
就好像一些造鞋厂,电子厂也会从中国搬到越南,原因也是因为越南工人的技术也慢慢进步了,越南人力成本比中国便宜,把造鞋、电子这些所需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搬到越南,可以让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
如果把CXO订单留在美国,那么创新药企业的就会成本上升,药价只会更贵。同理,如果把造鞋订单留在中国,也会导致造鞋企业的成本上升,鞋子只会更贵。
国际分工原本就是希望各国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钱的就负责出钱,有人口的就负责出工人,有资源的就负责出材料,各国合力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为全球人类造福的。
但是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国际分工的关系就越来越乱了,原本负责卖能源的俄罗斯不卖天然气了,原本负责生产制造的中国被各种制裁,所以如今全球通胀居高不下固然跟前两年货币大放水有关,但原本和谐的国际分工被破坏也让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
当然,如果拜登强迫美国创新药企业把CXO订单留在国内,我们也奈他不何,所以其实很多CXO企业都有在海外建产能。比如2022年7月,药明康德就宣布计划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并预计在未来10年累计投资20亿新加坡元(约14.3亿美元)用于新基地建设。
如今很多制造业龙头企业也是这样操作的,比如周末接受了宝马百亿欧元合同订单的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分别在中国和欧洲各自建两座工厂,海外产能接海外订单,中国产能接中国订单,这样就可以满足各国大领导希望把订单烂在锅里的需求
所以我觉得CXO行业跌得这么惨,并不是担忧拜登的新政策这么简单。
请大家看下面2张图,这分别是Wind金融终端上各机构对药明康德、凯莱英的盈利预测图。数据可能不太准,因为有些大机构的盈利预测是不会对外宣布的,只提供给他们自己的客户,但大家主要看趋势就行。
数据来源:Wind
2021年盈利同比+72.19%,2022年盈利同比+65.42%,2023年盈利同比+16.84%,2024年盈利同比+27.97%,药明康德从明年开始盈利增速很明显下了一个台阶。
数据来源:Wind
2021年盈利同比+48.08%,2022年盈利同比+157.03%,2023年盈利同比+3.09%,2024年盈利同比+10.36%,凯莱英从明年开始盈利增速也很明显下了一个台阶。
大家有没有感觉这种情况有点眼熟啊?有点像我之前跟你们提过的光伏硅料的通威股份�《实在是太内卷了》
大家看�图,这是Wind金融终端上各机构对通威股份的盈利预测。数据可能不太准,因为有些大机构的盈利预测是不会对外宣布的,只提供给他们自己的客户,但大家主要看趋势就行。
数据来源:Wind
2021年盈利同比+127.5%,2022年盈利同比+142.3%,2023年盈利同比-12.27%,2024年盈利同比9.38%,通威股份从明年起盈利增速也很明显下了一个台阶。
众所周知,通威股份是主要做做光伏硅料的,被市场认为是一只周期股。目前因为硅料供给不足,硅料价格涨到30W/吨,整条光伏产业链的利润大部分都被通威赚走了,因此这两年通威的盈利高速增长。
但是从明年开始,硅料产能释放,硅料价格下跌,通威的单吨盈利肯定要下降,要维持利润就靠“以量补价”或者找其他办法进一步降低成本,利润增速必然下滑。
从盈利数据看,CXO两大龙头企业药明和凯莱英跟做光伏硅料的通威很像。那么反推回去,是不是就可以大胆猜测CXO行业未来两年也遇到通威类似的情况,供给紧张逐步过渡到供需平衡甚至到供给过剩?
众所周知,药师不懂药,我对这个行业的跟踪并不多,以上分析只是我根据WIND提供的盈利预测数据做的延伸思考,仅供参考
无论是已经买了CXO还是准备买CXO的朋友,建议都花点时间思考CXO产能过剩的潜在风险。毕竟这两年各CXO大厂确实在不断扩产能,就算没有拜登的阻拦,新冠药订单做完之后,是否有足够的订单能够支撑CXO行业继续维持高增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