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自我】改变的工具箱(上)

16【自我】改变的工具箱(上)

00:00
05:46

向上螺旋:考虑的恰恰是在状态不好的同时,坚持迈出一小步

关于自我,想是想不明白的,解决办法往往需要行动。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与之相反的就是“向下螺旋”的恶性循环:因为心情不好,导致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什么都没做,导致心情更差。

第一步,就是无论如何先做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小事。有时人们不愿意开始行动,会把原因推给“状态”:“等我状态好了,这些事都会水到渠成。”但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不开始行动,状态不会自己变好。要考虑的恰恰是在状态不好的同时,坚持迈出一小步。


外化的声音:把所有的念头拿“出来”,变成两个或多个角色的对话

每个声音都要表达。不要预设只能存在一个声音,这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暴政——我们总认为自己只能有“唯一”的观点,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有时候,允许不同的观点同时表达,本身就带来了沟通和解决的空间。


单双日作业:一半时间充分努力,另一半时间充分躺平

如果一个人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它们又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应对这种冲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两者同时实现。

第一,他不需要追求“统一”的生活态度,那样就只有一半的时间是好的,而现在是两种状态都好,都有价值;第二,当他事实上开始体验不同的状态 ( 而不是在头脑里纠结 ) 以后,他会获得更丰富的感受,更清晰地辨别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助于他进一步做出选择。


黑色想象:害怕坏事发生的人,反而在“坏事发生了”的想象中获得安慰

当一个人特别担心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劝他“别担心,事情可能不会像你想的那么糟”,这种劝慰往往没有用。“可能”的另一面就是“不确定”,担心正是基于不确定。

害怕坏事发生的人,反而在“坏事发生了”的想象中获得安慰。除了被允许的体验,也是因为人们可以对想法进行深度加工。沉浸在害怕中时,人们并不真的了解自己在怕什么,只是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太糟糕了!”“不可以让它发生!”这时候情绪当头,没办法思考“最大的损失有多大?”“整个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应变了:“就算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也能做点什么。”进行了这样的深度加工,才能最有效地减轻焦虑。


实验者心态:如果行动的意义在于自我探索,就无所谓“失败”

正如你看到的,我给的大多数建议都会强调“试一试”“我们看看结果会怎么样”,而不是胸有成竹地说“你照我说的做,保证解决问题”。后面这种说法一方面不负责任 ( 谁真的能保证? ) ;更大的问题在于它把“行动”的目的异化了。做事是为了期待中的结果,这反而让人畏惧不前。

实验的目的是探寻真相——无论结果符不符合期待,它都会增进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因为真实世界的规律就是如此。同样的心态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很多事情都有可能事与愿违,但无论如何,我们会通过行动 ( 实验 ) 的过程更了解自己。

为了确定的结果做事,就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行动的意义在于自我探索,就无所谓“失败”。无论结果是什么,你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增加,你会更清楚自己有哪些特点。有一些方法或许对别人管用,而你有另外的偏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wanwing

    沟通,充分的沟通,真诚的表达,这是多么正常的解决的方法,可惜我们这人不接受充分的沟通表达。

  • 天方夜谭M20

    这本书要是早出版就好了。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是两种状态打架,经常是一个说要学习要努力,一个说要享受生活。直到现在有时候还微微会有两种想法打架的状态,比如下午天气晴了,一个会说要出去晒太阳,一个又想在家里睡午觉。不过,现在好些,如果两个打架,我至少会平衡以后选择一个去做。老师这节讲的好好,要学会接受两种想法的自己,允许头脑中有几个人同时说话,然后协商。这样才会达到一致的想法和行动。

    水舞清夕 回复 @天方夜谭M20: 哈哈!我是心里一个勤奋的人,一个懒惰的人,天天打架

  • 澳洲羊奶绒

    就这声音,讲再枯燥的内容啥我都爱听!

  • 竹子_e8m

    太喜欢李老师了

  • ai007

    跟微习惯那本书说的一样,每次只做一个俯卧撑,只看一页书,嘿嘿嘿,然后你就停不下来啦

  • 溦沐

    我有强迫症

  • 柏婞

    深深认同,越想越emo,行动了感觉会改变!

  • 璎珞觉

    少想 多做 一定一定开始做起来,加油哦考试!

  • 花木兰_n7

    报道来了

  • 浅笑安然_静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