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自我】一直在失去,一直不甘心(上)

10【自我】一直在失去,一直不甘心(上)

00:00
04:53

问题描述:我的长期困扰是,我是个失败者,一个废物。


问题解析:三十多年一直处在失去的状态里,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有失去,那就是对现状的“不甘心”。

在未来的七天里,能不能请你每天拿出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里暂时放下不甘心的感觉,去体会一下,假如这一刻的生活是你这一个小时能过上的最好的生活,你知足了,不奢望再有别的,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一个小时,让自己过好一点?


实验记录:

我难以放下,难以拂去对生活的幻想。大概是因为太艰难、太挫败了。人生上半场一分没得,眼看就要零分交卷。前半场有多失意失落,后半场就有多想要逆风翻盘,这不就是人的求生欲吗?已经完成了KPI的人,接下来才有资格随意发挥不是吗?越是求不得,越是放不下,这就是所谓的“执”吧。执者失之,“执小姐”和“失小姐”从来都是一体的。李老师说其实有选择,人生没有一定要完成的业绩。可是除了寄托于这样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似乎无所依靠,无处可去。至少我是这样。


复盘:

提问者有天晚上点了超量的外卖。她说理智上知道自己不需要那么多,但她的感受是这样让她“有安全感,有底气”。我想这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隐喻。提问者心里有一部分清楚自己不需要那么多,另一部分又在那些需求里获得了存在的底气,她放不下。她把这些叫作自己的“执”。哪怕她知道,“执”的代价就是“失”。

从这个角度来讲,提问者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在个体意义上没有疑义。唯一的问题是,别人怎么想。我相信在这个反馈里,“李老师”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她的那些同龄人,他们似乎秉承一种理性的态度,劝说她减少不必要的执念,轻装上阵,好好生活——可这些声音恰好是问题所在。它们无异于是在说:“这种你坚持的存在方式,是有问题的。”其实呢?没问题,提问者只是痛苦。痛苦是一种感知自己存在的方式。这很正常。世界上多的是人选择这样存在,也安于这样存在。如果把它当成问题,这种认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痛苦。

即便只建议提问者用一个小时体验“放下”,即便说成探索,还是带有“何妨换一种心态试试”的暗示。难怪被感知为“李老师希望我放下”。一旦有较量,就偏离了自我探索的旨趣所在如果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表达得更明确:不要放下。保持住你的痛苦。痛苦当然可以是人存在的方式。它代表着还没有答案的课题,而这个课题是有价值的。它在追问:“我做了能做的一切,但我还是不满足,我还要做什么?”没有答案,那就去找,但问题没有错。不要放弃问题本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丰年知饥馑

    为什么也是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下的小孩,心疼

  • 听友411211956

    了解自己的性格吧,宝子,性格色彩蛮适合大家的

  • 元宝mommy

    每天阅读一小时。 不为什么,就是单纯的阅读。

  • dope0

    这人的文笔好到批爆,如果给我,我就写小说去了

  • 听友453084118

    一个小时最好的生活

  • 李乐遥_

    人生本来就虚无啊,看看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