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论明史 120 登第举债 官俸微薄

吴晗论明史 120 登第举债 官俸微薄

00:00
09:13

此外还有两种社会环境,第一是寒士登第举债,第二是明代官俸之薄。寒士得科名的一天,同时也是开始负债的一天,吴应箕说:
士始一窭人子耳。一列贤书,即有报赏宴饮之费,衣服舆马之需,于是不得不假贷戚友,干谒有司,假贷则期报以异日,谒见则先丧其在我。黠者因之而交通之径熟,圆巧之习成。拙者债日益重,气日益卑,盖未仕而所根柢于仕者已如此矣。及登甲榜,费且数倍,债亦如之。彼仕者即无言营立家私,但以前此之属债给于民,能堪之乎?
甚至一入仕途,债家即随之赴任,京债之累,使官吏不致贪污不可。陶奭龄尝慨乎言之:
今寒士一旦登第,诸凡舆马仆从饮食衣服之类,即欲与膏粱华腴之家争为盛丽,秋毫皆出债家。谒选之后,债家即随之而至,非盗窃帑藏,朘削闾阎,何以偿之?
反之,官吏而不贪污,不法外弄钱,那就非狼狈万状不可。周顺昌在做官后被债主所逼,向他的亲戚诉苦说:
读来札知诸亲友之索债者,填门盈户,甚至有怒面相訾者……做秀才时艰苦备历,反能以馆谷怡二人,当大事……今以滥叨之故,做一不干净人,五年宦游,不能还诸债主,官之累人也多矣。
加之,农业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体的,一人出仕,不但父母、妻妾、子女靠他养活,提高了生活的水准,甚至母族、妻族、媳族、婿族、乡里、年谊都要一窝蜂钻来,打抽丰,求关节,真所谓“鸡犬同升”,教这人如何能不贪污?
次之,假如明代官俸如唐宋之优赡,那还可对付。可是,恰巧相反,明代官俸之薄,可说是历史上所仅见的。宣宗时名臣杨士奇记:
宣德四年(1429),吏有遭笞者,捃都御史顾佐之过,谓受皂隶赂放归。上密以示杨士奇,士奇曰所诉之事,诚有非诬,盖令朝臣月俸止给米一石,薪炭驺咸资于皂,不得不遣半归,使备所用。皂亦皆乐得归耕,实官皂两便。
郑晓记宣德时一朝官惨剧云:
正统元年(1436)副都御史吴讷言:洪武年间京官俸全支,后因营造减省,遂为例。近小官多不能赡。如广西道御史刘准,由进士授官,月支俸米一石五斗,不能养其母妻子女,贷同道御史王裕等、刑部主事廖谟等俸米三十余石,去年病死,竟负无还。乞下建议增俸。
正统时曹泰指出官吏之贪,由于俸薄,奏请增俸,事竟不行:
正统六年(1441)二月戊辰,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曹泰奏:今在内诸司文臣,去家远仕,妻子随行,然禄厚者月给米不过三石,禄薄者一石二石而已,其所折钞,急不得济,九载之间,仰事俯畜之费具,道路往来之费,亲故问遗之需,满罢闲居之用,其禄不赡,则不免移其所守,此所以陷于罪者多也。乞敕廷臣会议,量为增益,俾足养廉,其仍贪污冒法者置之重典,则贪风息矣。上命行在户部详议以闻,尚书刘中敷等言官员俸禄已有定制,难以增益。从之。
俸给之薄,由于折色,以米折钞,以布折米,王琼记:
国初定制,百官俸给,皆支本色米,如知县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足够养廉用度。后改四品以上,三分本色,七分折色。五品以下,四分本色,六分折色。后又改在外官月支本色米二石,其余俱支折色。其折色以钞为则,每米一石,折钞十五贯或二十贯,每布一匹折米二十石。京官折俸四五年不得一支,外官通不得支。此贪婪之难禁也。
折色相当于现在米贴之改发代金。不发米而发同等价值的钞,在原则上并不吃亏,可是第一月薪打折扣,只发原数的三十五分之一,第二钞值贬价。由于这样的左折右折,折得当时官吏无以为生,试举一实例,据《明史·李贤传》,当时指挥使月俸三十五石者,实支仅一石,米一石折钞十贯,钞一贯值钱二文至三文,由是知指挥使一月所得不过铜钱二三十文。推而上之,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照比例折成实支,又折起钞再算钱,也不过月得七八十文;推而下之,正七品(知县)月俸七石,左折右折,可怜只能拿到二三文铜钱了。其后又改定官俸折银例,虽然官吏的收入在比例上增加了一点,可是如专靠正俸生活,也还是非饿死不可。在这情形之下,中外官仰无以事父母,俯无以畜妻子,更谈不到还官债,赡亲族,何况上司要贿赂,皇帝要进献,层层剥削,除了剥削民众,贪污以外,更有什么办法!要做好官,那便非像潘蕃那样,做了若干年的方面大臣,罢官后连住宅也没有,寄住人家终老。海瑞剔历内外,死后全家产只有一两银子,连买棺木也不够。这些自然是违反这社会风气的可忽略的例外,大多数官吏很容易有办法,找出一条生财大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数字有声

    听你徐徐道来,受益非浅。

  • 1891248jzme

    讲的好。如果能解释下就更好了。

    徐来有声_故事有力量 回复 @1891248jzme: 谢谢您的点评,这部书原引古文的地方很多,听起来是会有些晦涩,因此我录入了原文以供参考。也确实意识到听这种媒介形式,特别是这种历史研究类书,需要必要的解释,以后逐渐改进。谢谢

  • 叮咛当咣

    听到后面有意思了

  • 数字有声

    这种古文味道,或者说古代白话文味道。可见吴晗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君读的也是声声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