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方药】
吴茱萸一升(洗)(3克) 人参三两(9克) 生姜六两(切)(18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煎服】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食后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刘渡舟医案:
某女,32岁。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
服3剂后,诸症皆消。
柳并耕医案:
李某某,男,59岁,1973年5月4日初诊。患者年近六旬,身体颇健,素有吐清涎史。若逢气候变迁,头痛骤发,而以巅顶为甚。前医投以温药,稍有验。近年来因家事烦劳过度,是以头痛日益增剧,并经常咳嗽,吐痰涎,畏寒恶风,经中西药治疗未效。邀余诊治。证见精神困倦,胃纳欠佳,舌苔滑润,脉象细滑。根据头痛吐涎,畏寒等症状辨证,是阳气不振,浊阴之邪引动肝气上逆所致。……治以温中补虚,降逆行痰,主以吴茱萸汤。处方:
党参30克,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大枣8枚。
连服4剂,头痛渐减,吐涎亦少,且小便也略有清长。此乃寒降阳升,脾胃得以运化之机。前方既效,乃再守原方,继进5剂,诸症痊愈。
李颖医案:
要某,女,63岁。丙寅春月病手肢疖疮,住院治疗周余,疮愈。继而变生夜间失眠之苦,服镇静催眠药,反日渐加剧,彻夜烦躁不得眠。改肌注速效镇静药,病人反夜烦更剧,大声哀叹不休,至天亮方安然入睡。每晚如是。虽中西药合治,但不取效。时逾半月余,前邀余试诊。诊见:病人面色晦暗,手足逆冷,食纳不佳。语言正常,白日静坐不烦,大便微溏,舌质淡红无苔,双脉沉迟有力。辨证为肝肾阳虚,中阳不振,浊阴气逆之阴烦(虚烦)证。治拟温中补虚,降逆散寒。方选吴茱萸汤:
吴茱萸、人参各9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1剂。水煎,日3服。
服药后,病人当夜安然入睡,呼之不醒。知药中病机,守原方,继服1剂而告痊愈。1年后访,无复发。
刘景祺医案:
王某某,男,53岁,1983年11月4日初诊。多寐已十年,十年前由于受凉和生气引起心烦欲死,干呕吐涎沫,胸闷头痛,无力,倦怠,嗜睡,时好时坏。近三四年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每届初冬即开始终日嗜睡,唤醒吃饭,饭后再睡,至来年夏季才稍好转。曾在当地服平胃散、补中益气汤和二陈汤加减百余剂未效。现仍心烦头痛恶心,全身无力,不能行走,上下汽车须人搀扶。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沉滑。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则:暖肝、温胃、补虚。处方:
吴茱萸18克,生姜18克,党参18克,大枣6个。服6剂。
1984年1月14日复诊:回家后按原方服40剂,近一月来睡眠恢复正常,心烦恶心头痛消失,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脉沉滑。
感恩罗博士的辛苦无私的付出,坚持跟罗博士一起学习
疫情三年去医院不方便,一直在听罗老师音频,学了也用了食疗,有用,罗老师真棒
特别感谢罗老师无私的付出。断断续续的听了两年,总觉得老记不住,一遇到时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是记不住是的哪一集里听到的。所以决定开始认真记录课件笔记。发觉特别有效,认真记录后更加深了记忆。如果遇到此类问题也方便查找。
与其把健康交给医院,不如实实在在学些中医知识,保护自己! 感恩罗博士的无私奉献
终于等到罗博讲解《伤寒论》了!
妈呀,我大罗博回来了!!!瞬间感觉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一整个爱住~~~
罗博士功德无量!感恩!!!
罗博士大爱无疆
2022.9.15号晚上九点半在听罗老师的中医课
感恩罗博士
风调雨8 回复 @包包爱笑: 课代表,这笔记是什么做的尼?我手机AI文稿没有这样的